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恩师顾八代 教学有方受益长

少年雍正 作者:南宫不凡 著


第三章 恩师顾八代 教学有方受益长

第一节 恩师顾八代

文才武略的顾八代

胤禛第一次用千里镜观测月食,感触很深,在先进的科技面前,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天夜里,他躺在床上左思右想,几次爬起来遥望天际,不明白千里镜怎么会有那么神奇的功能?这件新奇的事情强烈地吸引着他,让他忘记了白天猜谜语的事。

第二天一大早,胤禛匆匆赶往尚书房时,才忽然记起昨天猜谜语的事,不由着急地想,师傅昨日留了猜谜的作业,我竟然忘得一干二净,这可如何是好?他放慢脚步,一路思索着朝前赶路。跟班的小钟用眼看着时间不早了,提醒道:“阿哥爷,天光大亮了,再不快点就要去晚了。”

胤禛正着急,哪肯听他唠叨,不耐烦地制止他:“别说话!打扰我的思路小心挨板子。”

小钟用不敢吱声,默默地跟在身后。主仆两人一前一后慢吞吞赶路,走到尚书房时果然晚了。今天的侍讲还是顾八代,他皱着眉头问:“四阿哥,你一向来得早,今日为何这么晚?”

顾八代入值尚书房以来,一直是胤禛的老师,他对这位勤恳好学,做事认真的皇子十分看重,常常夸奖他“勤奋,肯学”。胤禛也非常尊重正直博学的顾八代,与他关系格外亲近,特别喜欢他朴实勤俭的作风。那么,顾八代是何来历?他会给胤禛的学习和成长带来哪些影响?这恐怕要从他的身世和经历说起。

顾八代姓伊尔根觉罗氏,年少时喜欢读书,善于骑射,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从征云南立下战功,被授予户部笔帖式,后改任吏部郎中。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康熙考核旗人官员,顾八代名列第一,擢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康熙十六年,他跟从莽依图大将军征战广西,参与平息“三藩之乱”的战斗。大军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广西巡抚傅弘烈就与吴三桂部下吴世琮交战,不幸大败,向莽依图部紧急求救。

莽依图带领军队前去救援,顾八代反对说:“我军还在途中,临时组织阵营散乱无序,如果与敌人相遇,恐怕很难取胜。”莽依图没有听从他的意见,依旧率军前行,结果与吴世琮的军队相遇,不敌而败。莽依图带领兵马仓皇退到梧州驻扎,吴世琮部乘胜追击。顾八代带兵拼命抵抗,打退了敌人。他向莽依图建议说:“敌人暂时退却了,肯定还会再来,请大将军一定要加强防备。”这次,莽依图听取他的意见,命令部队加强防守,以防不测。

果然,除夕这天,吴世琮率领三万兵马偷袭而至。由于清军做好了准备,以逸待劳,再一次打退了敌人。从此,莽依图对顾八代刮目相看,把他视为身边的心腹,交给他很多重要军务。第二年,清军挺进盘江,又遇上了吴世琮的部队。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莽依图本打算与敌军展开一场激战,没想到身染重病,无力指挥军队。无奈之下,他把所有军务交给顾八代,让他与副都统勒贝等率军渡江,与敌决战。

顾八代分析局势,机智果断地采取了多面夹击的策略,将兵马分为左右两路,向敌人展开攻击。清军首先攻破敌人左翼,顾八代下令兵马合力攻击敌人右翼。在强力夹击之下,吴世琮的部队逐渐不能支撑,溃败而散,他本人也突出重围,落荒而逃。顾八代没有任其逃亡,而是下令精兵强将追击。吴世琮眼见无路可逃,在江边拔剑自刎。这场战争胜利后,顾八代名声大振。接着,清军进攻南宁,遭到吴三桂十万大军阻拦,在强敌面前,不少将领露出畏难情绪,战争进展受阻。

在这种情况下,顾八代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冲入敌人阵营,与敌人展开激战。受其鼓舞,将士们士气高涨,一个个争先恐后杀入敌营,奋力苦战。终于,他们攻破了敌人用十万兵马建造的铜墙铁壁,大败敌军。

顾八代的赫赫威名传到京城,得到许多人赞赏。京察、掌院学士拉萨里、叶方蔼以他从征有绩效为由,打算向康熙推荐他。可是大学士索额图从中作梗,认为他为人“浮躁”,不值得推荐,这件事就这样耽搁下来。然而不久,莽依图亲自上疏向康熙推荐了顾八代,说他:“从征三载,竭诚奋勉,运筹决胜,请留军委署副都统,参赞军务。”康熙接到奏疏,批准了莽依图的建议。

后来,莽依图去世,顾八代跟随平南大将军赉塔南下云南,攻会城。在这一战中,他又提出了决胜性的策略,认为应当先取银锭山,俯瞰城内,方能方便进攻。勇略将军赵良栋采取顾八代的计谋,果然取胜。此后,战争结束,顾八代回归京城,康熙知道他的各种事迹后,遂委以重任,并让他做了侍讲大学士。

顾八代作为一个有勇有谋、以军功扬名的将领,能够成为皇子们的师傅,其中还有其他隐情吗?

勤俭之争

康熙之所以选中顾八代,不仅在于他军功赫赫,还因为他文才出众。当年满人官员会试中,他曾经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样一位具备文才武略的人物,自然得到康熙赏识。另外,顾八代为人正直勤俭,做事刻苦努力,为官十分清明,这样的品性人格非常难得,康熙为了教导皇子们成材,当然会选择这样的人做他们的师傅。

顾八代做了皇子师傅后,依然秉持个人风格,从不以此夸耀自己,也不因此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他和家人过着清贫的生活,衣食穿着甚为俭朴。康熙得知后,打算送给他一些财物帮助他,却被他婉言谢绝了。康熙说:“你现在是皇子们的师傅,过于寒酸,有失体面。”顾八代回答道:“勤俭是立家之本,也是立国之本,我认为这不会损害体面。”康熙没有办法说服他,也就任由之。

然而,生在帝王宫苑、见惯了奢华富贵的皇子们,对这位节俭的师傅却是看法不一。胤禔和胤礽就多次悄悄议论他:“身为朝廷一品大学士,皇子师傅,一点贵重的气派也没有,经常穿着破旧衣服,这样的人怎么配做我们的师傅?”胤祉和胤禛则不同,他们年龄小,对于他人评价比较感性,受外在因素影响较少。他们只是觉得顾八代教学风格浅显平实,为人做事爽直不做作,所以对他印象不错。特别是胤禛,与顾八代性情相投,两人的关系很快亲近起来,超出他人。这一点所有人心知肚明,不过胤禔和胤礽看不起顾八代,也就不会为此争风吃醋,反而听之任之,这样反倒方便了顾八代和胤禛的交往。有一次,顾八代来得匆忙,穿了一件带破洞的朝服,引得胤禔、胤礽当堂大笑。胤禛站出来为他打抱不平:“圣人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师傅穿着俭朴有什么不对?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勤俭节约才对。”

胤禔说:“现在天下升平,百姓富足,一般人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顾师傅是朝中大员,拿着朝廷俸禄,难道没有钱买件新衣服?我看他这样做,是故意丢大清的颜面!”

胤禛立刻反驳:“历来奢侈浪费,不顾百姓疾苦才是朝廷大患,勤俭怎么会丢脸?”

太子胤礽打断他的话说:“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天下百姓哪来的疾苦?你这样说,不是指责皇阿玛吗?真是人小胆大,不要说了!”

顾八代为胤禛贵而不骄、富而不淫的品性所喜,高兴地说:“阿哥们不要争了,前番万岁爷问我为什么不肯穿着好一些,我说:‘勤俭是立家之本,立国之本。’我家里清贫,朝廷发下的俸禄还不够我添置书籍,一家人也就这么过了。所谓乐在其中,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连他的老师孔圣人都发出‘贤哉,回也’的感慨。可见他能从苦中体会乐趣,我们为了追寻先圣足迹,也要像他学习。如今虽说国泰民安,衣食丰足,可是骄奢浪费万万要不得,你们身为皇子,更应该时时警惕,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助长享乐之风。”

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听了这番话,胤禛欣喜地说:“多谢师傅教导,我一定谨遵您的话,时时处处注意勤俭,不随意浪费。”

胤禔显然不服气,没好气地说了一句:“哼,节俭?孔圣人还说过‘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的话呢,有几个人会主动放弃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苦难?这不明摆着做给别人看吗?”

胤禛还想与他争论,顾八代咳嗽几声说:“好了,勤俭的话题就到这里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件事情大家回去继续考虑。现在,我们开始学习今天的新课程了。”

课后,胤禛对这件事念念不忘,他找到顾八代说:“师傅,我认为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勤俭,大哥固执己见,这是错误的,我要说服他。”

顾八代意味深长地说:“你的看法没有错,但是圣人还说过一句话:‘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就是说,和自己的兄长和弟弟关系处得好,然后才能教育国内的人。大阿哥的看法与你不同,如果你强行扭转他的观点,肯定会引起争执,这样做不利于兄弟团结。所以,你应该想办法慢慢劝说他。记住,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要试图快速解决,这是不可能的。”他了解胤禛急躁的个性,对他提出了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胤禛仔细揣摩顾八代这几句话,心里想了很多,自他入读以来,一直非常敬重几位兄长,他们对自己也很友爱。然而,隐隐之间,他似乎觉察到了什么不快在兄弟中蔓延,这到底是什么呢?小小年纪的他当然还不明白,是竞争向兄弟情义提出了挑战,作为皇帝的儿子,未来国家权力的掌控者,年龄越大,会越明显地体会到这种你死我活的争斗的残酷。

第二节 循循善诱教皇子

学贵专的道理

胤禛成为顾八代最为得意的皇子学生,两人关系日渐深厚。受其影响,胤禛在学业和为人方面进步明显,常常早来晚归,攻读课业更为积极努力。所以,在观测月食的第二天他迟到,让顾八代颇感意外。

听了师傅追问,胤禛脸色一红,支吾着说:“我……我昨夜随同父皇观测月食,睡得晚,所以……”

顾八代微微一笑,指着在座的皇子说:“我听说昨夜几位阿哥都去观测月食了,可是唯独你来晚了。”

胤禛脸色更红了,垂着脑袋低声争辩:“我、我钻研千里镜来着……”

顾八代依然笑微微地说:“听三阿哥说,他喜欢钻研千里镜,还准备安装一架,怎么,你也是这样想的?如果真是这样,你该向万岁爷求旨,学习数学、几何还有计数器等学问。”

胤禛没有言语,心里想着顾师傅怎么知道这么多事情,还说出几种西洋学问的名称,难道他也懂得西学?

顾八代猜出了胤禛的心思,继续说:“西学传入中国有些年头,万岁爷在传教士影响下也学了不少新鲜知识。这些学问细致精密,与我中华文化不同,学习起来方法也不一样。在我看来,不管学习什么,专心致志,用心刻苦最为紧要。如果三心二意,今日喜欢这个,明日又痴迷那个,终将一事无成。”

胤禛何等聪明,听出顾八代话中批评之意,终于说出了心里话:“师傅教导的是,我只想着观测月食,忘了作业的事,早上着急,思索了一路,还请师傅责罚。”

顾八代知道胤禛好学爱思考,也了解他做事认真不肯服输的性格,一面示意他进屋落座,一面接着说:“观测月食是万岁爷的旨意,我哪敢责罚?不过既然你还记得作业的事,今日你就说说,有没有答案了?”

胤禛试探着说:“上不在上,下不在下,不可在上,只宜在下。我觉得这也是个字谜,答案是不是‘一’呢?”

顾八代点点头说:“不错,猜对了。这个‘一’字虽然简单,可具有深远的意义。你们想,万物始于一,‘一’即是开始,是第一,自然与众不同。但在我看来,‘一’还有另外深刻的含义,这就是‘专一’,它与三心二意相对,强调为人做事不能随心所欲,应该具有恒心和毅力。一贯为之,是成功的基础。这就是圣人说的‘学贵专’的道理。”

皇子和侍读们静静地听着,有人默默点头,有人若有所思,胤禛明白老师的深意,低垂着头暗暗地想:顾师傅说得有道理,看来以后还要以课业为重。

此事传到康熙耳中,他不满地责问顾八代:“朕为了开阔皇子们的视野,特意让他们使用千里镜观测月食,怎么?你认为这样会耽误他们的功课?”

顾八代回答:“万岁,臣不反对让皇子们接触西学。臣只是认为学习是件用心极专的事情,要是不能集中精力,肯定影响学业。前人就曾经说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话。”

康熙想了想问:“依你看,该如何对待西学?学还是不学?”

顾八代胸有成竹地答道:“臣认为西学毕竟替代不了传统学问,可以采取‘以传统学问为主,洋为中用’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将其融会到圣贤学问中,根据阿哥们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教育措施。”也许他是第一个提出“洋为中用”之说的人了,200年后的洋务运动,就是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的改良运动。

康熙高兴地说:“说得有理。顾八代,你不但会打仗,还很会教学,是个好老师。”他接受顾八代建议,一面加强皇子们在传统学问方面的学习,一面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留意各位皇子在学习上的不同表现,进行相应的教育。

顾八代的一番话对胤禛影响很大,让他认识到学贵专的道理,在传统文化学习中更加用功,也让他开始合理有序地接触西学,学习到数学、几何等新式课目。没想到,他对数学十分敏感,很快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运算能力大为提高。看到儿子进步,康熙很高兴,多次亲自考核他,还让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时又发生了一个故事。

学以致用的教育

这天,康熙到无逸斋检查皇子们学习情况,当他听他们熟练地背完书后,微微笑着说:“看到你们背书,父皇不由想起小时候读书的情景。现在,父皇听政之暇,也在宫中披阅典籍,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疲。今天,父皇想问问你们,读书是不是件苦差事?”

太子胤礽首先回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虽苦,可儿臣以苦为乐,觉得很有趣味。”

康熙轻轻点点头:“这样想也好。”

接着,胤禔和胤祉也说了一通苦读求进的话,唯有胤禛沉默不语。康熙奇怪地问:“四阿哥,你怎么不说话?”

胤禛恭敬地说:“儿臣读书时间不长,领悟浅显,我觉得读书不是件苦差事。顾师傅曾经教育我们,读一卷书即有一卷之益,读一日书即有一日之益,这样的事情怎么能说苦呢?”

康熙一怔,随即高兴地说:“对,读书不是件苦差事,是件有意思的事,乐于读书方可熟知其中深意。等你们年龄渐长,对此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说完,他带领儿子们离开尚书房,到练武场习武。

练武场设在景山后面的空地上,是康熙特意开辟出来供儿子们练习骑射之地。康熙和儿子们来到练武场,早有在此供职的武官敏德迎上来行礼问安,并吩咐手下人为他们准备好马匹弓箭。康熙为了检验儿子们的军事课目,传令下去,各位皇子做好准备进行射箭比赛。

听说要进行比赛,皇子们一个个跃跃欲试,分外激动。他们自幼学习骑射,经过名师指导,别看年纪不大,个个都已是行家里手,功夫了得。首先,他们在敏德带领下来到射箭区。这里四周树立着许多根细长的木杆,长杆之间拉有绳索、麻布和毛毡,挂着毡牌靶,即箭靶。箭靶由马皮和毛毡制成,从内向外依次制成红、紫、黄、绿、蓝、黑六色布圈,靶心为红。敏德站在箭靶附近宣布比赛规则:“今天的比赛包括跪射、立射、跑射和骑射四种形式,所用箭支一律采用响箭,谁也不得违反规定。”原来,射箭比赛规矩很多,为了保证安全,比赛用箭为特制响箭,箭离弦射出后发出震耳清脆的响声,射中哪一靶圈,该靶圈便会掉落在地,成绩一目了然。另外,射箭形式多样,按照射程可分为远射和近射两种,分别离开靶心240步和100步。根据敏德宣布的规则,今天的比赛只有四种形式。

清朝皇帝御用弓与大阅箭。此时,康熙和顾八代等人坐在离射箭区不远的一个亭子里,目不转睛地盯着这边观看。胤禛和兄长们正在挑选合适的弓箭和马匹,不一会儿,比赛开始了。首先出场的是大阿哥胤禔,他从小喜欢打打杀杀,爱好骑射功夫,加上年纪最长,深得康熙和各位武学老师指导,尤其精于射术,只见他弯弓搭箭,在敏德指挥下,一会儿单膝跪倒,一会儿站立侧身,一会儿慢跑回射,无不射中靶圈。接着,他跨上一匹健壮的栗色马,一边策马急驰,一边瞄准靶心射箭,又是连中三箭。顿时,武场上响起阵阵喝彩声,就连康熙也忍不住连声叫好。

大阿哥胤禔出了风头,太子胤礽有些不悦,他不甘示弱一步跨出,手挽弓箭开始了比赛。这些年他以特殊的身分得到训练,骑射之术自然不在他人之下。果然,经过立射、跪射、跑射和骑射几轮后,他也获得全场热烈掌声。

下面轮到胤祉和胤禛,他们一起上场了。看着他们有条不紊地做着各种射箭动作,顾八代忽然对康熙说:“万岁,三阿哥和四阿哥学习过算术,今天就让他们亲自数一数各人射中的靶圈数目,算一算各人的名次如何?”

康熙立即说:“好主意。敏德,你不要公布阿哥们的成绩,让三阿哥和四阿哥算一算,看看个人成绩如何?”

这边,胤祉和胤禛完成跪射,开始了立射。他们一起后退到离箭靶50步的地方,然后开弓放箭,只见胤禛射出的箭笔直有力,冲向靶心而去;而胤祉射出的箭,就像一只折断翅膀的小鸟,一个跟斗栽倒在箭靶前,连最外面的靶圈都没有射中。众人见此,不免发出惋惜声。胤祉有些着急,接连射出几箭,依然一箭未中。胤禛三发皆中,与胤祉相比,格外引人注目。接下来的两项比赛中,胤禛也是远远胜出胤祉,接连射中靶圈。康熙看着看着,摇头说:“三阿哥骑射功夫太弱了。”

比赛终于结束了,按照康熙旨意,由胤祉和胤禛负责计数各位皇子射中的靶圈。这一下,胤祉来劲了,他喜欢算术,擅长计算,这不是正中其意吗?他拿过敏德记录的靶圈颜色,一一核对比较。胤禛也不落后,认真地对照着,在心里默默核算,由于靶圈太多,数目比较繁琐,他一时没有头绪,算得比较慢。胤祉先有了答案,他高声向康熙汇报:“太子跑射、跪射得了第一,大哥骑射、立射得了第一。”

康熙向敏德等人查询,结果果然不错,他很满意,刚想说话,却听胤禛提出了不同意见:“在立射比赛中,太子在距离靶心30步时射中靶心2次,紫色靶圈1次,在50步时射中紫色靶圈3次。大哥虽然在30步时接连射中靶心3次,但他在50步时却只射中2次紫色靶圈,一次射中了黄色靶圈。如果以射中靶心为1分,射中紫色靶圈为2分,射中黄色靶圈为3分,这样算起来,太子和大哥都得10分,就是说他们射中的靶圈虽然不同,但成绩是一样的,他俩应该并列第一。”

胤禛的话让在场的人略感惊讶,敏德等人赶紧向康熙说明:“四阿哥算得细致,臣自愧不如。”

康熙了解胤禛做事认真的个性,笑了笑说:“四阿哥,难为你如此细致。看来,你的算术有些进步,这也是件好事。”他说着,转向胤祉:“你心性灵巧机敏,就是身子太弱,以后还要加强练习。”说到这里,他回身看看顾八代问:“你今天推荐学生做算术,有何感想?”

顾八代连忙回答:“各位阿哥文才武略,让臣等大开眼界。学以致用是治学的根本,老臣以为,只有结合实际才能得到锻炼的机会,才能体现学问的用处。今天这次比赛,四阿哥年纪最轻,却能文善武,短短时间内准确地算出比赛成绩,实在令人钦佩。”

康熙乐了:“顾八代,你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倒也有趣,以后还要仔细琢磨钻研,以便阿哥们受用。”接着,他亲自练习了一会儿骑射,才恋恋不舍地转回宫中。

第三节 关于忠和孝的两个故事

一袋金子

回宫的路上,大阿哥胤禔有些不快,他埋怨胤禛:“本来我和太子分别获得两个第一,你倒好,非要让他和我并列立射第一,你是不是有意贬低我?”

胤禛吃惊地说:“怎么是我让他和你并列呢?事情本来就是如此,这是大伙都看到的,你不能冤枉人。”

胤禔嘟囔一句,不再理他,快步走到前面去了。胤祉跟上来,悄悄扯扯胤禛的衣襟,低声说:“大哥最喜欢骑射,自以为天下第一,你偏偏惹他生气。”

胤禛不解地说:“我惹他生气?他没有夺得第一怨我吗?这么说,你刚才有意让他和太子并列?”

胤祉忙看看四周,示意他小声说话,然后再也不言语。

这件事让胤禛郁闷了很长时间,他的心思没有瞒过顾八代。这天放学后,顾八代留下胤禛,与他单独交谈。谈话中,自然而然聊到前次射箭比赛的事,胤禛依然满腹委屈地说:“没想到我说了真话,反而落得埋怨,真是得不偿失。”

顾八代说:“我常常对你们说,做人不能只看一时,要看长远。怎么看长远呢?今天我就给你讲个故事吧。”他清清嗓子,抑扬顿挫地讲述起来。

明朝年间,青州有位姓苏的酒店老板,以诚信闻名当地。有一段时间,一个中年汉子天天到酒店里喝酒。时间久了,苏老板与他熟识起来。

一天,这位汉子又来了,不过他不是来喝酒的,而是交给苏老板一个包裹,对他说:“您替我看管一天,我明天来取。”苏老板答应了他的请求,将包裹仔细地收藏起来。

可是第二天,那位中年汉子没有前来取包裹。一天过去了,一月过去了,中年汉子始终没有露面,苏老板在忙碌的生意中渐渐淡忘了此事。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这天下午,年迈的苏老板站在柜台前算账,突然门外走进一位老人,他既不说话,也不入座,而是四处打量,像是寻找什么东西。苏老板好奇地看着他,不明白他要做什么。这时,老人走上前,盯着苏老板开了口:“请问,你是苏老板吗?”

“是,您有什么事?”苏老板客气地说。

“请把我托您看管的包裹还给我吧。”老人一字一句说道。

“包裹?我不记得有这样的事,您什么时候交给我包裹了?”苏老板一头雾水。

老人不慌不忙地叙述了当年托他看管包裹的情形,苏老板大吃一惊,转身问店里的伙计们,可大家都说不记得眼前这位老人和包裹的事。

老人坚持追要包裹,苏老板无奈,只好命人仔细搜寻。最后,他们在酒店后面仓库的一个货架上找到了那个包裹。包裹上面落满了厚厚的灰尘和蜘蛛网,破旧不堪,当老人拿到它时,激动得眼含热泪,他小心地揭开,仔细地检查里面的物品,并把它们一一摆放在柜台上。这时,人们发现了一堆金光闪闪的金条、金块和各种金器。老人用手指夹起金条,“一,二,三……”慢慢数着,数完以后,感激地说,“我的金子在这儿保管得很好,很好,一点也没有损失。苏老板,您真是个诚实的人。”

“没什么,”苏老板谦谨地说,“我不过做了应该做的,不值得夸奖。”

老人为了报答苏老板,告诉了他一个秘密,这就是城东有一块福地,谁死后安葬在那里,谁的子孙后代就会兴旺发达。至此,苏老板才知道老人原来是位著名的风水先生。他听从老人的建议,买下那块福地。几年后,他去世后安葬在那里。果然,他家发达了,子孙中有人做了大官,位列宰辅,其中一人还迎娶了公主,成为当朝驸马爷。这当然是巧合。

故事讲完了,顾八代看着胤禛出神的样子,笑着问:“四阿哥,你觉得苏老板这个人怎么样?那位寄存包裹的老人又怎样?”

胤禛说:“苏老板讲诚信,不贪财,是个好人。那位老人知恩图报,苏家因他而发达,这叫善有善报。”

顾八代说:“对呀,苏老板不图一时之利,反而获得长久利益,这是他讲诚信的结果。我们常说‘诚信是立身之本’,圣人教导我们:‘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都是在讲这个道理。如果为了眼前利益不说真话,变成一个油滑虚伪的人,将无法取信于人,也就不会忠诚地为人做事。你想,这样一个失去信誉的人,还会有谁信任他、帮助他、支持他呢?”

胤禛恍然所悟,高兴地说:“我明白了,讲真话没错,我做对了。”

顾八代笑笑,没再说什么。接下来的一个故事,让胤禛领悟到孝敬长辈的重要意义。

母亲不裹脚

元宵节很快来到了,皇宫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今年,孝庄太后已经70多岁,为了让她开心,康熙特意下旨隆重庆贺节日,准许各位文武大臣、皇子嫔妃和皇女们参加节日宴会。这天,他们装扮一新,齐聚宫内,等候宴会开始。

不多时,孝庄太后在苏麻喇姑和嫔妃们搀扶下慢慢走过来。苏麻喇姑是清宫内一位特殊的人物,她自幼跟随孝庄太后,多年来忠诚有加,能文能武,为孝庄太后和大清天下立下过汗马功劳,就连康熙也对她非常敬重。如今,她已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了,仍然十分谦谨,人前人后从不夸功,而是自称“奴才”。这天,她像普通宫女一样搀扶着孝庄太后,生怕出现一丝差错。康熙连忙上前搀住孝庄太后,一脸笑容地扶她坐到特地准备的椅子上。其他人逐一上前请安,然后才各自落座。

孝庄太后慈爱地招呼几位皇子坐到自己身边。胤禛坐在最右边,他发现苏麻喇姑站着,突然起身让座。这个举动让在场人大吃一惊,苏麻喇姑推辞说:“四阿哥,奴才哪敢坐,您快请坐下。”

苏麻喇姑死后葬于孝庄太后昭西陵东,现地面建筑已无存,只有一个宝顶尚在。胤禛说:“皇阿玛说,您是我们大清的大功臣,您服侍老佛爷有功,是我们的长辈,我们应该尊敬您。”

这番话引得不少人发出赞叹声,孝庄太后连声说:“好,好,懂得孝敬长辈,是个好孩子。过来,老祖母有赏。”说着,她从衣袖里掏出一块玉翡翠递给胤禛,略有所思地说:“别看这块玉翡翠不大,却有些来历。这是你们的曾祖父用过的第一把折扇的扇坠。折扇后来坏了,他就把它送给我,让我给他缝到新的折扇上。可是,我还没来得及做,他就……”说到这里,她不免有些伤感,不再说话了。

康熙知道祖母年纪大了,喜欢怀旧,赶忙招呼着岔开话题,宴会正式开始了。众人有说有笑,场面热闹起来。为了助兴,康熙亲自讲了几个笑话,并对大伙说:“谁有好听的故事,只管讲来,讲得好了有奖。”

在座的人除了皇亲国戚,就是文武高官,别看表面上一团和气,内心里却是你争我斗,都想在这种场合露露脸,显显本事。特别是索额图和明珠,两人一个是太子的叔外公,一个是大阿哥胤禔的娘舅,多年来他们苦心经营,结党营私,已经形成两个不同的利益集团,明争暗斗,互不相让。这一点,康熙心里很明白,他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十分巧妙地利用他们的矛盾,掌控着朝廷局势。今日宴会,索额图和明珠都是主要客人,他们没想到四阿哥胤禛一上来就出了风头,盖住了太子和大阿哥,心里很不舒服。于是,趁着讲故事,他们每人谈了一番尊卑有别的道理,其中深意无非是暗指胤禛为苏麻喇姑让座,颠倒了主仆关系,不值得提倡。

孝庄太后微微冷笑,她很清楚朝廷内部的纷争,什么话也没说。一时间场面冷淡下来,就连康熙也沉默了。就在这时,顾八代轻咳一声开了腔:“老佛爷、万岁爷,臣在南方打仗的时候,听说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今天在这里讲讲,供大家娱乐。”孝庄太后和康熙一起点头应允。顾八代认真地讲述起来——

从前,有一个叫朱克铭的湖南人,非常喜欢读书。不幸的是,在他八九岁时,家里遭难,父母双亡,他成了一贫如洗的孤儿。他家的女仆收养了他,供他衣、食、住、行,还千方百计让他继续读书。经过十几年苦读,这个人考取功名,做了大官,被委派到广东任职。他不忘抚养他的女仆,决定把她接来与自己同住。

女仆是个刚强的女子,自幼家境贫寒,为了方便工作,她没有像普通女子一样裹脚。朱克铭派来的人抬着轿子,敲锣打鼓来到女仆家把她接走了。快到城里时,人们听说朱老爷不忘旧恩迎接养母,都跑到街头看热闹。不一会儿,朱克铭来到了,他先向坐在轿子里的养母问安,然后像仆人一样亦步亦趋地跟在轿子后面,随母亲进城。

女仆端坐轿子里面,她的大脚不小心露了出来。朱克铭一眼发现了,连忙轻轻地把养母的两脚推进轿帘里。过了一会儿,女仆的脚又露出来,朱克铭十分尴尬,他担心人们知道养母有一双大脚,会成为市井笑谈,于是再次轻轻推进去。

终于,轿子抬到府衙门前了,朱克铭急忙上前搀扶养母下轿。没想到,女仆坐在轿子里不肯下来,她高声说:“我不想住在这儿,你给我找一家小客店,我一个人住着方便就行了。”

朱克铭一听慌了神,跪倒在地央告说:“孩子不孝,不知什么地方得罪了您,惹您生气。孩子错了,求您原谅。”

女仆端坐轿中,一言不发。朱克铭没有办法,忙派人去内府请来自己的夫人,夫妻俩一同劝说养母下轿。经过再三请求,女仆说出了自己的不满:“老爷夫人在世的时候,对我的脚都没有说过什么。今天你因此嫌弃我,觉得我给你丢了人,我还有必要在这里住吗?”

朱克铭和夫人直挺挺跪在地上,聆听完养母训斥,才爬起来恭恭敬敬地扶她进门。

故事讲完了,宴席上先是一片沉寂,接着人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女仆太过分了,也有人认为她教训朱克铭做得对。孝庄太后环视四周,笑了笑说道:“这个故事有趣。汉人把裹脚当作女子一生的头等大事。这个女仆出身贫苦,没有裹脚,招来养子嫌弃,实在可怜。‘子不嫌母丑’,朱老爷做错了,好在他及时改正了错误,还算有孝心的。”她这么一说,众人都不言语了。停了片刻,康熙才笑着说:“顾八代,你常年在外,听来的乡间故事多,以后多来给老佛爷讲讲,替她解闷。”顾八代应了一声,退回座位上。

在父皇母后以及师傅教导下,胤禛本来就是非常孝敬长辈的人,受故事启发,他进一步认识到孝敬的深刻含义,体会到“孝”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他默默地想,我一定要做一个孝敬父母长辈的人,让他们天天开心快乐。殊不知,他这种看似简单的想法,实施起来却万分困难。很快,他就遇到了一件与“孝”有关的难题。

第四节 生活中的导师

省亲前的告别

初夏时节,皇贵妃佟佳氏获得省亲的机会。这可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女人一旦入宫,没有特许是不准出宫的,更不许随便回娘家。佟佳氏很激动,简直到了寝食难安的程度,她不停地准备着衣服首饰,还有各种用具。当然,皇帝钦赐的物品很多,一样都不能落下。另外,需要带哪些人回去?他们需要做哪些准备?以及回去经过哪条路线……,让她十分操心。这天,胤禛放学后看到她还在忙碌,上前请安说:“皇额娘,这些天您一直忙着,当心累坏了身子。”

佟佳氏微微喘口气,心有不甘地说:“额娘也想清闲一会儿,可是我们明天就要回去,万一哪里有点疏漏,丢了万岁爷的颜面,那可不得了!”

胤禛想了想,拉着佟佳氏坐到床边,拍拍胸脯说:“皇额娘,您歇着,儿子大了,儿子帮您收拾东西。”

佟佳氏高兴地说:“额娘知道你心疼我,可是这件事非同小可,马虎不得。你呀,准备自己的东西去吧,这里的事就不要管了。”

胤禛噘着嘴说:“我已经长大了,怎么不能帮皇额娘?对了,舅舅不是在前面办差吗?我和他一起肯定错不了。”他说的舅舅是指隆科多。

佟佳氏笑着说:“你舅舅哪能插手宫里的事?他已经回去准备迎驾的事了。”

胤禛还是不死心,非要帮助佟佳氏收拾省亲的物品。母子两人僵持之际,康熙走了进来,他听说了胤禛的想法,竟然肯定地说:“就把这些事交给他吧,锻炼锻炼有好处。春秋时期的田文从小替父当家,成为一代名相,人才成长与实践锻炼分不开。”

胤禛得令,立即着手安排起来。他先把宫里的所有宫女太监召集起来,分为五组,每组派出一名队长,直接听命自己。各组有的搬动东西,有的包裹物品,有的传递信息,有的整理衣物,倒也井然有序,行动迅速。康熙看在眼里,对佟佳氏说:“怎么样?我做得不错吧?”

佟佳氏满脸笑意,一边为康熙端水一边说:“还是万岁爷教子有方。四阿哥小小年纪,倒像个小大人。”

康熙长长叹一口气:“他还小吗?朕像他这个年纪,已经登基称帝了。”说完,他口气一转,继续说,“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皇子皇嗣们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宫人之手,锦衣玉食,没有锻炼的机会,只知道享乐,哪有几个成材的?前明的宫廷中这种好逸恶劳的风气特别严重,皇子们十多岁了,才请出阁学习。他们学习不认真,只知道玩乐。侍讲们不敢得罪他们,虚于应付,简单讲几句了事。你想想,这样的人长大了怎么会明白道理,又怎么可能决断问题?”

他们说话的时候,胤禛带人抬着一个箱子出去了,这是一个装着破旧物品的箱子,他们想把它抬出皇宫内城,放到内务府附近的仓房里。路上,胤禛遇到了老师顾八代,他奇怪地上前施礼询问:“顾师傅,您怎么还没有回家?”

顾八代好像正在等他,看看周围人多,也不便多说,只是笑呵呵地回道:“闲着没事,在这里走走。四阿哥明日随皇贵妃娘娘省亲,不知道几天才能回来?今天六阿哥又没来无逸斋,听说病得严重,你去瞧过他吗?”六阿哥胤祚是胤禛同母兄弟,已满6岁,刚刚入读。

胤禛摇摇头:“六弟经常生病,我多次去瞧他,今天事多,就不去了。”

顾八代说:“这样不妥。四阿哥,你素知诚孝之事,同母兄弟病了都不去瞧瞧,要是万岁知道了,岂不怪罪你?再说,你明日省亲,也该与德妃娘娘交代一下。”德妃即胤禛的生母乌雅氏,在接连生下几个儿女后,步步高升,已晋封为妃。

永和宫——雍正皇帝的生母乌雅氏生前居住的宫殿。胤禛听了这话,却垂下脑袋,一脸的不情愿。随着年龄渐长,他已经知道自己的身世,清楚生母并非佟佳氏,而是乌雅氏。由于与生母相处的时间太少,他从心里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对乌雅氏抱着陌生且疏远的态度。但诚孝父母是人之根本,所以很多次,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去给生母请安。此时顾八代提醒他与生母告别,他只是站着没动。

顾八代了解胤禛的心思,再次劝说他。最终,胤禛还是听从他的建议,慢吞吞朝德妃的永和宫而去。德妃正在给胤祚喂药,看到胤禛来了,吩咐人给他看座倒茶。胤禛拘谨地坐下来,试探着问:“额娘,六弟得了什么病?”

乌雅氏叹气说:“太医一会儿说得了风寒,一会儿说体质太弱,也不知道究竟得了什么病?他从小到大吃了多少药了!真是比吃的饭还多。”正说着,胤祚突然直挺挺躺下不动了。这可吓坏了乌雅氏,她连忙放下手里的药碗,将胤祚搂到怀里,急急地招呼宫人:“快,快去请太医!”接着,她搂住胤祚又是呼唤又是掐他的人中,宫内其他人也是手忙脚乱,围着胤祚团团转。

胤禛想上前看看胤祚的情况,却被乌雅氏推开了:“你躲开,躲开,不要碍事。”胤禛有些气闷,呆呆地站立一边。很快太医来到了,在太医的照料下胤祚慢慢清醒过来。乌雅氏激动得又哭又笑,忙不迭地感谢太医,吩咐宫人赶紧煎药。除去胤禛外,宫内所有人都忙碌着,这让他格外不自在,他悄悄退出宫去,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回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康熙亲自来为佟佳氏送行。临行前,他对胤禛说:“你随皇贵妃省亲,一去可能要住几天,记住不要耽误了学习。听说佟家有个叫法海的少年,文才出众,十几岁已经颇有名声,你要是见着了,要好好跟他学习。”

胤禛高兴地答应下来,向往着皇宫外的那一片陌生的天地。

四阿哥访法海

法海是佟国纲的儿子,皇贵妃佟佳氏的堂弟,天资聪颖,喜好读书,十几岁已有不少诗词作品问世。这在清朝贵族中非常难得,因此很受重视。胤禛得知这个情况后,跟在佟佳氏身后,恨不能立刻见到这位法海。

此时的佟家已经做好了欢迎皇贵妃和皇子的各种工作,府前车水马龙,府内装饰一新,场面壮观豪华,热闹无比。在众人簇拥下,胤禛和佟佳氏步入佟府,略作休息,开始接见各位亲戚和有关人员。

胤禛心里想着法海,特别渴望他能出现在前来叩拜的人群中。可是,几轮叩拜之后,他并没有听到法海这个名字。他着急地问:“皇额娘,法海怎么没来?”

佟佳氏皱着眉头,微微摇头说:“我也不清楚。现在事情多,过一会儿再说。”接着,他们继续进行正规的参拜礼仪。好不容易结束了礼仪活动,胤禛坐不住了,他东看看,西瞧瞧,趁人不备,拉着小钟用跑了出去。佟家的府第十分豪华,前后十几重院落,房舍山石层层迭迭,美观大方。胤禛和小钟用穿梭其间,看到不少客人来往,仆从忙碌。好在他们年纪小,并没有引起他们注意。小钟用很担心,不停地问:“阿哥爷,你要去哪?一会儿皇贵妃娘娘找不到我们怎么办?”

胤禛说:“你担心什么?这里是皇额娘的娘家,还怕出什么差错吗?我听说佟家有个叫法海的少年,聪明有学问,我想见见他。”

小钟用说:“这还不简单吗?您吩咐一声,他们家还不赶紧去找人?何苦您亲自寻他?”

胤禛说:“你懂什么?我听顾师傅说过文王访贤的故事,他教育我们访求有学问的人应该虔诚,不能随随便便。我这叫‘四阿哥访法海’,回去了可以写一篇好文章呢。”

小钟用听不懂他说什么,只好紧紧跟着,在佟家的大院子里找来找去。两人很快穿过前院,来到了后面花园,远远望去,园子里假山层层,流水潺潺,鲜花盛开,芳香扑鼻,不亚于紫禁城的后花园。园子东北角有个荷花池,一池碧绿的荷叶衬托着几朵待放的荷花,清新脱俗,傲然不逊。胤禛一眼看见池塘边站着个少年,中等身材,面向荷花,似乎正在思索什么。他向小钟用使个眼色,两人悄悄走了过去。

快到少年身边了,他们听到少年朗朗吟诵道:“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熏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原来,他在临池咏荷。

胤禛心里一喜,想到,这个少年肯定是法海,不然怎么会出口成章?他急忙过去搭讪道:“请问你是法海吗?”

少年吃了一惊,回头望着胤禛,见他不足10岁模样,一双眼睛不大,却透露出英武气概,穿着华丽而不奢侈,举手投足间尽显贵族气派。他看了多时回答道:“正是。请问你是哪位?怎么来到佟府?”

胤禛高兴地说:“我慕名而来,就是为了找你。刚才听你吟诵荷花,果真才气逼人。”

“找我?”法海讶然道,“今天来我们府上的全都是为了皇贵妃娘娘,怎么会有人来找我?你叫什么名字?”

胤禛故意说:“我跟随家里大人来的,早听说过你很有才学,特地来拜访。”

听他这么说,法海消除芥蒂之心,与他攀谈起来。少年人情趣相投,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他们从圣贤典籍聊到文人墨客,又从国家大事谈到皇贵妃省亲,当胤禛问法海为什么不去前面拜见皇贵妃时,法海自负地说:“哼,这些人听说皇贵妃来了,一个个挤破脑袋想去见上一面,还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我读书求道,才不与他们同流合污!”

胤禛笑了:“你倒是看破红尘,可是大家去见皇贵妃,未必是你想象的那样。你想,皇贵妃多年不回娘家,家里人能不想她吗?见一见也是人之常情,你太刻薄了。”

法海固执地说:“皇贵妃娘娘又不认识我,我去见了有何益处?”

胤禛又笑了:“刚刚你还说别人为了升官发财去见皇贵妃娘娘,怎么,你见她也是为了好处不成?我看你呀,一腔文人气,满腹名利心。”

这句话正中法海要害,他脸腾地红了,嗫嚅着说:“你,你不能这么说。我就是觉得那些人太世俗了,不愿和他们一同拜见娘娘。”

胤禛也不再逼迫他,而是接着他刚才吟诵的诗词聊起来:“看到满池新荷,认识公子这样的人,真是觉得有幸。”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他们说笑着去前院,迎面看到隆科多急匆匆奔来。隆科多看到胤禛,慌忙地施礼说:“四阿哥,您这会儿去哪了?皇贵妃娘娘急坏了。”

法海登时怔住了,看着胤禛说:“你,你是四阿哥?”

胤禛笑着说:“是啊,我不虚此行,结识了一个大才子。”

法海自知失礼,赶忙施礼赔罪。

胤禛说:“没什么,临来时皇阿玛交代,一定要跟你好好学习,我算是完成他交给我的任务了。要是把这次‘访贤’告诉顾师傅,他也会很开心的。”

不知道顾八代听说这件事后会如何感想?法海有没有成为胤禛的好友?

皇贵妃病重,胤禛心急如焚,他多次祈福,竟然中暑晕倒在寺庙前——康熙不忍惩罚私自出宫的儿子,却碍于戒律,不得不令其自罚。

胤禛日书百“孝”,诚孝名显。这时,孝庄太后病故,大阿哥和太子之间互相告状,并且拉拢胤禛。胤禛会不会参与告状?他又是如何获得贝子封号的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