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 政治上的看客

默克尔:一切梦想终将成真 作者:周璇 著


2 政治上的看客

“杠上”物理学

大学生涯对每个人的一生影响至深,对默克尔也不例外。

1973年高中毕业以后,她需要选择大学与专业,经过反复考虑后,她最后选择了远离家乡滕普林的莱比锡大学,研修物理学,自此走上一段自然科学之旅。

物理学的严谨性、科学性对默克尔从政后的稳重、富有原则性的政治作风影响颇深。远离了家乡、父母,也使其更早被迫自立。

很多人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总是拿捏不定、反反复复,折腾许久,默克尔亦然。在众多的考虑因素中,城市、大学、专业明显是主要的因素,只是每个人的第一因素会有所差别,加之其他一些千奇百怪的理由,组合起来即是每个人选择大学和专业都有着完全不同的经历。

默克尔选择了莱比锡大学的物理专业,毕业之后可以做什么工作呢?继续研究,成为一个物理学家?还是普及基础物理做个老师?抑或是做个需要点物理知识的技术工人?当然,现在来看,抛开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带着物理学背后的哲学思想做个国家总理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默克尔选择莱比锡大学,足够遥远的距离肯定是理由之一。默克尔的父母从小就对她要求严格,年少时背负的压力可想而知。年轻人总想着离开父母,耳边少些唠叨,自由自在,默克尔当时颇有大千世界任我闯的豪气。

默克尔去莱比锡上大学之际,距离柏林墙建立已12年,两德人民之间的心墙也已渐渐稳固,甚至在宗教信仰方面都有体现。基督教新教,在民主德国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落后的宗教信仰,终究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消亡。

由于父亲是基督教牧师,默克尔从小就有很多不愉快的经历,这更促使她向往有开放气氛和自由思想的大城市,但当时东德的大城市屈指可数。柏林毕竟离她的家乡和父母太近了,只有80公里的距离而已。莱比锡作为蜚声国际的博览会之城、书城、音乐之城,拥有比较开明的氛围,而且足够远,在莱比锡生活上几年,正是最佳选择。

莱比锡大学位于萨克森州,创立于1409年,不仅在民主德国,在整个欧洲都是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当时民主德国最大的大学。其建校数百年来,有着光荣的历史,无数著名学者曾在此任教,如化学家彼得·德拜、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历史学家特奥多尔·莫姆森和心理学家威廉·冯特等。莱比锡大学自身也培养了大批的著名毕业生,如天文学家开普勒之师第谷·布拉赫、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作曲家和钢琴家罗伯特·舒曼等,包括日后留名校史的安格拉·默克尔。

有着如此光辉传统的莱比锡大学,对年轻的默克尔自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物理系是莱比锡大学首屈一指的专业,其物理研究所曾有4位教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默克尔刚进入莱比锡大学物理系时,依然有阿托尔·洛舍、维尔纳·霍尔茨穆勒这样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在执教,这对默克尔未来的发展自是推波助澜的。

在默克尔选择物理专业的原因中,还有一点很重要——家庭因素。中学时代的默克尔最喜欢的是俄语、英语。遗憾的是,在东德,基督教牧师被禁止做老师,而默克尔也受此牵连,以后做不了老师。因此,默克尔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言、心理学专业,就业将有很大难度。

至于物理,默克尔对其有着爱恨交错的感情。中学时,她的物理科目成绩最让人脸红。其实,她对理论物理兴趣浓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如何想出制造原子弹的理论,以及其他理论物理都令她神往,物理理论背后的哲学对其也有很大诱惑力,只是,她的实验物理能力很平庸,甚至糟糕透顶,动手实践的科目从来都不是她的强项。可即便如此,她还是拜倒在物理专业上,因为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左右着她,即选择物理学可以得到学校的推荐,选择语言、心理学则不会获得推荐,甚至有可能不被录取。

基于以上原因,默克尔放弃了她最喜欢的语言和心理学,甚至她还曾犹豫是否学习医学,莱比锡大学的医学也是蜚声世界的,可这些都与她没有缘分。

至于和大部分民主德国内的牧师家庭子女一样,子承父业,选择神学,默克尔自始至终不曾考虑过,她一直觉得从事宗教性事业索然无味。她不喜欢严肃地站在讲台上,让孩子们起立学习基督教的课程。她曾说,她很尊敬父亲做的牧师工作,可尊敬不代表继承,每个人都得有自己的生活,世界才会精彩。如此,默克尔开始了十几年的物理学求学和研究生涯。

莱比锡的青葱岁月

大学本是崇尚自由、思想开明的地方,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整个民主德国的大学都被严格控制,包括默克尔求学的莱比锡大学也未能幸免。莱比锡大学当时叫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就是最好的佐证。

莱比锡大学在“二战”期间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大约60%的建筑和70%的藏书毁于战火硝烟,此后就一直在重建校园。默克尔入学的5年前,莱比锡市议会决定新建一些大学校舍,可这个看似美好的重建计划险些酿成政治事件。

为了新建大学校舍,市议会居然决定炸毁战争后弥留的珍贵的老教堂和一些残损的老教学楼。那座始建于1240年的“多明我会”修道院教堂和莱比锡大学的老建筑群,竟就那样被炸毁。

1973年7月3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全欧洲国家(除了阿尔巴尼亚)、美国、加拿大一起参加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欧安会),给东德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安全感。欧安会对于东德人民远比对西德意义重大。欧安会承认欧洲现有边界,主张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加强人员往来。赫尔辛基会议的最后文件,在各国首脑签署后公布。虽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西德代表赫尔穆特·施密特和东德代表埃里希·昂纳克两人见面的照片流出,这足以让东德人民兴奋一阵子。民主德国的知识分子和教会,甚至已经在考虑如何依据赫尔辛基会议的最后文件来改革东德。

自由民主之光就要来临,天真的快亮了吗?随着埃里希·昂纳克成为统一社会党的第一总书记,人民对自由的希望之火顷刻间被泼上了一盆冷水。统一社会党内的顽固派根本就没有改革的想法。随着党内政策的收紧,东德人民刚刚看到的希望之火熄灭,民众纷纷抗议。为了稳固局势,统一社会党便拿那些走在最前沿的呐喊抗议者开刀。

统一社会党为了实现严格控制大学里意识形态的目的,设置了与教学机构完全平行的党组织机构。大学的党委书记负责传达、实施上层的党的路线、政策。莱比锡大学的历任党委书记中,当属日后担任高等教育部部长的汉斯·约阿希姆·伯梅最为有名。

莱比锡大学各系也都设有系党组织,有系党委书记,且系主任由高教部部长委任。年轻的大学生总是有激情澎湃的时刻,在这样的氛围下,好多学生也都成为党员。但同样年轻的默克尔却没有加入统一社会党,她有着自己的考量,其谨慎、沉稳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莱比锡大学的课程设置,同样也反映了政治管制的问题,所有学科必须修习马列主义,默克尔所在的物理系也不例外。好在她的老师们并不是特别在意马列主义的条条框框,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物理学本身。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阿托尔·洛舍、维尔纳·霍尔茨穆勒正在学校执教,且物理系的老师们也更重视学科本身,如此,默克尔也有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

多年后回首大学生活,默克尔也表示大学生活的确是在学习当中度过。不过,连物理学这样的自然学科都要修习马列主义,其他科目也就可想而知了。只是,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发现默克尔曾经写过的关于马列主义的文章,统一社会党在思想领域的控制无疑是很严格的。

默克尔一直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有难度的工作更让她斗志昂扬。当初选择物理,也有这方面的考虑——探寻物理现象及理论背后的哲学,是一个诱人的研究。

物理学的确不易,可默克尔很容易便学会了理论物理,并融会贯通,只是动手实验依然困难重重。起初的两年,她顿感学习艰难,经过时间的积淀才慢慢适应。其他的学科,默克尔学起来倒是驾轻就熟,当然,体育或许是唯一的例外。直至今日,默克尔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的百米跑及格时间是16.1秒。她并非不喜欢体育,而是不太喜欢速度太快的运动。

课余之际,默克尔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加入了被称作是“统一社会党的可靠助手和后备力量”的自由德国青年团。学校的学生若想获得重视和参加集体活动,就必须加入青年团。青年团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向年轻人宣扬马列主义,但组织的活动不局限于此,舞会、音乐会、戏剧均在组织活动的范围内。默克尔曾经担任过一段时间的青年团文化委员,其核心工作即是订戏票。

莱比锡大学的青年团结构和党组织结构类似,每个系有基层团委,全校有总的青年团委。每年夏季,团委总会安排学生们做些公益性质的工作。默克尔在学校时,修复一个破损的防御城堡——莫里茨古堡是学校的当务之急,修复完成后,打算用作学生周末的休闲之地。

每到夏季暑假,默克尔都会有十多天的时间参加这项工作,不过直到她毕业,这个大工程也未能竣工。默克尔后来回忆说,每天都是挖土,刚开始还觉得很有趣,时间久了总是感觉自己在做苦力,且不曾设想过有一天这座古堡真的会修复好。现在的莫里茨古堡,已经成了莱比锡大学生周末放松的好去处,舞会、酒吧、餐馆一应俱全。

求学时期,默克尔的表现得到了大部分老师的盛赞,很多老师提到她,基本的评语即是正直、勤奋。默克尔很有主见,老师若有哪里说得不合理,她会毫不犹豫地指出;做事也有条不紊,富有计划性。在同学眼中,默克尔合群、易于相处,也不炫耀,不爱出风头,这种稳重、低调的性格使她很受同学欢迎。

不过,校园里的默克尔并没有展现出突出的组织、协调的能力,也没有给她的同学或老师留下拥有政治才能的印象。或许,默克尔隐藏了政治才华,是因为她没有找到一个认同的党派。

多年后的今天,默克尔取得了非凡的政治成就,并还在续写着传奇。在她的政治工作中,沉稳、谨慎的处事风格,严谨、富有逻辑性的思考方式,都令人印象深刻。严谨、果敢、沉稳的科学家性格,多次拯救了默克尔的政治生命,帮她渡过了各种政治危机与旋涡。如此看来,她所得到的一切,或许还真要归功于当初不怎么喜欢的物理学与科研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