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扁担

农耕年华 作者:沈成嵩,王喜根 著


扁担

扁担,既有木质的,也有竹制的。

它既是农具,又是工具,还是古代农民造反揭竿而起的武器。

扁担的历史,据古农史记载,已有三千多年,从秦始皇造万里长城到隋炀皇帝开大运河,农民都是使用的扁担。当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实际上就是拿起扁担造反。在陕西商洛李闯王的纪念馆里还保留着一根“李自成的扁担”。

扁担,两端较窄,中间较宽,表面光滑平整,一般长度为一百六十至二百公分。山里人用的扁担,两头还安装了用金属包裹的铁尖。

农民,一年四季一天到晚都离不开扁担。“穷灶头,富水缸”,在自来水和煤气还没出现之前,农民每天都要靠扁担挑水担柴维系一天的生活。人们冬天用它开河挖沟,春天用它送土担肥,夏天用它运送瓜果,秋天用它挑粮挑草。

有一位农民诗人,用质朴的语言歌咏他家挑了近百年的扁担:“就是这根枣木扁担,祖孙三代,已经担过了百年。爷爷用它挑过江堤,挑过河岸,可他却始终没有挑起作为一个男人的尊严。爸爸用过这根扁担,在大跃进的岁月,用它炼过钢铁,深耕深翻,可是换回的却还是一家人的缺吃少穿。我也曾挑过这根扁担,那已是改革开放的春天,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挑回来的却是连年丰收的甘甜。”

扁担除了和农民“攀亲”外,和码头工人也“生死相恋”,在大吊车没有出现前,码头工人硬是靠一根扁担在码头上装卸,挑来了一船船“煤海”,又挑去了一座座“粮山”。码头工人负重登高,如履平地。更为离奇的是,他们在午休时竟能在一根扁担上打着呼噜睡觉。

查查资料,这扁担还真和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先说扁担诗,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湖北宜昌出了个蜚声中外的扁担诗人黄声孝,他在《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外一百多家报刊发表了三千多首扁担诗,和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郭小川、徐迟等都成了好朋友。在全国的文代会上毛主席和他握过手,周总理为他敬过酒。他的诗作曾用十多种文字翻译到世界各国。他在一首扁担诗中写到:“一条扁担压上肩,一把汗水一滴血,一路脚印一身疤,艰难困苦难悠然。挑着大米空着肚,挑着布匹露着肩,挑着柴炭灶无火,挑着砖瓦睡露天。”这字字句句都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

再说扁担舞,在广西红水河畔,春节期间,壮族男女老少,欢快地跳起扁担舞,用扁担撞击长凳,发出“咯咯咯咯”的和谐音响,人们边击,边舞,边歌,这扁担又是乐器又是道具。

再就是扁担歌,一曲“黄杨扁担软溜溜,挑担白米下酉州,人说酉州姑娘好,酉州的姑娘会梳头”的四川民歌,被李双江唱遍了大半个中国。还有“小扁担,三尺三”的湖南民歌,更成了“辣妹子”宋祖英的保留节目。

扁担,作为文艺道具,更多的是为人民带来欢乐,但作为一种劳动工具,更多的是担着艰辛,担着生活的重负。扁担,如今在农村使用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但在山城重庆,仍然是朝天门码头的保留节目,成千的“担担帮”靠着一支小扁担迎送旅客,甚至“肩挑满担上高楼,扁担压弯颤悠悠,下得楼来犹喘气,遍身汗水往下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