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典名著飘散茶幽芬芳

茶清诗书香 作者:张柏齐,俞小双 著


《西游记》茶故事别具一格妙趣横生

吴承恩著的《西游记》,是以唐僧(玄奘)取经史实为因,并与神佛妖魔故事结合的一部奇书。它是我国各民族读者都易于理解并极为珍爱的小说,老少咸宜,中外欢迎,几百年来不仅在国内流行,在英、法、德、俄、捷、日、朝、越等国有各种语言的译本,是世界文学中拥有最广泛读者的杰作之一。唐玄奘西天取经之路,实则是古代亚洲交通道路的“丝绸之路”。中国茶叶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因此《西游记》具有丰富的茶文化内容。书中涉及的茶事至少有50处,茶礼、茶德、茶风、茶诗,在书中都有体现。客来敬茶的优良传统,已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书中不仅有看茶、待茶、献茶等礼仪,而且供应的都是香茶、芽茶、好茶,还有茶汤供斋、看茶排斋、香茶素酒、素果素菜素茶素饭等供客食用,使用的茶具有壶、盂、盅、盏、杯等。书中的茶故事别具一格,妙趣横生。

茶故事之一,见书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以“三茶六饭”的茶俗,引出了故事的情节。话说孙悟空三人曾偷吃五庄观的人参果,金棒使得树倒枒开,果无叶落。庄主镇元大仙要孙悟空同去西天见佛祖,要求归还人参果树。悟空认为若要活树,有什么疑难。要求师父唐僧准他三天去东洋大海、三岛十洲访问仙翁圣老求一个起死回生之法。唐僧允许后悟空要求镇元大仙必须好生服侍师父,逐日家“三茶六饭”不可缺少,若少了些儿,回来和他算账……悟空几经周折,到了普陀岩紫竹林,见到了观音菩萨,拿回了宝树。镇元大仙命小童取出二三十个茶盏、四五十个酒盅,将那根下清泉舀出,结果果树依旧青枝绿叶,浓郁阴森,上有二十三个人参果,比原来多了一个。唐僧吃了一个,悟空三人各吃一个,镇元子陪吃一个,庄内众仙分吃一个。从此镇元子与孙悟空结为兄弟。

茶故事之二,是《西游记》中最惹人喜听喜看的故事,见书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话说唐僧等师徒四人,路过斯哈哩国,乃日落之处,热气蒸人。唐僧命大圣问清炎热之故。大圣径至门前观看,走出一老者,请师徒入里坐,看茶办饭。三藏问道贵处遇秋,何返炎热。老者道:“敝地唤作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炎热,那山离此六十里,都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得过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三藏闻言大惊失色。……行者径至翠云山询问樵夫。得悉翠云山铁扇仙有把芭蕉扇,能熄火焰山火,铁扇仙名罗刹,乃大力牛魔大王之妻红孩儿之母。大圣到了芭蕉洞向罗刹女借扇。罗刹为报儿子红孩儿被大圣所杀之仇,不仅扇子不借,两个还在翠云山前厮杀一场。罗刹女取出芭蕉扇把行者扇得无影无踪。大圣飘飘荡荡滚了一夜,到灵吉菩萨处求救,得了定风丹,径返翠云山。把定风丹噙在口中,摇身一变,变作一个蟭蟟虫儿,从门隙钻进。只见罗刹叫道:“渴了,渴了,快拿茶来。”近侍女童即将香茶一壶,沙沙地斟满一碗,冲起茶沫漕漕。行者见了欢喜,嘤地一翅飞在茶沫之下,那罗刹渴极,接过茶两三口都喝了。行者在她肚腹之内,现原身厉声高叫道:“嫂嫂,借扇子给我使使。”并把脚一蹬,罗刹小腹中疼痛难禁,只在地上打滚,痛得面黄唇白,只叫“孙叔叔饶命”!行者却才收了手脚道:“我看牛大哥情上,且饶你性命,将扇子拿来我使使。”罗刹即叫女童拿一芭蕉扇,执在旁边。行者探到喉咙之上见了道:“嫂嫂,既饶你性命,我不在腰肋之下搠个窟窿出来,还自口出,你把口连张三次。”那罗刹张开口,行者还作蟭蟟虫,先飞出来,拿了扇子,说“谢借了”,出了洞口,拿将扇来,向师父讲了这一过程,并说待过了火焰山仍送还她……

茶故事之三,见书第六十四回。“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谈茶论禅。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因降伏龙婆妖精得到祭赛国王谢礼后,继续踏上取经之路,经过了八百里无人区。一天来到石屋木仙庵,当时有一长老和四老翁。三藏进庵留心偷看,只见那里玲珑光彩,水从石边流出,香从花里飘来,满座清香雅致,全无半点尘埃。见此仙境,情乐开怀,忍不住念了一句道:“禅心似月迥无尘。”庵内四老中的劲节老笑而即联道:“诗兴如天青更新。”孤直公道:“好句漫裁抟锦绣。”凌空子道:“佳文不点唾奇珍。”拂云叟道:“六朝一洗繁华尽,四始重删雅颂分。”三藏道:“弟子一时失口,胡谈几字,诚所谓班门弄斧。适闻列仙之言,清新飘逸,真诗翁也。”劲节老道:“你既起句,何无结句?望卒成之。”三藏只得续后二句云:“半枕松风茶未熟,吟怀潇洒满腔春。”诸老听了赞叹不已道:“真是阳春白雪,浩气冲霄!圣僧乃有道之士,大养之人也。不必再相联句,请赐教全篇。”三藏无已,只得笑吟一律曰:“杖锡西来拜法王,愿求妙典远传扬。金芝三秀诗坛瑞,宝树千花莲蕊香。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立行藏。修成玉象庄严体,极乐门前是道场。”诸老听毕,俱极赞扬。正话间,石屋外有一仙女捧细磁盂黄铜茶壶献茶。盂内设12品异果,壶内香茶喷鼻。先奉三藏,次奉四老。原来这木仙庵的四老,实是松、柏、枫、杏树木成精。从以上熠熠生辉的诗篇来看,唐僧是位学问卓异的诗僧、茶僧、禅僧。他的联句及七律,诗情浓郁,描摹精微,是极富禅理禅趣的诗篇。

另外,书中第八十九回提道:“阳羡仙茶,捧到手,香欺丹桂。”阳羡茶为唐天子的贡茶。卢仝《七碗茶》诗中有“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之句。我国茶兴于唐,说明唐僧取经路上,饮茶之风已经普及各地,并且有了历代盛享美誉的阳羡茶。

《水浒传》茶坊故事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水浒传》,是部家喻户晓描写北宋末年民众起义的著名小说,当时在过往客商、文人、士大夫歇息交谈的茶坊已经盛行。《水浒传》轰动宋代乾坤、闹遍赵家社稷的108位英雄,有的就是从茶坊得到追捕信息而投奔梁山泊称雄的。本文说的就是宋公明私放晁天王的故事,见《水浒传》第十八回。

宋公明名宋江,在郓城县做押司,仗义疏财,济困扶危,有“及时雨”之称。晁天王名晁盖,字保正,曾与吴用等八人,智取北京大名府梁中书庆贺丈人朝内蔡太师的生辰纲。这个案子当时是朝廷全力督办查办的大案要案。

话说一天宋江带着一个伴当走将出县前来,只见何观察当街迎住,叫道:“押司,此间请坐拜茶。”宋江见他似个公人打扮,慌忙答礼道:“尊兄何处?”何涛道:“且请押司到茶坊里吃茶说话。”两个人到茶坊里坐定。伴当都叫去门前等候,宋江道:“不敢拜问尊兄高姓?”何涛言道:“小人是济州府缉捕使臣何观察的便是,不敢动问押司高姓大名?”宋江道:“小吏姓宋名江的便是。”随即便叫:“茶博士,将两杯茶来。”没多时,茶到,两人吃了茶。

宋江道:“观察到敝县,不知上司有何公务?”何涛道:“实不相瞒押司,来贵县有几个要紧的人。有实封公文在此,敢烦押司作成。”宋江道:“不知是甚么贼情要紧事?”何涛道:“押司是当案的人,便说也不妨。敝府管下黄泥冈上一伙贼人,共是八个,把蒙汗药麻翻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差遣送蔡太师的生辰纲军健一十五人,劫去了十一担金珠宝贝,计该十万贯正赃。今捕得一名白胜,指说七个正贼都在贵县。不瞒押司,说是贵县东溪村晁保正为首。”

宋江听罢,吃了一惊,肚里寻思道:“晁盖是我心腹弟兄,他如今犯了迷天大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宋江心内自慌,且答应道:“晁盖这厮奸顽役户,本县上下人没一个不怪他。”何涛道:“相烦押司便行此事。”宋江道:“不妨,这事容易。瓮中捉鳖,手到拿来,只是一件,这实封公文须是观察自己当厅投下,本官看了,便好施行发落,差人去捉,小吏如何敢私下擅开。”何涛道:“押司高见极明,相烦引进。”宋江道:“本官发放一早晨事务,倦怠了少歇。观察略待一时,少刻坐厅时,小吏来请。”何涛道:“望押司千万作成。”宋江道:“理之当然,休说这等话。小吏到寒舍分拨了些家务便到,观察少坐一坐。”何涛道:“押司尊便,请治事。小弟只在此专等。”

宋江起身,出得阁儿,吩咐茶博士道:“那官人要再用茶,一发我还茶钱。”离了茶坊,飞也似跑到下处,先吩咐伴当去叫直司在茶坊门前伺候。若知县坐衙时,便可去茶坊安抚那公人道:“押司便来,叫他略待一待。”却自槽上鞁了马,牵出后门外去。宋江拿了鞭子,跳上马,慢慢地离了县治。出得东门,打上两鞭,那马不刺刺的望东溪村窜将去。没半个时辰,早到晁盖庄上。庄客见了,入去庄里报知。

且说晁盖正和吴用、公孙胜、刘唐在后园葡萄树下吃酒。此时三阮得了钱财,自回石碣村去了。晁盖见庄客报说宋押司在门前,晁盖问道:“有多少人随从着?”庄客道:“只独自一个飞马而来,说快要见保正。”晁盖道:“必然有事。”慌忙出来迎接。宋江道了一个喏,携了晁盖手,便投侧边小房里来。晁盖问道:“押司如何来的慌速?”宋江道:“哥哥不知……如今黄泥冈事发了!白胜已供出你等六人,济州府差一个何缉捕来捉你等七人,道你为首……哥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若不快走,更待甚么,我回去引他当厅下了公文,知县不移时便差人连夜下来,你们不可担阁。”晁盖听罢,吃了一惊,道:“贤弟,大恩难报。”宋江道:“哥哥,你休要多说,只顾安排走路,不要缠障,我便回去也。”晁盖道:“七个人,三个是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已得了财,自回石碣村去了;后面三个在这里,贤弟且见他一面。”宋江来到后园,晁盖指着道:“这三位,一个是吴学究,一个公孙胜,一个刘唐。”宋江略讲一礼,回身便走,嘱咐道:“哥哥保重,作急快走!兄弟走也。”

晁盖等人研究后,认为必须立即离开东溪村。吴用道:“我已寻思在肚里了。如今已收拾五七担,一齐都走,奔石碣村三阮家里去。”“石碣村那里,一步步迎去,便是梁山泊。如今山寨好不兴旺,官军捕盗,不敢正眼儿看他。若是赶得紧,我们一发入了伙!”后来梁山泊经过火并,晁盖成了寨主称雄。

再说宋江回到茶坊后,与何涛两个人入得衙门来,正值知县时文彬在厅上发落事务。拆开公文当厅看了大惊,随即派都头朱仝、雷横率人就夜去捉晁盖等人。到了东溪村,抓不到人,抛空而回。

《三国演义》战地礼茶分外香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所作。全书120回,描写了我国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众多的矛盾和斗争,暴露了封建社会中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曲折情节以及统治者的各种行径。全文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它把一般人不易看懂的正史《三国志》,改编为人们易看易懂的通俗小说,是我国历史小说中一部著名的作品。

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三国演义》虽然处于当时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相互混战的状况,但仍然离不开大自然赐予人们如同琼浆玉液的茶水的滋养。客来敬茶是我国几千年来民间的传统美德,这在《三国演义》中流传也很广泛。孔明、刘备、关羽、孙权等人物,他们在求贤选能、商议安邦定国之策、至亲好友相遇、延请名医治伤、举办婚姻大事以及隐者长老待客等重要时刻,主人对来宾都行献茶礼,真可谓“战地礼茶分外香”。

这表现在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刘备与孔明见面时,“少坐献茶”,茶飘清香,礼轻情重;第三十八回“定三方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玄德与孔明谈论时“童子献茶”,香气独特,气氛和谐;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孔明代刘备回拜刘琦,将其邀入后堂,行“茶罢”之礼;第五十二回“诸葛亮智辞鲁肃,赵子龙计取桂阳”,孔明令大开城门,接肃入衙,分宾主而坐,“茶罢”设宴款待;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礼毕坐定,茶罢”,是日留于馆舍;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关公令华佗入,“礼毕,赐坐,茶罢”,手术后设酒席相待;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关公接见诸葛瑾,相互见面时,“礼毕茶罢”,得知瑾奉吴侯命,特来劝谕时,即令左右逐出诸葛瑾;第八十九回“武乡侯四番用计,南蛮王五次遭擒”,有隐者于“庵中进柏子茶、松花茶以待孔明”。

从上述事例中可以看出,我国茶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在距今约1800年的三国时代,饮茶之风已经盛行,而且作为一种礼仪流传于统治集团与广大民间。这在正史《三国志》中已有清楚记载,孙皓与韦曜以茶代酒的故事就是一例。吴王孙皓每次大宴群臣,座客至少得饮酒七升,虽然不完全喝进嘴里,也都要斟上并亮盏说干。当时有位名叫韦曜的官员酒力不过二升,孙皓对他特别优待,担心他不胜酒力出洋相,便暗中赐给他茶水来代替酒。该故事见《三国志·吴志·韦曜传》。

茶香亦自《金瓶梅》

本文参照的《金瓶梅》,是1991年2月齐鲁书社刊印的(明)兰陵笑笑生著、(清)张道深评的版本。全书100回,每回之首都有文字长短不一的评语,书中文墨精彩之处做了眉批点赞,对不健康、具有色情的内容,旁批注明删去了多少个字,全书删除10385字。

“茶香亦自《金瓶梅》”,是在粗粗通读全书的基础上,从以下五方面佐证当时当地茶文化的现实状况。

《金瓶梅》中茶字(事)多

全书100回,除个别回数外,都出现“茶”字与茶事,全书提到“茶”字(事)的至少有550处。我国是最早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客来敬茶历来是传统美德和民间礼仪,《金瓶梅》同样不例外。它成书的年代为明代,我国茶兴于唐,盛于宋,当时饮茶之风盛行,于是书中就有吃茶、点茶、看茶、摆茶、待茶、递茶、捧茶、送茶、拿茶、奉茶、献茶等字和事。西门庆及其家族与朋友都嗜酒嗜茶。他本人每次外出回家,进门即高呼丫鬟书童“拿茶来”。在第五十一回中甚至大呼丫鬟春梅:“快快,你有茶倒瓯子我吃。”他家对亲朋好友上门,亦即吩咐下人“点茶”“上茶”“摆茶”“待茶”,若贵客来访则“让座递茶”,朝廷官员上门,则整衣冠迎客恭敬“献茶”,来客逗留时间长了,要“换一道茶”或“上第二盏茶”。他家即使是妻妾吴月娘、李娇儿、孟玉楼、孙雪娥、潘金莲、李瓶儿之间相互走动看望,进房亦即“奉茶”“递茶”。他家有专人司茶,不论来客或自家饮用的都是热茶。如第二十四回提到,有一日荆千户新升本处兵马都监拜访,众丫头连忙取茶果、茶匙,拿茶出去,西门庆要留住荆都监,荆都监走后,西门庆嫌茶冷,即追问茶是谁顿的,告诉月娘查厨下是那个奴才老婆子上灶的。西门庆饮茶不喜高雅清茶,而爱干鲜果、花卉配料的各种营养茶、香茶。如第三回提到王婆给他饮的是“胡桃松子茶”;第三十七回提到在冯妈妈家饮的是“胡桃夹盐笋泡的茶”;第七十一回在何千户家吃的是“姜茶”;第五十二回又提到饮茶时“记不起那里得香茶来”,旁人说:“杭州刘学官送了你。”这里所说的香茶,应该是今天的茉莉、珠兰窨制的花茶;第七十五回西门庆在玉楼房内命丫鬟“快顿好苦艳茶与你娘吃”。苦艳茶今称苦丁茶。西门庆家由于富有,遇到过节时节、仕途升迁、生儿育女等喜事,都要设前茶后酒的“茶宴”或“会茶”庆祝,并请戏子粉头、歌妓到场弹唱助兴。如第四十三回提到因爱妾李瓶儿生了儿子官哥,就在花园卷棚内摆设茶宴,“安放4张桌席摆茶,每桌上40碟各种茶果或细油酥”,请亲友来助兴庆祝。

《金瓶梅》中记录了两首咏茶词

宋词与唐诗、元曲,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瑰丽宝库。《金瓶梅》所处时代,宋词很受士大夫和民间文人喜爱,《金瓶梅》中人物也不例外。细读《金瓶梅》,每回之首以及文中都有诗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宋词“按词制调”“依调制词”的要求,书中记录了两首一边品茗饮酒取乐,一边吟诵的咏茶词。其中一首词牌是《朝天子》。第十二回记载,西门庆等7人,一次参加认他为干爹的李桂姐家的茶宴,每人面前放着一盏“馨香可掬”的细茶。正当西门庆搂着桂姐在怀中饮茶赔笑时,有个应伯爵,原是绸缎铺应员外二子,落了本钱,跌落下来,人称应花子,与西门庆第一个相契。他道:“我有个曲儿《朝天子》,单道这耍(指茶)的好处。”词曰:“这细嫩的嫩芽,生长在春风下。不揪不采叶儿楂,但煮着颜色大。绝品清奇,难描难画。口儿里常时呷:醉了时想他,醒来时爱他。原来一篓儿千金价。”词中对茶叶生长、采摘、烹煮以及品饮的感受都做了描述。可是当他念完词曲后,谢希大接上了,谢是清河卫千户官儿荫袭子孙,游手好闲,丢了前程,与西门庆也很合得来。他针对“一篓儿千金价”笑道:“大官人使钱费物,不图这‘一搂儿’却图些甚的。”掺了低级趣味的话。

另一首是第六十七回提到,一个下雪天,西门庆与应伯爵、应秀才等赏雪饮酒吟诗取乐,命歌妓王春鸿唱了南曲《驻马听》,词曰:“寒夜无茶,走向前村觅店家。这雪轻飘僧舍,密洒歌楼,遥阻归槎。江边乘兴探梅花,庭中欢赏烧银蜡,一望无涯,有似灞桥柳絮,满天飞下。”这词意义也很精彩,为当时文人士大夫富户赏雪时所喜爱。

吴月娘扫雪烹茶的故事

此节是《金瓶梅》中茶文化最精彩的一节,在第二十一回做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吴月娘是西门庆正房妻室,性情温柔,对西门庆百依百顺。但受潘金莲挑拨,致使西门庆长期不进月娘房,闹得相互不和。吴月娘自从与西门庆反目以来,每月吃斋三次,逢七拜斗,焚香,保佑夫君早早回心。这些西门庆都不知道。一天西门庆从院中归家,见月娘整衣出来,向天井的满炉清香,望空深深礼拜,祝道:“妆身吴氏,作配西门,奈因夫主留恋烟花,中年无子。妆等妻妆六人,俱无所出,缺少坟前拜扫之人。妆夙夜忧心,恐无所托。是从发心每夜于星月之下,祝赞三光,要祈佑儿夫早早回心,弃却繁华,齐心家事。不拘妾等六人之中,早见嗣息,以为终身之计,乃妾之素愿也。”西门庆不听便罢,听了月娘这一篇言语,不觉满心惭感道:“原来一向是我错恼了他,他一片都是为我的心,还是正经夫妻。”忍不住从粉壁前叉步走来,抱住月娘道:“你一片好心,都是为我的,一向错见了,丢冷了你心,到今悔之晚矣!”于是夫妻重归于好。为此全家设酒席赏雪庆贺,西门庆与吴月娘居上坐。欢饮间,那雪初如柳絮,渐似鹅毛,后如乱舞梨花。吴月娘见雪下在粉壁间太湖石上甚厚,下席来,教小玉拿着茶罐,亲自扫雪,烹江南凤团雀舌芽茶与众人吃,正是“白玉壶中翻碧波,紫金杯内喷清香”。这里提到的“江南凤团雀舌芽茶”,以及书中多处提到的“芽茶”,应该是今杭州西湖龙井茶。《金瓶梅》中吴月娘扫雪烹茶这个故事,至今流传不衰。

《金瓶梅》中提到了茶具与茶俗语

茶具同样是值得欣赏的茶文化。北宋后期景德镇白瓷,以其白度和透光度闻名于世。《金瓶梅》中提到的茶具,应该是景德镇的白瓷,主要有杯、盅、盏、瓯、壶等。

茶杯,主要是盛茶用。

茶盅,饮茶用的小杯。

茶盏,即杯,是浅而小的杯。

茶瓯,大小如盏,盛茶汤用。

茶壶,盛茶汤用,深腹,敛口。

另与以上茶具配套的还有:

茶托,承托茶器皿的座子。

茶罐,圆形,盛茶叶器具。

茶盆,锡制为佳,大坛中取出分用,用尽再取。

茶匙,舀取茶水的小勺。

茶盒,龟形,贮茶器,大小不一,唐为宫廷用。西门庆将茶盒连同牙贴儿随带裤袋。李瓶儿房中亦有茶盒。潘金莲房中茶盒在贮茶同时,还放金银珠宝。

茶俗语亦称茶俗话,是以“茶”字开头流行于民间带有方言性的俗语。下面记录《金瓶梅》中的几则茶俗语。

茶前酒后。(见第八回)意为茶前饭后的空闲休息时间。

茶饭慵思。(见第十二回)意为茶饭懒得吃。

茶饭懒咽。(见第八十五回)意与前同。

茶饭顿减。(见第五十三回)意为茶饭量减少。

茶饭不吃。(见第二十六回)意为茶和饭都不吃。

茶汤已罢。(见第九十二回)意为已喝过茶汤。

茶汤换罢。(见第七十二回)意为茶汤已经换起。

茶食点心。(见第八十六回)意为饮茶时的糕点。

茶烹玉蕊。(见第七十二回)意为烹茶时散发的香味。

对书中两句涉茶俗语的评论与感悟

《金瓶梅》书中第三回、第十四回和第八十二回,都提到“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这两句与茶酒有关的俗语,与我国历代民间对茶酒的评价,特别是对茶的评价有悖。唐著名诗人杜牧称:“茶称瑞草魁。”著名诗茶道士施肩吾称:“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宋著名诗人苏东坡称:“从来佳茗似佳人。”自古民间广泛流传的是“茶可清心”“茶可雅志”。饮茶既是“艺术欣赏”,又是“精神享受”。还有“茶酒不分家”等俗语,都说明茶是中华民族好客的优良传统。所以我们在领会《金瓶梅》中这两句俗语的精神实质时,应该明确它是在一定的场合与时间地点有所指的。第三回、第十四回提到的是专指当时开茶坊的王婆撮合西门庆与潘金莲的奸情时说的。第八十二回所提是针对西门庆女婿陈敬济与潘金莲奸情所说的。他们皆酒色之徒,以上俗语都不具备普遍意义,不包括对所有茶人酒客的评价。这里还要注意一点,书中提到的茶坊,不能与王婆藏垢纳污的茶坊混为一谈。当时各地特别是清河街头巷尾出现的茶坊,也称茶肆,是为过路行人客商提供茶水服务和文明高尚社交活动的场所,说明茶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实行产业化经营,这促进了茶业与茶文化的繁荣。

至于“酒是色媒人”的说法,《金瓶梅》中也是有针对性的,不能与所有嗜酒者混为一谈。我国历来认为酒有两重性,它既具提神解乏的功能,但也能乱性,酒后会说不应该说的话,会做不应该做的事,故有“酒生祸端”“免酒免罪”的说法。联系当今社会的实际,随着机械汽车特别是自备轿车普及城乡,应该说“酒是祸媒人”。“醉驾”是引发车祸的罪魁祸首。所以政府严肃告诫“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把“醉驾”纳入法制管理,犯严重车祸的肇事者,负民事刑事责任。

另外,《金瓶梅》中,至少有40次提到金华酒。西门庆家不仅常饮的是金华酒,还把金华酒作为馈赠上司亲友的礼品。如第七十回提到,当地何天泉新升千户,夏龙溪升指挥别驾,西门庆除各送绸缎锦袍外,还送金华酒各四坛,这说明金华酒(今称寿生酒)在宋代乃至更早年代,已经是大江南北的传统名酒。好酒还要有好的品牌引领,我们必须把比金华火腿更早的传统名产,金华酒的品牌,进一步做强做大,争取使其在国内外享有更高的声誉。

《西厢记》茶韵高雅芬芳

《西厢记》与其他古典名著一样,茶文化内容丰富,主要是“普救寺禅茶味中有味,张珙理丝桐弦外有音,崔莺莺西厢心领神会,孙彪贼围寺欲掳莺莺,崔示解围者以身相许,张生函故友蒲将驰援,寺僧人冒死将书送达,蒲将解寺围婚姻确定,老夫人赖婚事生变故,红娘巧传情茶饭完姻。”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为杂剧剧本,元王实甫作。书中写书生张珙在河中府普救寺遇崔相国女崔莺莺,两人情投意合,得丫鬟红娘协助,终于结成眷属。该杂剧剧本是在过去多种传奇小说基础上编写而成。全剧共分五本二十一折,文辞优美生动,在戏曲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该剧剧情的大意是,亡故礼部尚书之子张珙(字君瑞),上京赴考路经蒲州,以“茶汤”之酬寄居普救寺,长老以茶礼相待。(崔相国)时因病告殂,相国夫人偕女崔莺莺扶灵柩归里安葬,路途受阻,亦寓普救寺西厢。贼将孙飞虎闻此讯,统领五千兵马包围普救寺,欲掳倾国倾城的莺莺为妻,崔夫人惶恐无托,依莺莺不论何人杀退贼军,愿与英雄结为婚姻。寺长老在法堂高叫此举。时有张珙与官拜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兵马镇守蒲关的杜确,乃同郡同学八拜之交,毅然由僧送书与杜确,以强大兵马解了困寺之危。崔夫人原已将莺莺许配侄儿郑恒,遂推翻承诺提出男女以兄妹相称。因此引发张生病害相思,后由红娘传情,引出来鸿去雁复杂的男女私会故事。张生赴考中了状元,有情人终成眷属。

茶文化推动剧情由浅入深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西厢记》中多次提到“茶饭少进”“茶饭不思”等民间广泛流传的茶俗语。如第二本第一折,莺莺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恹恹瘦损,早是伤神。当听到张生弹一曲《凤求凰》,深感其词哀,其意切,凄凄然如鹤唳天,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第三本第三折,张生见莺莺后,不思茶饭,废寝忘食,写了五言诗一首:“相思恨转添,谩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此情不可违,芳誉何须基。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托红娘送到,小姐不但拒绝,还批评红娘,问这东西哪里来的,但心中深表同感。

第二,剧本第三本第一、二、三折,提到老夫人赖婚,备茶酒小酌报礼,要男女双方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面颜瘦得难看,废寝忘食,黄昏清旦,望东淹泪眼。张生深感相会少,见面难,月暗西厢,风云秦楼,云欲巫山。红娘奔走于张生、莺莺之间传书寄件,感觉两下里做人难。莺莺命红娘描笔过来:“我写将去回他,着他下次休是这般。你将去说:‘小姐看望先生,相待兄妹之礼如此,非有他意。’”红娘云:“那生当我回报,我须索走一遭。”对张生说:“小姐回你的书。”张生云:“早知小姐简至,理合远接,接待不及,勿会见罪。”并云“书中之意,着我今夜花园里来,和他哩也波哩也啰哩”,即如此这般之意。红娘云:“你读书我听。”张生云:“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此后,张生跳墙潜身曲槛边。莺莺却问是谁,并责问张生你是何等之人,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并呼红娘有贼。红娘边云:“你既读孔圣之书,必达周公之礼,黑夜来此何干。”从此张生病体日笃,不思量茶饭。莺莺得知复写一篇,唤红娘将去于他。书云:“休将闲事苦萦怀,取次摧残天赋才,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仰图厚德难从礼,谨奉新诗可当媒。寄语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云雨来。”真是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宵一刻值千金。张生云:“今夜成了事,小生不敢忘。”

第三,《西厢记》中多次提到“茶饭”一词,特别在最后的第五本第四折还提到“茶饭”。我国古今所说的“茶饭”,不仅是指饮茶吃饭,更重要的是一种喜事的礼仪。第四本第三折,张生上京赴考后,普救寺长老准备买《登科录》看,对小姐、红娘、夫人说:“张生得中,我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张生得中头名状元授河中府后,剧本最后一节,郑恒认为“妻子空争不到头,风流自古恋风流。三寸气在百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即在一棵树上触树身死。此时老夫人说:“俺不曾逼死他,我是他亲姑娘,他又无父母,我做主葬了者。并着莺莺出来,今日做个庆喜的茶饭,着他两口儿成合者。”随后记《清江引》一首:“谢当今盛明唐圣主,敕赐为夫妇,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注:《西厢记》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红楼梦》第四十六回中提到林黛玉读该书“不顿饭时,将全文俱已看完”,还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

《红楼梦》里茶清香

清代曹雪芹著的《红楼梦》,全书120回,涉及茶事的共有270多处,其中还有咏茶联句和诗词。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清香,说得很恰当,不过分。

茶为国饮,我国历来是“礼仪之邦”,一贯重视礼仪,客来敬茶自古以来就是社会传统的民俗礼仪。《红楼梦》中贾府(荣国府)的大观园里,贾母、贾政、王夫人、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都有饮茶的习惯,其中许多回有献茶、奉茶、吃茶、喝茶、沏茶、看茶、倒茶、留茶、让茶等礼仪,这些茶事在不同场合,对人对事称呼各不相同。对宫廷官府来人称“献茶”或“奉茶”。在第十八回“庆元宵贾元春归省”中,有“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乐止”的记载,说明贾妃归省,先后有三次献茶。“秦可卿逝后首七第四日,宫内相戴权……坐了大轿,打伞鸣锣,亲来上祭,贾政忙接着,让至逗峰轩献茶”,这个场合也称献茶。贾府大观园内晚辈对贾母等长辈上茶也称献茶。至于园内姐妹们(宝玉是唯一的男性)相互往来则称吃茶、喝茶、看茶、上茶、倒茶等。如第二十六回“贾芸在宝玉房中,袭人端了茶来,贾芸便忙站起来笑道:‘姐姐怎么替我倒起茶来……’一面说一面坐下吃茶”。《红楼梦》中贾府因事待客,根据来客和来意,除茶礼外,有时还备酒席款待,酒后饮茶。第二十六回薛蟠庆五月初三生日,请詹光、程日兴等唱曲儿的,彼此见过,“吃毕茶,薛蟠即命人摆酒来……正说着,小厮来回冯大爷来了。宝玉便知是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小英来了。薛蟠众人见他吃完了茶,都说道请入席,有话请慢慢的说”,酒后又饮茶,用意是消食解油腻。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贾府大观园中人对茶的品种是很有研究的。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提道:“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过去……贾母道:‘我们这里坐坐,你把好茶拿来。’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道:‘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这里不禁要问贾母为什么不吃六安茶,而选用老君眉。懂茶的人都知道,六安瓜片是绿茶,而老君眉是白茶。白茶属轻发酵茶,比绿茶味道淡,贾母当时宴请刘姥姥,吃了些酒肉,要消食化积,白茶清热消食的作用比绿茶更强些。再说老君眉是产于岳阳洞庭湖心小岛的君山银针茶,这种茶制一斤需2.5万个芽头,岁贡仅18斤,只有皇亲国戚能喝到这种茶。大观园的姐妹们,对吃茶的方式方法以及用水也很有研究。特别是栊翠庵年方二九美貌异常的妙玉,更有研究,她泡茶用的水是收梅花上的雪,埋在地下夏天才开启的雪水。当宝玉要喝一个竹根大盏的一海茶时,妙玉说:“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宝玉经她这么一说,由妙玉执壶,只吃了一杯,并觉轻浮无比,赞赏不绝。其实,茶人要把吃茶看作一种艺术的欣赏、精神的享受,要在“品”字上下功夫,这是我国传承两千年的茶文化。正如鲁迅所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红楼梦》书中经常有“吃茶”的场景,对于“吃茶”一词,在我国传统礼节中,是婚姻礼节“订婚”的别称。八婺浦江一带至今仍然流行订婚“吃茶”礼。“吃茶”礼事先由男方托媒人到女方提亲,男女双方有共同意愿并谈妥有关“聘礼”“陪嫁”等条件后,择日确定“吃茶”。“吃茶”后,在原则上婚姻就定下来了。对于订婚“吃茶”礼,《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有如下一段风趣的对话。凤姐问黛玉道:“前儿我打发丫头送了两瓶茶叶给姑娘,可还好吗?”黛玉笑道:“我还忘了,多谢你想着。”凤姐道:“那是暹罗国进贡的。我尝着没趣儿,还不如我们每常喝的呢。”黛玉道:“我吃着却好。”凤姐笑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众人都大笑起来,黛玉涨红了脸,回过头去,一声儿不言语。

《红楼梦》中,茶又用来祭奠。第七十八回在晴雯死后,宝玉读毕《芙蓉女儿诔》祭奠文辞后,便焚香酌茗,祝祭亡人,以茶茗作为寄托的情思。第八十九回宝玉见物伤感,在晴雯住过的那间房里,口祝笔写“怡红主人焚付晴姐知之,酌茗清香,庶几来飨!”

旧时日常生活中洗漱没有牙刷。贾府和大观园的姐妹,在睡眠初醒和饭后都有以茶漱口的习惯。《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随父进京都时,对漱口是这样描绘的。“饭毕后,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有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洗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第五十一回中以茶洗漱的描写更生动。宝玉睡梦初醒要吃茶。麝月把宝玉披着起夜的一件貂颏满襟暖袄披上,下去向盆内洗手,先倒了一盅温水,拿了大漱盂,宝玉漱了一口;然后才向茶格上取了茶碗,先用温水过了,向暖壶中倒了半碗茶,递于宝玉吃了;自己也漱了一漱,吃了半碗。

唐茶圣陆羽所撰的《茶经》分上、中、下三卷,共十节。第四节“茶之器”,内容包括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即茶具。大观园人用的茶具,从第四十一回中可以得知有小茶盘、小盖盅、白盖碗、绿玉斗、竹根大盏、玉质酒杯、点犀杯、花瓮等九种茶具珍品。《红楼梦》中经常使用的茶具是盖碗。第五十五回中有“侍书、素云、莺儿三个,每人用茶盘捧了三盖碗茶进去”的情节。盖碗是江西景德镇瓷器,创新于明代,沿用到现代,由茶碗、碗盖、碗托三部分组成,象征着天地人三才,碗盖为天,碗托为地,茶碗为人。盖碗是茶、水、人三者融合的天地。人们用盖碗饮茶,称为三才合一,意为天地人和,事事相通,结局满意。鲁迅认为用盖碗泡茶,色清百味甘,微香而小苦,确实是好茶。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伟大成就,是写出了大观园里姐妹们充满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恨,茶酒和诗词,虽然有限,但情真意切,含蕴无穷。第三十七回偶结海棠社,第三十八回魁夺菊花诗。海棠诗和菊花诗都叫人吟不倦,拍案叫妙。《红楼梦》里以茶入诗,风格独特。第十七回贾宝玉为“有凤来仪”即潇湘馆题的对联是“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读这联语,潇湘妃子的形象犹在目前。第二十三回中贾宝玉的《四时即事》咏茶诗(三首写到品茶),写的都是真情真景。

《四时即事》之《春夜即事》: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枕上轻寒窗外雨,

眼前春色梦中人。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

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四时即事》之《夏夜即事》: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窗明麝月开宫镜,

室霭檀云品御香。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四时即事》之《秋夜即事》:

绛云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苔锁石纹容睡鹤,

井飘桐露湿栖鸦。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

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四时即事》之《冬夜即事》:

梅魄竹梦已三更,锦罽鹴衾睡未成。松影一庭惟见鹤,

梨花满地不闻莺。女郎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在荣国府,侍儿也懂得寒夜煮雪烹茶。第七十六回,在寂寞秋夜,黛玉、湘云相对联句,情调凄清,犹如寒虫悲鸣。后来妙玉听到截住,遂三人同至栊翠庵烹茶。由妙玉续完十三韵,其中有句: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妙玉以茶自喻,表现了洁身自恃、处世不凡的性格。

更值得一提的是,茶是人临终诀别的饮品。第一百零九回史太君贾母,在83岁寿终正寝前,眼睁睁地要喝茶。邢夫人进了一杯参汤。贾母刚用嘴接着喝,便道:“不要这个,倒一盅茶来我喝。”众人不敢违拗,即刻送上来,一口喝了,还要,又喝一口,还说:“我喝了口水,心里好些。”竟坐了起来,说了一阵话,脸变笑容,竟是去了。另外,《红楼梦》中,丫鬟书童起名,也取之有据。这里只说宝玉的书童原名茗烟,宝玉嫌“烟”字俗气,后改名焙茗了。

聊斋茶清香 故事异闻多—读蒲松龄《聊斋志异》茶事有感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他一生刻苦好学,但始终没有考中举人,到71岁始成贡生,长期在家做塾师度日,终身郁郁不得志,以谈狐说鬼的表现方式,对当时社会黑暗进行批判,把一生的心血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上。康熙十八年(1679),这部小说初具规模,到其暮年才成孤愤之书。

《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来源十分广泛。有蒲松龄的亲身见闻,还有很多出自民间传说。他为了收集更多的故事,在自己蒲家庄大路口之大树下,摆设了一个凉茶摊,供行人歇脚聊天,免费供应大碗茶,征集四方奇闻逸事。但他的茶摊立有一条“规矩”,哪位行人只要说出一个故事,他就记录下来,茶钱分文不取。于是很多行人大谈异事怪闻,其中也有一些人说不出什么故事,但口渴难熬就胡乱编造故事,蒲松龄也一一笑纳,茶钱照例不收。

《聊斋志异》共12卷,收集了各类狐鬼故事,其中“聂小倩”发生在金华西北郊兰若寺(后改西峰寺),还有“胭脂”“画皮”等故事,人们很熟悉。这里抄录了原稿本中的另几个故事。

《秦生》:莱州秦生,制药酒,误投毒味,未忍倾弃,封而置之。积年余,夜适思饮,而无所得酒。忽忆所藏,启封嗅之,芳烈喷溢,肠痒涎流,不可制止。取盏将尝,妻苦劝谏。生笑曰:“快饮而死,胜于馋渴而死多矣。”一盏既尽,倒瓶再斟。妻覆其瓶,满屋流溢。生伏地而牛饮之。少时,腹痛口噤,中夜而卒。妻号,为备棺木,行入殓。次夜,忽有美人入,身长不满三尺,径就灵寝,以瓯水灌之,豁然顿苏。叩而诘之,曰:“我狐仙也。适丈夫入陈家,窃酒醉死,往救而归。偶过君家,彼怜君子与己同病,故使妾以余药活之也。”言讫,不见。

《三朝元老》:某中堂,故明相也。曾降流寇,世论非之。老归林下,享堂落成,数人直宿其中。天明,见堂上一匾云:“三朝元老。”一联云:“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不知何时所悬。怪之,不解其义。或测之云:“首句隐亡八,次句隐无耻也。”

《衢州三怪》:张握仲从戎衢州,言:“衢州夜静时,人莫敢独行。钟楼上有鬼,头上一角,象貌狞恶,闻人行声即下。人驰而奔,鬼亦遂去。然见之辄病,且多死者。又城中一塘,夜出白布一匹,如匹练横地。过者拾之,即卷入水。又有鸭鬼,夜既静,塘边并寂无一物,若闻鸭声,人即病。”

《秦桧》:青州冯中堂家,杀一豕,燖去毛鬛,肉内有字云:“秦桧七世身。”烹而啖之,其肉臭恶,因投诸犬。呜呼!桧之肉,恐犬亦不当食之矣!

《曹操冢》: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多人闸断上流,竭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

异史氏曰:“后贤诗云:‘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宁知竟在七十二冢之外乎?奸哉瞒也!然千余年而朽骨不保,变诈亦复何益?呜呼!瞒之智,正瞒之愚耳!”

《瓜异》:康熙二十六年六月,邑西村民圃中,黄瓜上复生蔓,结西瓜一枚,大如碗。

注:在瓜果嫁接、人工授粉技术尚未发明之前,黄瓜蔓上结西瓜亦异事也。

《聊斋志异》中与茶文化有关的狐鬼故事,为数不多,但皆异闻怪事,今录三则如下。

《三生》:刘孝廉,能记前身事。自言一世为搢绅,行多玷。六十二岁而殁,初见冥王,待以乡先生礼,赐坐,饮以茶。觑冥王盏中,茶色清彻;己盏中,浊如醪。暗疑迷魂汤得勿此耶?乘冥王他顾,以盏就案角泻之,伪为尽者。俄顷,稽前生恶录;怒,命群鬼捽下,罚作马……主人骑,必覆障泥,缓辔徐徐,犹不甚苦;惟奴仆圉人,不加鞯装以行,两踝夹击,痛彻心腑。于是愤甚,三日不食,遂死。至冥司,冥王查其罚期未满,责其规避,剥其皮革,罚为犬……为犬经年,常忿欲死,又恐罪其规避。而主人又豢养,不肯戮。乃故啮主人,脱股肉。主人怒,杖杀之。冥王……笞数百,俾作蛇。囚于幽室,暗不见天……自视,则伏身茂草……一日,卧草中,闻车过,遽出当路;车驰压之,断为两……冥王以无罪见杀,原之,准其满限复为人,是为刘公。公生而能言,文章书史,过辄成诵。辛酉举孝廉……

《河间生》:河间某生,场中积麦穰如丘,家人日取为薪,洞之。有狐居其中,常与主人相见,老翁也。一日,屈主人饮,拱生入洞,生难之,强而后入。入则廊舍华好。即坐,茶酒香烈。但日色苍皇,不辨中夕。筵罢既出,景物俱杳。翁每夜往夙归,人莫能迹。问之,则言友朋招饮。生请与俱,翁不可;固清之,翁始诺。挽生臂,疾如乘风,可炊黍时,至一城市。入酒肆,见坐客良多,聚饮颇哗,乃引生登楼上。下视饮者,几案柈餐,可以指数。翁自下楼,任意取案上酒果,抔来供生。筵中人曾莫之禁。移时,生视一朱衣人前列金橘,命翁取之。翁曰:“此正人,不可近。”生默念:狐与我游,必我邪也。自今以往,我必正!方一注想,觉身不自主,眩堕楼下。饮者大骇,相哗以妖。生仰视,竟非楼,乃梁间耳。以实告众。众审其情确,赠而遣之。问其处,乃鱼台,去河间千里云。

《水莽草》:水莽,毒草也。蔓生似葛;花紫,类扁豆。食之,立死,即为水莽鬼。俗传此鬼不得轮回,必再有毒死者,始代之。以故楚中桃花江一带,此鬼尤多云。楚人以同岁生者为同年,投刺相谒,呼庚兄庚弟,子侄呼庚伯,习俗然也。有祝生造其同年某,中途燥渴思饮。俄见道旁一媪,张棚施饮,趋之。媪承迎入棚,给奉甚殷。嗅之有异味,不类茶茗。置不饮,起而出。媪急止客,便唤:“三娘,可将好茶一杯来。”俄有少女,捧茶自棚后出。年约十四五,姿容艳绝,指环臂钏,晶莹鉴影。生受盏神驰,嗅其茶,芳烈无伦,吸尽复索。觑媪出,戏捉纤腕,脱指环一枚。女赪颊微笑,生益惑。略诘门户。女云:“郎暮来,妾犹在此也。”生求茶叶一撮,并藏指环而去,至同年家,觉心头作恶,疑茶为患,以情告某。某骇曰:“殆矣!此水莽鬼也!先君死于是,是不可救,且为奈何?”生大惧,出茶叶验之,真水莽草也。又出指环,兼述女子情状。某悬想曰:“此必寇三娘也!”生以其名确符,问:“何故知?”曰:“南村富室寇氏女,夙有艳名。数年前,食水莽而死,必此为魅。”或言受魅者,若知鬼姓氏,求其故裆,煮服可痊。某急诣寇所,实告以情,长跪哀恳。寇以其将代女死,故靳不与。某忿而返,以告生。生亦切齿恨之,曰:“我死,必不令彼女脱生!”某舁送之,将至家门而卒。母号涕葬之。遗一子,甫周岁。妻不能守柏舟节,半年改醮去。母留孤自哺,劬瘁不堪,朝夕悲啼。一日,方抱儿哭室中,生悄然忽入。母大骇,挥涕问之。答云:“儿地下闻母哭,甚怆于怀,故来奉晨昏耳。儿虽死,已有家室,即同来分母劳,母其勿悲。”母问:“儿妇何人?”曰:“寇氏坐听儿死,儿甚恨之。死后欲寻三娘,而不知其处;近遇某庚伯,始相指示。儿往,则三娘已投生任侍郎家;儿驰去,强捉之来。今为儿妇,亦相得,颇无苦。”移时,门外一女子入,华妆艳丽,伏地拜母。生曰:“此寇三娘也。”……寇亦时招归宁……村中有中水莽毒者,死而复苏,相传为异……

《儒林外史》三个涉茶故事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1701—1754)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它以辛辣的笔墨揭露雍正、乾隆年间科举制度、政治制度的腐败。其中涉及茶事的内容比较多,今录三段如下。

秦淮河船上煨茶

这是《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的一段内容:“话说南京城里,每年四月半后,秦淮景致,渐渐好了。那外江的船,都下掉了楼子,换上凉篷,撑了进来。船舱中间,放一张小方金漆桌子,桌上摆着宜兴沙壶,极细的成窑、宣窑的杯子,烹的上好的雨水毛尖茶。那游船的备了酒和肴馔及果碟到这河里来游,就是走路的人也买几个钱的毛尖茶,在船上煨了吃,慢慢而行。到天色晚了,每船两盏明角灯,映着河里,上下明亮……夜夜笙歌不绝……直到四更时才歇。”

成老爹以茶代饭

这是《儒林外史》第四十七回中的一个涉茶故事,写的是五河县兴贩行的行头成老爹,趋炎附势,口离不开乡绅,却看不起世家出身饱学秀才虞华轩。虞华轩愤世嫉俗,对成老爹等势利小人深恶痛绝,便设了个圈套,假说方乡绅第二天要请成老爹吃饭,成老爹信以为真,一大早就赶到方家,方老六陪他吃了两道茶,聊了一会闲话,却不见客来,也没有请他吃饭的意思,只得辞别。成老爹反复想道,“莫不是我太来早了”,又想“莫不是我看错了帖子”,猜疑不定。心里又想,虞华轩家有现成酒饭,且到他家去吃再处。于是一直走回虞家。虞华轩在书房里摆着桌子正与唐三痰、姚老五和两个本家,摆着五六碗滚热的肴馔,正吃得快活处。见成老爹进来,便道:“成老爹偏背了我们,吃了方家的好东西,好快活呀!”便叫:“快拿椅子给成老爹坐,泡上消食的陈茶与成老爹吃。”小厮远远放了一张椅子请成老爹坐了。那盖碗陈茶左一碗、右一碗送来给成老爹。成老爹越吃越饿,肚里有说不出的苦。看见他们大块肥肉、鸭子、脚鱼,夹起往嘴里送,气得火在门顶里直冒。他们一直吃到晚,成老爹一直饿到晚,等他送了客,客都散了。只得悄悄走到管家房里要了一碗炒米泡了吃,进房睡下,在床上气了一夜。

画家盖宽卖茶

书见《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说的是盖宽,品行高尚,洁身自好,视金钱如粪土,对所有人都不分你我,慷慨大方。他曾是当铺老板,又有田地,但因天灾人祸渐渐陷入贫穷窘迫境地,到头来只得携儿带女寻了两间房子开茶馆。盖宽年轻时喜欢作诗读书,又画得几笔好画。开了茶馆依旧不改本色。他清早起来,自己生火煽着了,把水倒入壶子里放着,依旧坐在柜台里看诗作画。柜台上放着一个瓶,插着时新花朵,瓶边放着许多古书。他家各样值钱的东西都变卖尽了,只有这几本心爱古书舍不得卖,人来坐着吃茶,他看着书来拿茶壶、茶杯。茶馆的利钱有限,一壶茶只赚得一个钱。除去柴火,还做得什么事。盖宽卖了几年茶后,有户人家出了八两银子束修,请他到教馆做教书先生了。

附:马二先生杭州问茶 摘录《儒林外史》第十四回

马二先生即处州人马纯上,他是庠生补廪二十四年的廪生,从处州来到杭州后,在文海楼住了几日。一天腰里带了几个钱,步出钱塘门,独自一个到西湖走走。西湖是天下第一真山真水的景致。且不说那灵隐的幽深,天竺的清雅。他在湖沿上牌楼跟前坐下。望着那些卖酒的青帘高扬,卖茶的红炭满炉,士女游人,络绎不绝,真不数“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管弦楼”。马二先生走进一个酒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饱,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二个钱处片(处州的笋干)嚼嚼倒觉得有些滋味。

马二先生问一走路的“前面还有好玩的所在?”那人道:“净慈雷峰怎么不好玩。”马二先生从桥上走过去,门口也是个茶室,吃了一碗茶。旁边有个花园,卖茶的人说是布政司房里的人在此请客,不好进去。但厨房却在外面,那热汤汤的燕窝、海参,一碗碗在跟前捧过去,马二先生羡慕了一番。

过了雷峰,远远望见“敕赐净慈禅寺”。前前后后跑了一圈,又出来坐在那茶亭内,吃了一碗茶。对柜上摆着橘饼、芝麻糖、粽子、烧饼等,每样买了几个钱的。不论好歹,吃了一饱。马二先生也倦了,跑进清波门,到了下处关门睡了。因为走多了,在下处睡了一天。

第三日要到城隍山走走,城隍山是吴山,看见一个大庙门前卖茶,吃了一碗。进去见是吴相国伍公之庙。转过两个弯,空空阔阔,一眼隐隐望得见钱塘江。那房子也有卖酒的,也有卖茶的,也有测字算命的。单是卖茶的就有三十多处,十分热闹。马二先生见茶铺里一个油头粉面的女人招呼他吃茶,就到间壁一个茶室泡了一碗茶,吃了蓑衣饼,觉得有些意思。走上去一个大庙,便是城隍庙,瞻仰了一番。

过了城隍庙,又是一个湾,一条小街。那日钱江上无风、水平如镜,过江的船都看得明白。马二先生两脚酸了,且坐吃茶。吃着,遥见隔江的山,高高低低,忽隐忽现。马二先生叹道:“真乃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吃了两碗茶,肚里正饿,恰好一个乡里人捧着许多烫面薄饼来卖,马二先生买了几十文饼和牛肉,就在茶桌上尽兴一吃。吃得饱了,自思趁着饱再走上去……

上述问茶虽然点点滴滴不很全面,但足可以说明清代乾隆年间杭州饮茶之风,茶馆之盛,茶客云集的壮观场面。

《老残游记》精彩的茶故事—高山野生茶配山顶清泉水可谓茶中极品

《老残游记》为清末刘鹗所著。它与晚清同类小说相较,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卓越的成就,在茶文化方面,虽然只有一段,寥寥几行字,但独具一格,高山野生茶配山顶清泉水,称得上是茶中之极品,茶文化之精华,也体现着无茶不成书。

以下这段话写在该书第九回“一客吟诗负手面壁,三人品茗促膝谈心”中,原文是:

话言未了,苍头送上茶来,是两个旧瓷茶碗,淡绿色的茶,才放在桌上,清香已竟扑鼻。只见那女子接过茶来,漱了一回口,又漱一回,都吐向炕池之内去,笑道:“今日无端谈到道学先生,令我腐臭之气,沾污牙齿,此后只许谈风月矣。”子平连声诺诺,却端起茶碗,呷了一口,觉得清爽异常,咽下喉去,觉得一直清到胃院里,那舌根左右,津液汩汩价翻上来,又香又甜,连喝两口,似乎那香气又从口中反窜到鼻子上去,说不出来的好受,问道:“这是什么茶叶?为何这么好吃?”女子道:“茶叶也无甚出奇,不过本山上出的野茶,所以味是厚的。却亏了这水,是汲的东山顶上的泉。泉水的味,愈高愈美。又是用松花作柴,沙瓶煎的。三合其美,所以好了。尊处吃的都是外间卖的茶叶,无非种茶,其味必薄;又加以水火俱不得法,味道自然差的。”

上述一段话,画龙点睛地说明一杯极品茶,除用沙陶瓶和松花柴烹煮外,主要在于高山野生茶配山顶清泉水。

高山野生茶,生长于高山荒坡,夹杂在深山老林,采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受阳光雨露之滋润。茶叶中维生素、咖啡碱和氨基酸、矿质元素等含量特别高,又是无任何污染的云雾茶。它的茶叶当然香气纯正,清甜醇厚,浓郁持久,茶香尽在回味之中。

山顶清泉水,旱不涸,潦不溢,泉从石缝出,常年淙淙长流,沏的茶必然色泽清雅,汤色纯绿,清澈明净,味清鲜甜,入口清香沁脾,齿颊留香。山泉愈高,茶味则愈美。

上述所说的“高山野生茶配山顶清泉水”以及传统的“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杭州龙井茶,西湖虎跑泉”“黄山毛峰茶,深谷山泉水”等茶中极品,都说明“茶生高山味更美,泉从石出意更甜”。

《西湖二集》中厨子献茶得五品官的故事

话说明太祖朱元璋一统天下之后,每好微行察其事件,凡有一诗一赋,一言之长,便赐以官爵,立刻显荣。那聪明有才学的答应得来,这是本分之事,不足为奇。一日到国子监,一个厨子献茶,茶色清味香醇,甚是小心称旨。朱元璋龙颜大喜,即刻赐以五品冠带。一个厨子不过是供人饮食之人,拿刀切肉,终日在灶下烧火抹锅,擦洗碗盏,弄砧板,吹火筒,做卷蒸,打扁食,下粉汤,岂不是个贱役?一朝遭际圣主,就做了个大大的五品官儿,可不是命里该贵,自然少他的不得?此事传满了京师。一日,朱元璋又私行,星月之下,见个老书生闻知此事,不住在那里叹息道:“俺一生读书辛苦数十年,反不如这个厨子一盏茶发迹得快。早知如此,俺不免也去做个厨子,侥幸得个官儿,亦未可知。”因而吟两句诗道:

十载寒窗下,何如一盏茶。

朱元璋闻之,随即续吟两句道:

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那书生闻之,遂叹息如去。正是:

命该发迹,厨子拜职。命该贫穷,才子脱空。

总之“人生”两个字,弄得你七颠八倒,把人测摸不透。天悬地绝,可不是前生命运。

注:《西湖二集》为明代周清源所著。因书中故事内容或主人与美丽的杭州西湖有关而定名。

《镜花缘》众才女绿香亭品尝鲜叶茶的故事

清代李汝珍著的长篇小说《镜花缘》,全书100回,分上、下两册,主要叙述唐敖等人游历海外的见闻和唐闺臣等100个才女的故事。全书涉及茶事内容20多处。其中多数是客来敬茶的民间礼仪及喝茶解渴等内容。值得记载的是众才女绿香亭品尝鲜叶茶的故事,今录如下。

《镜花缘》第六十到六十一回,众才女来到燕家村燕小姐(紫琼)府上,饮宴之后,叶氏夫人命丫鬟引众位小姐到花园游玩。正是桃杏初开,柳芽吐翠,一派春光,甚觉可爱。大家随意散步,到各处畅游一遍。紫琼道:“妹子这个花圃,只得十数处庭院,不过借此闲步,其实毫无可观。内中却有一件好处,诸位姐姐如有喜吃茶的,倒可烹茗奉敬。”兰音道:“莫非此处另有甘泉?何不见赐一盏?”紫琼道:“岂但甘泉,并有几株绝好茶树。若以鲜叶泡茶,妹子素不吃茶,故不能知其味,只觉其色似更好看。”墨香道:“姐姐何不领我们去吃杯鲜茶,岂不有趣!”紫琼在前引路,不多时,来到一个庭院,当中一座亭子,四围都是茶树。那树高矮不等,大小不一,一色碧绿,清芬袭人。来到亭子跟前,上悬一额,写着“绿香亭”三个大字。众小姐来到绿香亭内坐下,登时那些丫鬟仆妇都在亭外纷纷忙乱,也有汲水的,也有扇炉的,也有采茶的,也有洗杯的。不多时,将茶烹了上来。众人各取一杯,只见其色比嫩葱还绿,甚觉爱人;及至入口,真是清香沁脾,与平时所吃迥然不同。个个称赞不绝。

冯梦龙著作中两个生动的茶故事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以小说、戏曲和通俗文学见长,辑有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警世恒言》,世称《三言》。今将他著作中两个生动的茶故事记述如下。

一个是《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大意是苏东坡回四川故里,王安石老年患“痰炎之症”,须长江瞿塘中峡水煎阳羡茶治病,托苏回归时捎带长江瞿塘中峡水烹茶。苏回归时船经瞿塘中峡,被三峡幽丽风光迷住了,把王安石托办之事忘得一干二净。过了中峡他才想起王安石嘱托,但已无法取得中峡水,只得按船工“三峡相连水一样”的说法,打了下峡水拿回交差。于是引出了《警世通言》中的故事:茶罢。王安石问道:“老夫烦足下带瞿塘中峡水,可有么?”东坡道:“见携府外。”安石命堂候官两员,将水瓮抬进书房。安石亲以衣袖拂拭,纸封打开,命童儿茶灶中煨火,用银铫汲水煮之。先取白定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于内。候汤如蟹眼,急取起倾入。其茶色半晌方见。安石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道:“巫峡。”安石道:“是中峡了。”东坡道:“正是。”安石笑道:“又来欺负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东坡大惊,述土人之言:“三峡相连,一般样水。晚学生误听了,实是取下峡之水!老太师何以辨之?”安石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老夫若非亲到黄州,看过菊花,怎么诗中敢乱道黄花落瓣?这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太医院宫乃明医,知老夫乃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东坡离席谢罪。安石道:“何罪之有!皆因你过于聪明,以致疏略如此。”

另一个故事是“借茶叶”。客来敬茶是我国民间的优良传统。有户人家,当家中茶叶用完时来了客人,于是向邻居去借茶叶,可是当茶水已经烧开多次加水直到锅满时,茶叶仍未借到。于是引出了冯梦龙所编《笑府》中的故事。文曰:有留客饮茶者,友令子向邻家借茶叶未至,每汤沸,以水益之,釜且满矣,而茶叶终不得。妻乃谓夫曰:“此友是相知的,倒留他洗个浴去罢。”客人茶虽未喝成,但其诚意还是应领的。家中没有茶叶待客,毕竟去借了。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外寄小包茶盐救亲家

清朝纪昀作的《阅微草堂笔记》,共二十四卷,内容多写鬼怪神异故事。至今,民间流传最广的除笔记外,就是纪昀寄小包盐茶救亲家的故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清朝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官拜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嗜茶。

他的亲家卢见曾,乃康熙年间进士,担任两淮转运使“肥缺”。卢手握大权,爱才好客,宾客盈门,应酬多,开销大,因挪用所收盐税多发生亏空。纪昀知朝廷要查处抄家没收卢全部家产时,情急之下想出一个万全之计,急差心腹佣人去一信,信中无文字,只一小包盐茶给亲家。卢见曾见信会意,盐茶即朝廷要“茶”(查)“盐”(严)他的挪用公款之事,于是赶忙转移家产,最终免于倾家荡产。

茶清香亦散见古名医论著

华佗(约145—208),东汉末年医学家,字元化,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擅长外科。他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意为长期饮茶,有益于人的思维。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居士,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幼得葛洪《神仙传》,便有养生之志,后果遂其志,隐于句容曲山。梁武帝即位,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咨请,时人谓之“山中宰相”。弘景整理的《本草经集注》述及好茗产地:“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皆有好茗,饮之宜人。”所著《名医别录》肯定茗菜之功效:“茗菜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陶氏最早提出“尸瘵”(肺结核病)有传染性的论点。他对肺病传染的认识要比欧洲学者早1000多年。

孙思邈(581—682),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少时因病学医,致力医学研究,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书在医学上均有参考价值。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他不仅本人嗜茶,还提倡病人要喝茶,多喝茶。在其所撰《千金食治·菜蔬》中云:“茗叶,味甘、咸、酸、冷,无毒。可久食,令人有力,悦志,微动气。黄帝云:‘不可共韭食,令人身重。’”他在当时就已采用了用竹管或葱管导尿的技术。他自制砒霜治疗疾病,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利用砒霜治病的记载。

朱丹溪(1281—1358),元代著名医学家,名震亨,婺州义乌赤岸(浙江义乌)人。家居丹溪,故人称丹溪先生。早年即好医学,继从名儒许谦学“理学”,后从杭州名医罗知悌学医。罗授以刘元素、张子和、李东桓三家学说,并以《内经》意旨为之分析讲述,朱丹溪继承了罗氏之学并有所发挥。他倡养阴学说,丹溪学派,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他的《丹溪心法》等书中还记载着几个茶药方,如茶调散:薄荷(去梗不见火,八两)、川芎(四两)、羌活、甘草、白芷(各二两)、细辛(去叶,一两)、防风(二两半)、荆芥(去梗,四两),右为细开,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常服,清头目。该方今仍作为传统中成药生产使用。治类痛风:白术酒、黄芩、末茶服之。治口糜(满口生疮):红茶、粉草傅之。在《医学正传》中,还记载了长饮菊花茶,可养生延寿。

李时珍(1518—1593),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字东璧,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人。历经27年著成的《本草纲目》,收录原有诸家本草所载药1518种,新增药物374种。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人民丰富的药物学经验,对药物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该书成书于万历六年(1578),虽为药物学专著,但其论茶甚详。其中言茶部分,分为释名、集解、茶叶(包括气味、主治、发明和附方)几个小节。尤以集解字数最多,汇集前人有关茶树生态、各地茶产的论述,补以栽培方法,极具价值。特别是对茶叶药用价值的论述和所列验方,为今天茶叶药用价值的开发及茶叶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中还记载:“昔贤所称,大约谓唐人尚茶,茶品益众。有渠江之薄片,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