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畚箕

农耕年华 作者:沈成嵩,王喜根 著


畚箕

畚箕,又名糞筐、泥筐、畚篓子。

畚箕在古时用荆条、草绳或蔑竹等编成的筐类盛器。

畚箕,既是农民常用的小农具,又是城里人搞卫生时不可或缺的用具。

当年知识青年下乡,农民给知识青年准备的礼物,少不了锄头、扁担、畚箕三大件。

一年四季,农民挑猪灰、挑河泥、挑土杂肥、挑草塘泥、上河工开河总离不开畚箕。

古人种田,也是用畚箕,这在《左传》、《楚辞》、《晋书》上都有记载,《晋王猛传》说:“猛少贫贱,以编箕为业。”据说关羽幼时既织过蒲包,也编过畚箕。

愚公移山时,子子孙孙挖山不止,用坏的畚箕又何止千万。

据某报记载:海南有位当代愚公,为了帮助村里人修通一公里多出山的“羊肠小道”,从六十八岁到九十二岁,整整修了二十四年山路,用坏锄头十六把、手推车七辆、畚箕一百四十六副。开始时,有人称他“傻大爷”,还有人说他“修路是为了收钱”。可老人硬是“挖山不止”,为了修路编畚箕,他砍光了自家一片小竹林。如今,羊肠小道成了机耕大道,两部小轿车能并行。老人成了“人敬人爱的活雷锋”。

无独有偶,在浙江杭州城里,又出了个“畚箕王”何坤才,从七十八岁到九十岁,在十二年里他自费编制了一千两百多只畚箕,发给社区的二百多户居民和二十多位保洁员,让他们搞好家庭和社区的环境卫生。每年的三月五日和七月一号,就是他义务送畚箕的节日,他说我选这两个日子,一是为了学雷锋;二是为了向人民交党费。他是老党员,又是市劳模,被杭州人称为“畚箕王”。

畚箕,虽然离开了田头,但它却永远也离不开城乡人民的家庭。

如今,畚箕的种类多了,有塑料的、铁皮的还有不锈钢制作的。

畚箕,还和文化有一点关联,在现代京剧《龙江颂》里,江水英有一段优美的唱词:“见畚箕似见亲人在盼水,九万亩良田旱情危,见畚箕千丝万篾情可贵,后山人抗旱的意志不可摧”。

在文房四宝中,有一种名砚,就叫“畚箕砚”,是乾隆皇帝的御用砚,那可是国家的一级文物。

还有两句谚语:“笤帚离不开畚箕,老夫离不开老妻”,“顶头管下司,锄头管畚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