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声华早著

王维孟浩然诗选评 作者:刘宁 撰


一、声华早著

(701—721)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家自父处廉开始,迁居于蒲(今山西永济)。王维的父亲官终汾州司马,具体的生平事迹已经难以考知,大概在王维很小的时候,他就离开了人世。王维的母亲崔氏笃志信佛,这对王维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在后面介绍王维与佛教的关系时,还要进一步谈到。王维的家庭,对他的仕进,不可能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当时看来,他属于门第孤寒的士子。

大约在十五岁前后,王维和弟弟王缙离开了家乡,在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活动。由于他才华出众,迅速受到两京之地的高门贵戚的欢迎。《新唐书》本传上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这对他的仕进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唐代社会虽然实行了科举制,但保留了很多的贡举色彩,就是士子在考试和录取的过程中,需要有地位的人的推荐。如果推荐者很有权势和影响力,及第的希望就大大增加。王维于开元七年在长安参加京兆府试,据《太平广记》引《集异记》记载,当时岐王带他去拜见一位公主,“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立于行。公主顾之,谓岐王曰:‘斯何人哉?’答曰:‘知音律者也。’即令独奏新曲,声调哀切,满座动容。公主自询曰:‘此曲何名?’维起曰:‘号《郁轮袍》。’公主大奇之。岐王因曰:‘此生非止音律,至于词学,无出其右。’公主尤异之,则曰:‘子有所为文乎?’维出献怀中诗卷呈公主。公主既读,惊骇曰:‘此皆儿所诵习,常谓古人佳作,乃子之为乎?’因令更衣,升之客右。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钦瞩。岐王因曰:‘若令京兆府今年得此生为解头,诚为国华矣。’公主乃曰:‘何不遣其应举?’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就试,然已承贵主论托张九皋矣。’公主笑曰:‘何预儿事,本为他人所托。’顾谓维曰:‘子诚取解,当为子力致焉。’维起谦谢,公主则召试官至第,遣宫婢传教,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这个有名的故事,经过当代学者的考证,基本可以论定是出于传闻附会,但其中所反映的王维深得豪右欣赏,并在仕进中受益于此的情况,无疑有它的真实性。

从初入京城,到顺利及第,王维生活在长安的这几年,是开元诗坛进入高潮的先声阶段。开元十年以后,被唐玄宗称为“一代词宗”的张说回到长安,他标举开朗健举的诗风,并且以自己的权力奖掖提拔了一大批著名的文人。开元十四、十五年严挺之知贡举期间,储光羲、崔国辅、綦毋潜、王昌龄、常建均在其选拔下及第。开元诗坛逐渐出现第一次创作高潮。王维入仕后不久即被贬官离京,他在长安活动的时期,主要是开元十年以前的几年时间,这一时期,他主要游历于宁王、薛王、岐王等豪戚之门,其创作也带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

由于经常出入豪右贵戚之门,王维在这一期间写了不少应制之作,其中《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都留下隽永的诗句。应制诗的写作受到很大束缚,这部分作品不能代表他的成就,但可以反映出他出众的才华。

盛唐时代,随着音乐艺术的极大繁荣,歌诗传唱之风也十分兴盛,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说:“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所谓歌诗,就是可以配乐演唱、配舞表演的诗。唐诗中有许多作品,都是可以入乐入舞的歌诗,而创作歌诗的风气,在盛唐时代尤为兴盛。唐玄宗本人就精通音律,他可以亲自度曲、制辞。他亲自教授梨园弟子演唱歌舞,经常举行大规模的宫廷娱乐活动,使歌舞宴饮之风盛极一时。在他的影响下,当时长安、洛阳一带的豪右贵戚也无不好尚歌舞宴饮。这种社会风气,对歌诗的创作起到极大的推动。王维本是诗乐兼擅的天才,在这种风气中,他的歌诗创作也十分引人注目,如他的《息夫人》,被人用《簇拍相府莲》的曲调来歌唱(《乐府诗集》卷80),《从岐王过杨氏别业》本是一首五律,被人截取了前四句,用《昆仑子》的曲调来演唱(同上)。在开元、天宝年间,王维创作了大量可以配乐演唱的声诗(参见吴相洲《唐代歌诗与诗歌》第88—10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他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开元、天宝时期的艺术趣尚,以至于成为人们心目中开天盛世的象征。据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记载:“禄山之乱,李龟年奔于江潭,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云:‘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又‘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在座的人听了,无不勾起对往昔盛世的回忆,大家一起向着唐明皇避难所在的西蜀之地,叹息垂泪。李龟年是开元、天宝时代最负盛名的歌手,他和王维有很默契的合作关系,据明彭大翼《山堂考索》征集一五记载:“开元中,李龟年制《胡渭州》曲云:‘杨柳千寻色,桃花一苑春。风吹入帘里,唯有惹衣香。’王维笑其不工,自是龟年制曲,必请维为之。”至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入音乐后,成为人人传唱的“阳关三叠”。

王维早年还创作了一些优秀的歌行作品,如我们在后面要介绍的《洛阳女儿行》、《桃源行》、《燕支行》等。这些作品虽然是诗人的少作,却已经展现出相当高的造诣。歌行这种体裁,最早出现于汉代,在初盛唐走向兴盛。初唐的歌行或者以回环复沓的章法,展示声韵的流转之美;或者以铺排对偶的笔致,追求骈赋化的铺叙效果。王维早年的歌行,在继承初唐歌行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他不再追求长篇铺叙的骈赋效果,句式也不以对偶为重,篇幅趋向短小,但诗作的神情更为突出和鲜明,如《洛阳女儿行》中刻画洛阳女儿内心的空虚寂寞,用笔精到,神情逼现;《桃源行》中描绘桃花源恍如仙境的美丽飘渺,笔工如绘;《燕支行》刻画武将出征的威武气势、豪迈气概,神气淋漓。在经历过人生挫折之后,他还创作过《不遇咏》、《老将行》、《夷门歌》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句式跌宕,感慨深长,已经完全走出初唐歌行的格局,显示出盛唐歌行的独特魅力。王维早年初入长安,就接连创作了《洛阳女儿行》等优秀的歌行作品,这种创作兴趣大概与崔颢等人的影响有关。王维初入长安后,与崔颢、卢象等人交游甚密。崔颢十分喜爱七言的创作,他的歌行在铺排中融入明快俊捷的气质,极大地增强了歌行的抒情特质。王维的艺术才华远在崔颢之上,但他早年对歌行的浓厚兴趣,以及创作歌行的独特艺术追求,都依稀可以看到崔颢等人的影响。

一个诗人,他早年所处的创作环境,以及他对这个环境的反应方式,对于我们理解他一生的创作道路,有重要的意义。王维进入长安后,在长安这个大环境中,积极呼应其间的诗歌风尚,用自己的天才,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成为这些风尚的最好的表达。终其一生,王维艺术上的成熟,不是在抗俗的狷介中形成,而是在敏锐地感受时代风尚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这一点,从他早年的创作特点,就可以略见端倪。

题友人云母障子①

君家云母障,持向野庭开②。

自有山泉入,非因彩画来。

① 云母障子:用云母石镶嵌而成的屏风。云母,大理石的一种,石面的自然花纹形成图案。唐时呼屏风为障子。此诗原注:“时年十五。”

② 野庭:空野外的庭园。

这是王维传世作品中创作年代最早的一首诗,王维写作时,只有十五岁,当时他刚刚离开家乡,在长安、洛阳一带游历。

云母屏风是比较贵重的室内陈设,唐诗中写到云母屏风,经常是用以表现贵族的生活。王维这首诗大概就是他初入长安时,在社交生活中写下的。小诗题咏的是友人家中的云母屏风,诗中写道,云母屏风向野外的庭园展开,仿佛有山泉流入,诗句以一种不经意的错觉来写云母屏风上山水花纹的逼真效果,构思十分巧妙。但是,这首诗的好处并不只是巧,古人说,咏物诗重要的是得其神似,只写屏风上的画如何逼真,还不足以传达其神韵,因为“神”是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一种感受。我们不妨把这首诗和唐人胡令能的一首《题绣障子》比较一下。胡诗是描写一座绣花的屏风,诗中写道:“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屏风上彩绣的花,逼真得把树上的黄莺都引逗下来,构思不可谓不巧,中晚唐不少作品都在追求这种精巧,但除了写彩绣的花如何逼真,胡诗并不能给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感受,读者在被巧妙的构思惊喜之后,就会有言尽意中的遗憾,这就是咏物而不能得其神似的局限。与胡诗形成对照的是,王维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屏风山水纹理的逼真,更写出了其间的生意。第三句结尾的一个“入”字,刻画出屏风上的山水,与野庭风物已经融为一体,难分彼我。结尾的“非因彩画来”并非浮泛之笔,它表面上是说屏风上的花纹为自然形成,不是画工之妙,言外之意则是说屏风纹理之美乃是天工之妙,自然浑成,与前句交相呼应,使读者真切领略山水纹理天然生动的神韵。此诗虽短小,在传神写照上却深有所得。诗的好坏不在长短,天才的妙悟不在年辈的高低,从这首短小的五绝,我们可以理解,王维初入诗坛即得诗名,绝非偶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②。

①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人每逢重九这天往往要外出登高,饮酒聚会。山东:指华山以东的地区。王维的家从他父亲开始迁居于蒲(今山西蒲县),蒲州在华山东,而王维此时在华山以西的长安,故称家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② 遍插茱萸:古人于重阳节佩带茱萸登高饮菊花酒,以为可以避灾克邪。茱萸,乔 木名。

盛唐诗有很多表现日常人情的佳作,如李白的《静夜思》等。这些作品往往是从个人的感叹出发,却写出了人人心中共有的那一份感情,读者会浑然忘记作者一切具体的遭遇而被诗意所感染和打动。王维这首诗也具有这样的妙处。王维写这首诗时只有十七岁,正离家在长安交游。在九九重阳佳节,他想起了远在家乡的兄弟亲人,这首隽永的小诗就这样产生了。

这是一首七绝,绝句体制短小,语言就要求凝练,全诗的前两句概括了佳节思亲的真切感受,语言也很平易自然,近乎口语。吴逸一称此诗“口角边说话,故能真得妙绝”(《唐诗正声》引)。盛唐诗有不少作品就很善于在口语的基础上,提炼一种简洁明快的诗歌语言,如孟浩然的《春晓》、崔颢的《长干曲》、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都是代表。

七绝的三、四句是全篇的关键,如果能陡然振起诗意,开出新鲜的诗境,便是成功的作品,这首诗的三、四句就运用了巧妙的构思,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想象家乡的亲人兄弟对自己的思念。《岘斋说诗》称这种写法之妙是“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这种写离情从对方落笔的笔法,在渐重巧思的中晚唐日见增多,如白居易思念自己的亲人,有诗云:“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邯郸冬至夜思家》)这与王维此诗的构思相似。然而与白居易的诗作相比,王维此诗更能在巧思中写出令人回味不尽的诗意,我们读了白居易的诗,只知道他的家人也在想念他,诗意是比较单薄的,而我们读了王维的诗,却能联想到王维在家乡时,一定在重阳节与弟兄们一起登高饮酒;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年轻弟兄,在爽朗的重阳秋日欢会于高山之上的场景,也仿佛就在目前。兄弟的亲情,年轻人的蓬勃与爽朗,往昔欢会的热烈,仿佛都随这巧妙的构思而涌现在诗句中。可见,巧思固然可以为诗歌增色,但诗歌的魅力还是来自诗意内涵的丰富。

洛阳女儿行①

洛阳女儿对门居②,才可颜容十五余③,良人玉勒乘骢马④,侍女金盘脍鲤鱼⑤。画阁朱楼尽相望⑥,红桃绿柳垂檐向。罗帷送上七香车⑦,宝扇迎归九华帐⑧。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⑨。自怜碧玉亲教舞⑩,不惜珊瑚持与人贝。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踝。戏罢曾无理曲时輝,妆成只是薰香坐。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逝。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鄝?

① 洛阳女儿:梁武帝《河中之水歌》是歌咏洛阳女儿莫愁的乐府古题。这首诗继承了乐府古题的表现内容,但诗题有了调整。此诗原注:“时年十六,一作十八。”

② 对门居:居,坐;对门坐着。《玉台新咏·东飞伯劳歌》:“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

③ 才可:刚好。

④ 良人句:描写洛阳女儿成婚时,其夫婿前来亲迎时的情景。良人,古代女子对丈夫的称呼。玉勒,有玉饰的马辔头。骢,青白毛杂驳的马。

⑤ 金盘句:镶金的盘子里盛着切得很细的鲤鱼名菜。古人婚前六礼中男家要向女家送各种财物和食品,称为“纳采”。东汉纳采有用鱼的情况,这里侍女以金盘盛着烹调精致的鲤鱼,大概就是纳采所用。

⑥ 画阁句:说洛阳女儿夫家的府第屋宇极多,十分奢华。画阁,雕梁画栋的房屋。朱楼,红楼,贵族居住的房舍。谢玄晖《入朝曲》云:“迅速起朱楼。”

⑦ 七香车:芳香华贵的车子。魏武帝《与太尉杨彪书》:“今赠足下四望通幰七香车二乘。”章樵注:“七种香木为车。”婚礼新郎亲迎时,要用车将新娘接回家,这一句描写洛阳女儿被迎上夫家“亲迎”的七香车。

⑧ 宝扇:魏晋到唐的婚礼中流行“却扇”风俗,新娘被迎娶进夫家时,以扇遮面,新郎要做“却扇诗”为其撤去遮面之扇。这里的“宝扇”就是指这个习俗。九华帐:华丽鲜艳的床帐。鲍照《行路难》诗:“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桃之锦衾。”九华,形容器物五色缤纷,绚烂多彩。以上“罗帏”至“九华帐”是描写洛阳女儿成婚时,婚礼的排场极为奢华,备极荣耀。

⑨ 狂夫:女子对人谦称丈夫的词。在青春:正当青春年少。剧:甚于,超过。季伦:西晋豪富石崇的字。以上两句说自己的丈夫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骄奢超过了西晋的豪富石崇。

⑩ 怜:爱。碧玉:南朝宋汝南王之妾。《玉台新咏》载《采莲赋》歌云:“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这里指洛阳女儿,暗示其身份为姬妾。这句说夫婿亲自教她学习歌舞。

⑾ 珊瑚句:石崇豪富,意气骄纵,经常与人斗富。一次晋武帝赐给王恺一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树,石崇用铁如意把它打碎。王恺大怒,石崇搬出六七株三四尺高的珊瑚树,王恺自愧不如。这句写她的丈夫一掷千金、富贵骄纵。

⑿ 曙:天刚亮。九微:九微灯的灯火。《博物志》卷三:“汉武帝好仙道,七月七日王母乘紫云车而至于殿西,南面东向,时设九微灯,帝东面西向。”花琐:九微灯爆出的灯花。这两句说春夜一人独守空房,耿耿不寐,直到黎明,屋中灯盏还没熄灭,爆出阵阵灯花。

⒀ 理曲:练习弹曲。《玉台新咏》徐陵序:“五月犹赊,谁能理曲。”

⒁ 赵李:一说指汉成帝的赵飞燕和汉武帝的李夫人。一说指赵飞燕和汉成帝所宠爱的婕妤李平,或指这两个人的外家。一说指汉哀帝时豪强赵季和李款。这里泛指有权势的贵戚。

⒂ 越女:指越女西施,贫贱时为浣纱女。

这首诗是王维早年在长安、洛阳一带游历时创作的,当时王维只有十八岁(一说是十六岁)。从体裁上讲,这是一首歌行,“洛阳女儿”是乐府歌行中常见的一个人物形象,初唐著名诗人刘希夷《代白头吟》中,就有“洛阳女儿惜颜色,行见落花常叹息”之语。但不同诗人笔下的洛阳女儿,其人物的身世并不相同,王维这首诗刻画的洛阳女儿,与梁武帝《河中之水歌》中的洛阳女儿“莫愁”,有最直接的继承关系。梁武帝的诗是这样的:“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珊瑚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早嫁东家王。”诗中杂糅了许多诗文中的素材,塑造了一个嫁入豪门的女子,在富贵奢华的生活中感到十分空虚寂寞,竟至于悔恨自己为什么当初不嫁给虽冶游成性、但毕竟还能给自己带来爱情的王昌。王维笔下的洛阳女儿,就继承了这个莫愁的形象。这种规模大体、踵事增华的做法在乐府歌行的创作中十分常见。

容貌美丽的洛阳女儿,在青春华年被出身豪门的夫婿迎娶,虽然从诗中“碧玉”一词来看,她不过是嫁为姬妾,但婚礼奢华阔绰,夫婿也裘马轻狂、富贵风流。在一时的宠爱中,娴熟声色的夫婿也会亲自教习歌舞,但他那骄奢得超过石崇的禀性,又怎能指望他真正怜惜佳人、深情不移?奢华的婚礼不过是过眼云烟,陪伴洛阳女儿的,更多的只有寂寞空房、耿耿不寐的一个又一个春夜。曾几何时,夫婿亲自教习歌舞,她学了一出又一出,连温习的时间也没有,然而这亲密的时刻是这样短暂,夫婿早已对此失去了兴趣,她只有盛妆之后,薰香独坐。全诗的最后两句是说,在这个富贵场上,谁会真正去怜爱美貌、但出身贫贱的西施?她只有在江头浣纱度日。这两句看似突兀,但正是洛阳女儿在豪门极度空虚的生活中,对这个繁华满眼却极为凉薄的富贵世界的痛心认识。

歌行自初唐以来有很大的发展,这种以铺叙为长的诗体,在初唐四杰的笔下更有长足的进步。四杰有不少作品是以贵戚生活为铺叙的对象,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就是最典型的代表。王维此诗也极有铺叙之妙,用词雕绘满眼,很有初唐遗风。但值得注意的是,王维在铺叙中极善刻画神情,如对洛阳女儿夫婿的描写,不仅以堆金错玉之句写其奢华,更善于点染其骄纵之态,其中“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最为神来之笔。生长富贵的夫婿,纵使对洛阳女儿亲教歌舞,也不过是一时的声色之好;而一掷千金的轻松草率,又让人感到豪富使他不会珍惜生活中任何东西。他对洛阳女儿的厌倦与冷落,也就尽在情理之中。“春窗”两句描写洛阳女儿的长夜难眠,也很能传达富贵中的寂寞与空虚。清人黄周星称赞此诗“通篇写尽娇贵之态”(《唐诗快》),的确是中的之论。如果和梁武帝的原作比较,就可以看出,梁作只是铺叙富贵生活,却没有写出人物的神情,因此莫愁对嫁入豪门的悔恨,就没有着落,使人读来很感突兀。与王诗相较,高下自别。

王维此诗每四句一换韵,换韵处诗意也发生转换。换韵虽密却不给人琐碎的感觉,原因就在于他很善于简笔传神,四句之内,容纳丰富的诗意,通篇读来,又跌宕起伏。相比之下,初唐四杰的歌行韵脚换得没有如此紧凑,诗意的风采往往是出之以铺陈回旋,在神情跌宕、精彩焕发上,不及王维此作,所以明人邢昉称此诗“非不绮丽,非不博大,而彩色自然,不由雕绘。此四子所以远逊也”(《唐风定》)。

桃源行①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②。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隩③,山开旷望旋平陆④。遥看一处攒云树⑤,近入千家散花竹⑥。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⑦。居人共住武陵源⑧,还从物外起田园⑨。月明松下房栊静⑩,日出云中鸡犬喧贝。惊闻俗客争来集踝,竞引还家问都邑輝。平明闾巷扫花开逝,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鄝。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鈝。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錝。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鐝。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常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锝,不辨仙源何处寻。

① 桃源:即晋陶潜《桃花源记》中描写的桃花源。此诗原注:“时年十九。”

② 津:原指渡口,这里指溪流。

③ 隈隩:指山崖弯曲处。这句说的是《桃花源记》中的“初极狭,才通人”。

④ 旋:忽然。平陆:平地。这句是说在山口中潜行之后,眼前突然豁然开朗,看见一片开阔的平地。

⑤ 攒:聚集在一起。

⑥ 散花竹:鲜花和翠竹散布在各家各户。

⑦ 樵客:打柴的人,这里指桃源中的居民。居人:居民。这里的汉、秦是互文,意思是说桃源中的居民,仍然使用秦汉时的姓名,穿着秦汉时的衣服。

⑧ 武陵: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西。

⑨ 物外:世外。

⑩ 房栊:窗户,借指房舍。

⑾ 鸡犬喧:《桃花源记》描写桃花源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化用其意。

⑿ 俗客:指武陵渔人。

⒀ 竞:争相。

⒁ 平明:天亮。

⒂ 避地:因避乱而寄居他乡。这两句是说当初因避乱离开了人间,成仙后就不愿再回人间了。

⒃ 峡里两句:桃花源中不知有人间之事,而世间遥望桃花源,也只见云山缥缈,不知其中别有仙境。

⒄ 灵境:仙人居住的地方。尘心:世俗之心,此指渔人思乡之心。这两句是说,武陵渔人并不怀疑像桃花源这样的地方世上难逢,只是他尘心未断,又思念故乡。

⒅ 长游衍:尽情游玩。这两句是说渔人出洞后,不管山水如此阻隔,最终又打算来桃花源尽情游玩。

⒆ 桃花水:即桃花汛。《汉书·沟洫志》颜师古注:“盖桃方花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波澜甚长,故谓之桃花水耳。”

自从陶渊明创作了名作《桃花源记》,“桃源”就成为古典诗文中常用的典故和题咏对象。唐代有不少诗人题咏过桃花源,王维这首《桃源行》,是今天传世唐诗中最早以桃源为题咏对象的歌行,在他之后,还有刘禹锡、武元衡等人都写过同题之作,但以王维这首最为精彩。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世外的理想世界,而王维则希望把桃源刻画为一个仙境,诗中“及至成仙遂不还”、“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等语就透露出这种意图。但是,王维笔下的仙境并不是没有人间烟火气、餐风饮露的世界,而是恬静安详、充满情意的田园乐土。争着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的桃源居民,就仿佛是现实中诚恳待客的淳朴的村民,而诗人对桃源景象的描绘,更是将仙境的飘逸和乡村的泥土气息融会在一起,“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最是其中的神来之笔。

王维以理想的田园环境来刻画桃源仙境,这种写法是很有个性的。刘禹锡的《桃源行》同样是以桃源为仙境,落笔处却带上了离尘出世的冰冷,诗中这样描写桃源居民与渔人的接触:“俗人毛骨惊仙子,争来致问何至此。须臾皆破冰雪颜,笑语委曲问世间。因嗟隐身来种玉,不知人世如风烛。筵羞石髓劝客餐,镫爇松脂留客宿。”这种颜如冰雪、筵羞石髓、镫爇松脂的桃源居民与王维所写显然大异其趣。在这里,离尘脱俗的仙境和人境相当遥远。中唐大诗人韩愈有一首《桃源图》,虽然是咏画诗,但也集中刻画了桃花源,在韩愈笔下,桃花源在迥异人间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变成了与现实人间完全不同的、陌生的“异境”,其间充满了清冷怪异的感觉。诗中这样写道:“文工画妙各臻极,异境恍惚移于斯。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嬴颠刘蹶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更问语。大蛇中断丧前王, 群马南渡开新主。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仙境与人境的分裂,在韩愈的笔下达到了极致。

王维将仙境作为一种理想化的人境来表现,这种仙凡不隔的艺术处理方式,在盛唐的诗歌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李白有不少游仙的作品,就有这样的特点。这里展露的是盛唐人乐观开朗的精神:他们虽风骨慨然,却并不狷介入僻;虽理想高迈,却并不绝尘于人间。这种心境投射在作品中,就使我们感到,王维的《桃源行》圆润地协调了两种情绪,一方面桃源如梦似幻,另一方面又似乎就是人间的一处乡村,随处可见,因此叙述奇幻妙境,却能极自然,极平易,故沈德潜《唐诗别裁》言此诗:“夷犹容与,令人味之不尽。”这也正是盛唐诗很难企及的地方。

王维写这首诗时只有十九岁,时当开元七年,此时天真自然、兴象超迈的诗风正在逐渐成为诗坛的风会所趋,王维早年的诗作,的确无愧是这种诗风的典范。

息夫人①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②。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③。

① 息夫人:春秋时息侯夫人,姓妫,亦称息妫。楚文王灭息后,将她占为己有,并生两子。息夫人入楚后一直不说话,楚文王问她,她说:“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见《左传》庄公十四年)此诗原注:“时年二十。”

② 能:哪能。

③ 楚王:即楚文王。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八年,此时王维二十岁,仍然在长安,和他的弟弟王缙在岐王李范、宁王李宪、薛王李业等人的府第中游宴。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本事,孟綮《本事诗·情感》有这样的记载:“宁王贵盛,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宅左有卖饼者妻,纤白明媚,王一见属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环岁,因问之:‘汝复忆饼师否?’默然不对。王召饼师使见之,其妻注视,双泪垂颊,若不胜情。时王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异。王命赋诗。王右丞维诗先成,坐客无敢继者。王乃归饼师,以终其志。”如果这段记载可靠,那么它就再次让我们相信,王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的确不是虚誉。

咏史诗的忌讳是把诗写成史事和史论,忘记了诗的根本是感情的表现。关于息夫人,王维之后还有不少诗人以之为咏史的题材,但他们并没有后来居上。王维诗是一个先声,也成了绝响。从节义的道学眼光来看,息夫人最可非议的地方就是没有以死殉节,晚唐诗人杜牧的《题桃花夫人(即息夫人)庙》就对此颇多讽刺:“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杜牧的确是才情过人,寥寥数语就戳到息夫人的“痛处”,然而犀利得过了头,却让人感到尖刻,甚至不无轻薄。王维的作品,没有一句议论,却写出息夫人凄凉哀怨的内心。息夫人不能以死殉节,终至屈从楚王,然而她虽忍辱偷生却又不能忘却其辱,忘却其痛。而这正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在强暴之下,近乎绝望的无奈与痛苦。“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写出了息夫人内心压抑得无法表达的绝望。面对着满目春花,她没有一丝欢乐,有的只是泪水,而向楚王紧闭的双唇,说明她交给这个强暴者的只是一个躯壳,而她的心早已经死去。这是一种生不如死的悲哀,因此无字处皆是沉痛。南宋张戒称王维的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岁寒堂诗话》)面对这个评语,这首《息夫人》是当之无愧的。作为一首五绝,这首诗完全做到了“含吐不露”(《唐诗别裁》),而这正是盛唐绝句最动人的地方。

  1.   关于王维的生年,学术界存在争议,还没有形成定论。目前大致有四种意见,即武后圣历二年(699),武后长安元年(701),武后如意元年(692),武后久视元年(700)。分析各家所持论据,本书采用武后长安元年一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