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蟾宫曲 商女

彩图全解元曲三百首 作者:[元] 关汉卿 著;思履 编


蟾宫曲 商女

◎卢挚

水笼烟明月笼沙,淅沥秋风,哽咽鸣笳。闷倚篷窗,动江天两岸芦花。飞鹜鸟青山落霞,宿鸳鸯锦浪淘沙。一曲琵琶,泪湿青衫,恨满天涯。

【注释】

①商女:歌女。②“水笼”句:杜牧《泊秦淮》中有“烟笼寒水月笼沙”。此调换语序化用。③笳:一种吹管乐器,其声凄厉,常为军中所用。④篷窗:船舱的舷窗。⑤“飞鹜”句:化用了唐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语意。⑥“泪湿”句:此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语意。青衫,唐官员品级最低之服色,后多作为卑官服色的代表。

【译文】

如烟一般的轻雾笼罩在江面上,月光洒在江岸。秋风淅淅沥沥,笳声好似人的呜咽。商女忧郁地倚靠着蓬窗,看窗外的风景。两岸芦花舞动,江天仿佛随之摇晃。晚霞沉落于西山之外,野鸭子飞于其间。夕阳映照下的粼粼浪涛淘洗岸沙,鸳鸯相依眠于沙上。琵琶声响起,眼泪沾湿青衫,每个沦落天涯的人都无限感伤。

【赏析】

此曲在写商女时用了两种手法。一是直接通过商女的动作表现商女的心绪。比如“闷倚篷窗”“一曲琵琶,泪湿青衫,恨满天涯”。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直白形象。二是用景物烘托商女的心理。在本曲中,除“闷倚”和“一曲”两句外,其余的句子皆采用了这种方法。水和月是朦胧的,秋风和鸣笳仿佛都沾染上人的情绪,二者本无所谓“淅沥”“哽咽”,但在伤心之人听来,就是如泣如诉之声。江水和芦花构成了一副空旷苍凉的画面,晚霞之中,归家的飞鸟让漂泊之人伤感;波光粼粼的浪涛下,双宿双栖的鸳鸯又让人联想起自己的孤单。至此,读者也仿佛深入到曲中的世界,体会着曲中人的悲伤。

而无论是直接表现,还是间接烘托,作者都化用了不少他人的诗句。这样做既方便传达言外之意,又能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譬如“水笼烟明月笼沙”让人联想起杜牧的《泊秦淮》,读者不禁会想卢挚笔下的商女和杜牧的有何关联?而卢挚在曲的第一句就化用了杜牧的诗,是否也有心抒发和杜牧类似的忧国之情?“泪湿青衫”化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中,商女寄情琵琶落下眼泪,让白居易感慨万千。卢挚遇商女,是否也产生了白居易那般“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读者要靠联想体会文字之美、文字之意,作者便要想方设法引发读者的联想。卢挚显然深谙此道。

曲的鉴赏知识

元代杂剧散曲兴盛的原因

元代经济繁荣,城市发展,有着丰厚的物质基础,庞大的市民阶层。发达的商业经济,为元杂剧的演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比如舞台设备、服装道具等等。另一方面,城市的文化生活也比以前有了更多更大的需要。

因为元朝统治者是草原民族,蒙古族能歌善舞的民俗和对文艺的特殊爱好影响着整个社会,但文艺审美标准不再是传统汉文化所提倡的“含蓄蕴藉”,而是注入了蒙古民族质朴粗犷、豪放率直的元素,而元朝统治阶层文化水平低,又使文艺向着通俗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无论杂剧散曲,能够雅俗共赏、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是基本前提。

元代长期废除了科举考试,读书人不再有读书作官的传统老路可走,读书人或栖身田园过隐逸生活,或沦落风尘混迹歌楼妓馆,卖文为生,即从事杂剧和散曲写作,从而形成了专业的作家群。由于更多地深入社会,接近大众,所以写作题材丰富而带有市井特色。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政策特别宽松的一朝,很少有文字狱。元朝统治者对于文人通过文艺作品抨击社会弊端,讽刺政治黑暗的行为持宽容态度。元朝孔齐《至正直记》记载宋遗民梁栋因作诗被人诬告,说他“讪谤朝廷,有思宋之心”,最后礼部判决说:“诗人吟咏情性,不可诬以谤讪,倘使是谤讪,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由此可见一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