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楚归晋知

彩图详解古文观止(全2册) 作者:(清)吴楚材;(清)吴调侯;思履


楚归晋知

【题解】

公元前597年,楚国和晋国在邲地进行了一场战争。晋国战败,大夫知□成为俘虏,但也擒获了楚庄王的儿子谷臣,射死了襄老。公元前588年,晋国提出要用襄老的尸首和谷臣换回知,楚人允诺。临行之前,楚共王和知进行了一次谈话,让知就“怨我乎?得我乎?何以报我?”三个问题表示态度。身为阶下囚的知处处撇开个人利益,从国家大事上说开去,大义凛然,令楚共王也为之折服。

【原文】

晋人归楚公子穀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1】,以求知【2】。于是,荀首佐中军矣【3】,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4】。执事不以衅鼓【5】,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6】,各惩其忿,以相宥也【7】。两释累囚【8】,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穀【9】。”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10】,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11】;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注释】

【1】穀臣:楚庄王的儿子。连尹:楚官名。襄老:楚国大臣。楚、晋之战的时候,晋国俘获穀臣,射死了襄老,楚国俘获了知。【2】知(yīnɡ):晋大夫,荀首之子。【3】荀首:晋国的上卿,知的父亲。【4】俘馘(ɡuó):俘虏。【5】衅鼓:旧时杀人或杀牲以血涂鼓行祭。【6】纾(shū):缓和,解除。【7】宥(yòu):宽赦。【8】累囚:俘虏。【9】不穀:诸侯对自己的谦称。【10】累臣:被俘之臣。【11】外臣:在别国国君面前称对本国臣子的称谓。

【译文】

晋国人将楚国公子穀臣和连尹襄老的尸体还给楚国,想以此换回知。当时荀首已经是中军的副帅了,所以楚国人答应了晋人。

楚共王为知送行的时候说:“你大概怨恨我吧?”知回答说:“两国交战,下臣没有才能,不能胜任,所以成俘虏。你没有把我杀掉祭鼓,让我回晋国接受诛戮,这是您对我的恩惠。臣下确实没用,又敢怨恨谁呢?”楚共王说:“那么你感激我吗?”知回答说:“两国都为了自己的社稷安危打算,并且都希望解除自己人民的苦难,于是各自克制愤怒,以求互相谅解。双方释放囚禁的俘虏,是为了成全两国的友好。两国友好,并不是为了下臣,下臣又敢感激谁呢?”楚共王说:“你回去,将用什么来报答我?”知回答说:“下臣承担不起被人怨恨,君王也承担不起受人感激。没有怨恨没有感激,不知该报答什么。”楚共王说:“虽然这样,你也一定要把你的想法告诉我。”知回答说:“托君王的福,我这被俘之臣能把这把骨头带回晋国,我的君王如果加以诛戮,我死而不朽。如果是因为您的恩惠而赦免下臣,把下臣交给您的外臣荀首,荀首请命于我的国君,要按家法在宗庙里处死我,我也是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我们国君杀我的命令,让下臣继承祖宗的世职,轮到我承担军职,并率领一部分军队去加强边境的防御,那时,即使遇上您的军队,我也不敢违命回避。只有竭尽全力死战到底,不再会有别的想法,以此来尽到做臣下的职责,这就是我用来报答您的。”楚共王说:

楚王送归知

“晋国是不能同它相争的。”于是,楚王为知举行了隆重的送别仪式,把他放回晋国了。

【写作方法】

楚共王向知问了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一个是“怨我乎”,一个是“德我乎”,这是共王试探性的提问,他想了解一下知的态度,接下来好制定对策,从中可见共王之老练。知以“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和“臣不与及,其谁敢德”作为回答,巧妙地避开了共王的问题。共王的问题暗藏玄机,知的回答闪避得当,大有四两拨千斤的味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