正文

上杭城

孙晓梅传 作者:鲍志华 著


上杭城

上龙门山龙潭嬉水,闯进祠堂与族长理论,这两件事后,孙晓梅被村人定格为“怪女子”。闯祠堂,在部分开明士绅的支持下,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随后的日子里,孙晓梅不管走到哪里,都被戳脊梁骨,甚至还牵涉到她的祖父及父母,说他们家没有管教。祖父孙蓉第更是气得暴跳如雷,世代书香门第居然毁在这无法无天的蛮女子手上,他气得横眉立目,非要将这个淘气的孙女赶出家门不可。因此,祖父四处托人给孙晓梅寻婆家。然而,孙晓梅则坚持“不自由,宁可死”的真理,逐走几拨上门说亲的媒人。母亲陆琰无话可说,女儿做出这等出格的事来,眼下最好的办法是让女儿离开龙门。由此,她想出了个打破僵局的办法。

“小妹,你父亲在杭州工作,你弟弟在杭州读书,他们生活无人照顾,你代替我去杭州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这样,你也可以上杭州大城市开开眼界,怎么样?”母亲知道女儿的犟脾气,于是用婉转的口吻和孙晓梅商量。

“他们的生活为什么要我去照顾,我要是有书读,一定自己照顾自己!”

“你想读书,去杭州是对了,那里有图书馆,图书馆里可都是图书,比景山小学图书室的书要多呢!”母亲陆琰是本县大青西邮陆庆祥的女儿,其父亲是清末的举人,其叔父陆庆根担任铜圆局总办苏杭轮船局督办,家境殷实,不惜重金请先生教子孙读书。陆琰因为是女性没能成为正式学生,但是,她有特权,可以坐到那里旁听。所以,孙晓梅母亲是个知书达理的贤妻良母。母亲明白女儿此时的处境,打破僵局的最好办法就是送她去杭州。

孙晓梅听母亲说,让她上杭州,内心深处暗自叫好,她早就想离开这封建闭塞落后的地方。对母亲表露不愿意上杭州,只不过是对祖父对她的凶狠,村人对她的白眼表示的某种反抗罢了。

1934年过完春节,孙晓梅初次离开家乡龙门,坐上至杭州的客运轮船。船过鹳山,孙晓梅心里五味杂陈,此次远行,有点被驱逐的味道,她担心母亲因为她的这些举动,遭族人的白眼责骂,而自己却这么走了。这么一想不觉有些酸味。

父亲孙家栋对孙晓梅的到来感觉有些意外,女儿不在家待着,跑杭州来做什么。他担心这个女公子会给他带来什么麻烦。而弟弟孙承勋则感到格外的高兴,姐弟俩小时候虽然会为一点吃食相争,也会为一本书先看后看而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往往是在祖父严厉的训斥声中,姐姐败下阵来。每当这样的尴尬出现,姐姐孙晓梅总要做个两手掰腮的鬼怪动作,做出老虎吃羊的架势。或者手握双拳,放置额头左右,扮作牛表示发怒。但是,内心深处姐弟俩还是蛮相投的,因为都酷爱读书。

1936年11月19日,孙晓梅在《东南日报》“沙发”副刊上发表的文章

从乡村到城市,有很多不习惯,但是,当她找到国立浙江图书馆后,便一头扎进了书的海洋,乡间那些不愉快的事情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很快,她认识了弟弟孙承勋的美术老师潘美如,还拜师学起了美术。孙晓梅很快就展现出惊人的绘画天赋,学了一段时间,就经人介绍给杭州王星记扇庄画起了扇面。她画的版画“流离失所”,被陈九先生推荐给《东南日报》“东南画刊”栏目刊登。

翌年,龙门小学的创办人孙逸人前往海宁硖石仲路小学任教,他是位思想开明的知识分子,十分欣赏学生孙晓梅的思想与性格,后经他介绍,孙晓梅也前往海宁硖石仲路小学任教。在这里,孙晓梅终于找到了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和空间,有的放矢地做她的老师。她任教的年级里,经常有父母以种种理由,要他们的女儿离开学校,回家做家务。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孙晓梅总是亲自上门做家长的思想工作,碰到难对付的家长,她便刚柔相济耐心说服,直到家长同意其女儿继续上学为止。一时间,孙晓梅做家长思想工作小有名气,校长和老师们都夸她有一手,了不起。工作之余,她博览群书,并开始尝试写作。1936年11月19日,孙晓梅撰写的随笔《一个傻子的结婚预定》刊登在《东南日报》“沙发”副刊上。

丰富的读物,使孙晓梅大开了眼界。一天,她在《东南日报》上读到一篇讨论女子生活问题的文章,引起了她的共鸣,让她唏嘘不已。文章云:

女子的生活,在我国现今时代中,可算是一个极大的社会问题,很多杂志、报纸都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这个问题……从前的女子从母亲胎里出来,就被人厌恶。其实女孩和男孩秉性没有两样,本领没有高低,所异的只是父母的看法不一样罢了。因此,等到女孩长大,除了绣花做女红以外,没有别的事情会做。虽然有些大家族也请了私塾先生,教女子读些书,但终归不能到社会上经事。到了出嫁,把生活全靠在丈夫身上,无论打还是骂,都是甘心忍受,不敢反抗。

现今的女子,一部分还是照旧,一部分求学的女子,稍有点觉悟了,就自己承认自己是一个人,要像男子一样谋生活,甚至要求参政。把以前的活法全部打破。然而也不过是形式上的平等、自由、解放罢了。实际上观察起来,女子还是依靠着男子生活的居多。

无产阶级的女子大多数做佣人,做奴婢,受有产阶级的支配压迫,没有经济的独立能力,简直是过着非人的生活……这篇文章完全说到了孙晓梅的心坎上。自此,她更加废寝忘食地读书看报。她似乎明白了女性被歧视的原因,她决心对女性被歧视的现状来个彻底的解剖。女性要解放还得从自身做起,首先要学文化有学问,若是没有文化那就等于傻子一个,事事得求人,事事被人欺。其次要谋求职业,争取经济独立。如果女人不求学识,不学技术,一无所长,那么只有任人宰割。

封建社会,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真是可怜极了。父母本来爱护子女的心是一样的,但由于社会重男轻女的原因,父母对待子女的看法也就不同了。生男就喜欢,生女就悲叹。正因为父母有这样的看法,所以,女子一出娘胎,就被歧视。出嫁以后,女子以侍奉翁姑,顺从丈夫,养育子女,照料家务为一生的工作,第一要素是顺从,历代还定了片面性的伦理来压榨愚弄,拘束妇女的身心和幸福,使女子有了脑不能用,有了手足不能动弹,成为男子威权下的屈服者,家庭的附属品,甚至被当作货物一般,可以随意买卖租赁,妇女没有丝毫申说的权利。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大义,把妇女一生的自由权剥夺得干干净净……

从此,孙晓梅立志要立足社会,和男子一样赚钱做事,做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

与季诚性结婚

青年时期的孙晓梅,1936年摄于杭州

1936年,早春时节的西湖已经涌动起春的气息。倒垂的杨柳已吐出鹅黄色的嫩芽,春意开始荡漾起来了。空气里虽然还有些春寒料峭,但人们都已携老带幼来西湖边踏青,和春天交换气息。

孙晓梅为方便照顾在杭州的父亲和弟弟,1936年开年,她设法请朋友帮忙,在杭州横河桥小学谋到一份教书的差事,教小学毕业班的语文课程。这对于她来讲可谓是得心应手。她把自己的读书与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二者兼顾,既可以教书赚钱维持生计,又有更多的时间去图书馆看书,还能照顾父亲和弟弟。

开学了,孙晓梅站在三尺讲台上,又一次萌发了学校高于家庭的美好心情。

一天,同校老师季诚性先生给她送来一本他刚出版的新书——《给小朋友的信》。这是由经纬书局发行的新书,书中插图是由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画的。孙晓梅一口气拜读下来,豁然开朗,原来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可以把自己的思想观点用文字展现出来,多好啊,瞬间,她就想自己以后也要像季先生一样写出一本书来。

这年4月,浙江省立图书馆联合《东南日报》举办“读者之声”活动。季诚性是《东南日报》副刊的重点作者,收到一份“读者活动”的书面通知,不知为何,他把信息告知了孙晓梅,并同她讲,那一场讲座值得一听,更适合她去听,这让孙晓梅感到很温暖很受用。在孙晓梅心里,季诚性像师长又像兄长,她觉得自己长到现在,除了母亲的关爱,其他的人对她几乎都是冷漠甚至是歧视。祖父视她为怪物孽障,父亲虽不像祖父那般对她刻薄,但是从来没有关心过她,自己的读书与生活、成长中的烦恼或者当她犯下事情的时候,父亲从未为她说过一句话,父女之间更像是一般的朋友关系,相互的交流只是微笑。季诚性的出现,掀开了孙晓梅情感深处的一角。尽管“读者之声”活动的消息会刊登在《东南日报》上,但是孙晓梅觉得季诚性特意来告知她,还是让她感觉到特别温暖。

4月22—28日,在“读者之声”活动中,孙晓梅聆听了由《中学生》杂志主编夏丏尊先生主讲的“中学生读书的选择与方法”“中学生之读书问题”等讲座,参观了“美术与文学类图书展览”“社会科学与史地类图书展览”,观看了电影、幻灯片,还买到了故乡的大作家郁达夫的著作。孙晓梅满心欢喜,那晚,她对着远处隐隐可见的钱塘江,感叹离开龙门是对了。不知不觉中,她和季诚性已经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恋人。季诚性学识渊博、风流倜傥,孙晓梅深深地被他折服了。一向大声说话的孙晓梅,在季诚性面前总是细声柔语、娇媚可人。

1936年冬天,孙晓梅和季诚性结婚,没有仪式,没有酒宴,没有花轿,只是在报纸一隅刊登了一则结婚启事。

返回龙门

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对中华大地进行肆意蹂躏,随后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不久,上海、杭州屡遭敌机轰炸。孙晓梅在杭州教书期间有位同事,名叫钱韵玲,是著名学者钱亦石的女儿,后来成为冼星海的夫人。淞沪会战打响后,钱亦石在上海组织了战地服务团,并担任团长。当时钱韵玲也在上海,孙晓梅动员其弟孙承勋去上海找钱韵玲。孙承勋在姐姐孙晓梅的动员下,即赴上海,在钱韵玲、孟浩的介绍下,加入了战地服务团。

该年11月5日,日军第十军柳川平助兵团在杭州湾登陆,不久杭州城沦陷。社会秩序一度混乱,工厂停工,学校停课。无奈,孙晓梅与季诚性在杭城沦陷前返回家乡富阳龙门娘家。

1937年12月24日,日军侵占富阳县城。县城迎薰镇一片混乱,国民党县政府搬迁至富春江南岸的场口镇。富春江以北坑西、受降、高桥、青云桥、陆家村等地沦陷,民众惨遭日军暴虐,枪杀、活埋、砍肢、狗咬、水溺、火烧,妇女被轮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抗战形势,富阳民众奋起反抗。

1938年2月11日,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颁布《浙江省战时政治纲领》。制定“以动员全省民众参加抗战,创造新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保卫浙江,收复沦陷土地,争取最后胜利,为一切努力之总方针”等十条政治纲领。在中华民族遭受外来侵略的特殊时刻,纲领的出台至关重要,全省各地民众纷纷行动起来,各县相继成立“动员民众抗敌”“深入敌区展开对敌斗争”为宗旨的战时政治工作队。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全省各地展开。

国民党富阳县政府为贯彻《浙江省战时政治纲领》,动员民众参加抗日斗争,于1938年3月9日,在场口镇建立了富阳县战时政治工作队。“政工队”是一个从事抗日救亡宣传的民众组织,隶属国民党县抗敌自卫委员会。参加政工队的大多是青年人,有失学青年、小学老师,也有沦陷区来的流亡青年。战时政工队迅速组织起来,人数达到22人,其中女性4人。很快,政工队成员被安排去金华集训。

1938年5月,县政工队从金华集训回富阳,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到场口、窈口、大源、青云四区乡村进行抗日宣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抗日救国,人人有责”等标语贴满了墙头、码头、机关、校园,《大刀进行曲》《打回老家去》《富阳谣》等抗日歌曲唱响在富阳的每个村落,激发起民众爱祖国爱家乡和誓死抗战的热情。政工队队员们协助国民党县政府召开民众会、乡保长会,宣传抗日道理,开办训练班培训骨干,帮助“难民救济协会”劝募捐,向殷实富裕户派捐,并赴富春江北沦陷区赈灾。

从杭州回到老家的孙晓梅早已按捺不住,她觉得无论如何应该加入到抗日的队伍中去,只是这时的母亲对她管教甚严,丈夫季诚性希望孙晓梅找一份工作,过安耽日子。

1937年冬,因杭州沦陷,在杭教书的孙志昆先生和孙晓梅一样,回到老家龙门避难。因为战事,学校关门学生停课。为了不耽误失学青少年的学习,孙志昆和战时政工队一合计,决定创办“战时初中补习班”,由他担任班主任。孙晓梅意欲参加战时政工队,并已报了名只等前去参加考试。蒿目时艰,她急切地想做一点有利抗战的事情。后因孙志昆特别动员她加入了“战时初中补习班”进行学习而作罢。孙晓梅对于读书是余情未了。她想,中国要抗战到底,并取得最后的胜利,需要有士兵的冲锋陷阵,更需要每一个民众的觉醒,民众的觉醒需要有文化,没有文化就不知道国家存亡,匹夫有责,不知道没有了国,就没有了家的道理,一个没有知识做底气的人,是不会有多大出息的。因此,她特别珍惜“战时初中补习班”的学习机会,尽管在战乱时期,她还是坚信自己能够学得更好。

战时补习班班长

1938年4月,龙门小学附设“战时初中补习班”开班了。由于诸多原因,补习班学生年龄参差不齐,年龄大的已经结婚成家了,小的则刚刚小学毕业。尽管处于战乱,但是,班主任孙志昆及其他几位有识之士,对补习班还是相当重视。他们郑重其事地物色了一位补习班班长,她不是别人,正是几年前敢上龙潭嬉水,敢闯祠堂和千年族规叫板的“怪女子”——孙晓梅。这下,在龙门村里又激起了一阵涟漪。

“为什么让她当班长?到时不知道又会惹出什么样的事来?”

“谁不好当这个班长,怎么偏让她来当班长?”

“到时,都给她带坏了!”

对于孙晓梅敢闯祠堂的行为,孙氏族人们始终不肯饶恕,他们认为这是不守规矩,是要遭祖宗惩罚的,这个惩罚会波及整个宗族。

想不到时隔多年族人们还那样对待她,这下反倒是激起了孙晓梅的倔劲,这个班长她当定了。

补习班的同学纪律懒散,精神不振,有的整天捧个篮球,有的整天耷拉着脑袋,有的像村里的老阿婆们,什么样的话题都能扯上半天,完全不像一个学生的样,根本不珍惜这好不容易开办的补习班,更让孙晓梅气愤着急担忧的是,他们对于国家所遭受的外来侵略无动于衷,连关心时事的想法都没有。面对这些现象,她忍不住要说上几句。

“国家存亡,匹夫有责。眼下我们的国家正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我们还能在这里学习知识,这样的机会难道不应该好好珍惜吗?你们这样对得起谁啊?是对得起你们的父母还是对得起辛苦的老师?作为青年人,要想承担起社会责任,首先得把知识学好!”

战时补习班班主任孙志昆

“啊,何不早生50年,何不迟生50年,国家的命运靠我们来承担?我只承担我自己。哈!”班里年龄长几岁的孙养泉、孙承让等阴阳怪气地说。孙晓梅对此一一予以回击。很快,他们封了孙晓梅“快嘴佬”“心急鬼”的绰号。

对于这些,孙晓梅全然不顾。她知道,对于自己来讲,这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她决心把这个班长当好。她给自己定下了三条规矩:踏实做事,当好班主任的助手;凡事做到公平合理;以身作则,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经过讨论研究,补习班打算创办《龙光周刊》墙报,主笔的担子自然落到了班长的肩上。这给孙晓梅出了个空前的难题,这可是她从未做过的事,写作并非易事,文章可是要经得起读的呀。然而,她宁可吃点暗苦头,也不肯在人前示弱,这是孙晓梅骨子里固有的脾气。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一时间,她急得无从下手。她请教老师孙志昆,请教书本,对自己下了死命令,人不是天生就会做事情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她自己给自己鼓足了勇气,收集材料,提炼主题,撰写文章。在孙晓梅的坚持下,困难为她让步低头,《学步》《个性的剖析》《成事立业的秘诀》《人和职业》《生活上的矛盾》《忍耐和屈服》《由怀疑说到人生的真义》等二十多篇随笔、散文刊于《龙光周刊》墙报,她的文章结构严谨,思想鲜明,文词质朴,笔调生动,极富宣传性、鼓动性和号召力。

在《青年人应该走的路》一文中,孙晓梅写道:

今日之青年,即未来国家之砥柱,国家之强弱,即视国内之青年有无生气为转移。故身为青年的我们,对于身心的锻炼及学业的修养,都应分外地注意。

……

1.养成一个健全的身体。现在有许多青年,因道德上的欠修养,常沉迷于花天酒地之间,海市蜃楼之中,将好好的身体,残害斫丧,即或生命无忧,亦要沦为精神萎靡、心田干涸的活死人。试问一国之中,尽是这种行将就木的青年,国家还有希望吗?所以我们第一步就得将身体锻炼。所谓伟大人物的先决条件,就是具有移山填海的体力。

2.养成一个好学的习惯。有了健全的身体,要是不注意学识之灌输,则其结果将造成一批力大如牛、不识纵横的蛮匹夫。有勇无谋,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以知识的吸收,实为造就青年的又一要素。每一个青年,都应养成一个好学的习惯,不论新旧书籍,只要不妨害正当思想的发展,都有一读的必要,所谓“开卷有益”、“书到用时方恨少”之句,就是叙明了知识与青年的二元一体的不可分离。我们也可以这样讲,要做大事业,非但应具健全的体格,亦必须备有高深的学识。

《创刊词》,孙晓梅手迹

3.立下一种坚决的意志。有了健全的身体,高深的学识,要是意志不坚决,那其前途,亦必会获得一个不良的结果。因为意志不坚决的人,很容易受外界的引诱,使自己常不自觉地陷入于不拔的泥沼,当做不做,或者半途思迁,或者功败垂成。最显露的莫如碰到一件进退维谷的事,没有坚决毅力的人,就不易下决断,常使自己痛苦地徘徊于十字街头的交叉点。要养成这种坚决意志,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的。最好,应时代的需要,将自己的思想,找一个正当的归宿,一日一日地充足实力,向前迈进,倘若失败也不灰心,视挫折为当然,久而久之,自然会志坚金石,不易动摇了。

4.养成一种刻苦耐劳的精神。一个吃不了苦、耐不起劳的青年,谁都可武断他的前途,不会成就伟大的事业。因为一种高深的学问,不经过长久地研究,及多方的苦思,是不会被获得的。一件伟大的事业,不埋头苦干,流尽血汗,是不会被成功的。

……

我们都是别了孩子期的青年,为国家计及自身计,都得切实地厉行上述四点。

《龙光周刊》墙报一度成为龙门村思想的聚焦点,也成了青年人思想交流的阵地。当年因上龙潭、闯祠堂遭族人白眼的“怪女子”,今日已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女中丈夫。

敢问公家事

1938年6月,龙门乡乡公所召集相关人员,商议孙晓梅所在第八保保长人选之事。乡公所邀请到会的有孙晓梅的老师、同学及孙氏家族长者,孙晓梅是不速之客。现任保长外出,村中事务无人管理已经有段时日了。按照龙门村保长一职的更换原则,父亲传给儿子,兄长传给其弟,这好像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龙门偌大的村,村里不能一日无主,乡公所应尽快物色贤能来接替保长之职,以免耽误村里事务。”会议一开始,“快嘴”孙晓梅就提出自己的想法。

“哼!”担任副乡长的孙滨闻鼻孔里喷出一声冷笑,用极度蔑视的口吻说:“那么请你来接手吧!”

孙晓梅一愣,转而仍以诚恳的语气说:“我并非不肯为地方服务,也不是有意推卸,实在是自己感到能力太差了,负不起这个重任,况且我也不能久居龙门,一有机会,马上会去外面挣扎。所以请乡公所无论如何,设法选择贤能,来肩负全村重担。”很长时间,孙滨闻都没有回答孙晓梅的话。在场的人则投以孙晓梅不同的眼神。

“女子也好当保长吗?”一个农夫用怀疑的口气提出了疑问。随后,大家的眼神都注视着副乡长孙滨闻。

“你想可不可以呢?”在孙滨闻这声反问中,对女子的小看、蔑视全表达出来了。

这时,孙晓梅一阵尴尬,表面上勉强微笑着,但是内心早已愤怒,最终她向孙滨闻提出质疑:“保长需要什么资格?法令哪里规定只有男子可以担任保长?”

“何必这么生气,我是叫你代替。”孙滨闻故意怪声怪气地回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