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斛桶

农耕年华 作者:沈成嵩,王喜根 著


斛桶

斛桶,又叫谷桶,掼稻盆。

斛桶是哪个朝代发明的已经无法考证,是一种传统的脱粒农具,在古农书《齐明要术》和《农政全书》上就有记载。

它适用于水田圩区和高寒山区,在人工脱粒机和电动脱粒机没有发明前,它是水稻脱粒的主要农具。

斛桶,呈四方形,齐大腿高,桶口大于底,像一个敞开的盆子,四围的杉木板上沿略有弧形,四个拐角均有把手便于推拉,桶底内侧光滑平坦,外侧装有H形的很粗的两根平行木条,称“泥拖”,便于在水稻田里拖行。

由于斛桶体积大,显得笨重,要搬上山也不容易,农民就将斛桶倒扣过来,由四个农民抬上山,走路时要十分小心脚下的路,而下水田就方便了,它可以在“水上漂”,也可以在“泥里拖”。

打稻时,四个男人分站四角,接过妇女束好的稻把,用力“嘭”地掼在斛桶的桶壁上,一束稻把子正反两面各打两下子就干净了,积存在斛桶里的稻粒叫“斛桶粒”,水淋淋的,装满大半桶就要用稻箩挑上场晾晒。

掼“斛桶粒”是十分吃力的重活,农民们要将潮湿的稻把子举过头顶,用力在斛桶上甩打,“嘭、嘭、嘭”的声音此起彼落,不绝于耳,金黄的稻粒则“刷啦啦”地落下来,那声音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美妙。

用斛桶脱粒的好处是便于水田和山地作业,省去了长途挑稻把子的繁重劳动,且脱粒干净较少泼洒,能做到“九成熟,十成收,颗粒归仓”。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乡村里大多种籼稻,一种叫“五籽籼”、“银条籼”、“白玉籼”的品种,“又好吃,又好掼,大风一刮要讨饭”,成熟时稍一碰撞就洒粒,用斛桶就成了最好的农具,避免了搬运时的泼洒。

斛桶在冬春季节,又成了农民贮粮最好的用具,在湖南参观毛泽东、刘少奇故居时,都见到了斛桶,刘少奇、王光美的一张合影就是站在斛桶旁拍摄的。

久违了的斛桶,如今已成为历史文物,陈列在农耕民俗园的博物馆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