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陈衡哲: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民国红颜:那些奇女子的美丽与哀伤 作者:李安安 著


陈衡哲: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母亲是文化的基础,精微的母职是无人代替的……当家庭职业和社会职业不能得兼时,则宁舍社会而专心于家庭可也。

——陈衡哲

陈衡哲(1893~1976),祖籍湖南衡山,生于江苏武进县书香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清末著名学者。1914年赴美留学,学习西洋史和文学。1920年受聘北京大学教授,后任职于商务印书馆、国立东南大学、四川大学等,著有小说集《小雨点》、《衡哲散文集》、《文艺复兴电》、《西洋史》及《一个中国女人的自传》等。

她是中国第一位公派女留学生;她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位用白话文写作的女作家;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博士、女教授;她是连续四次出席国际太平洋学术会议的中国第一位女学者。她集诗人、作家、学者于一身,集事业强者与贤妻良母于一身。

她是不相信命运,积极“造命”,通过自我奋斗而成功的新女性,成为20世纪初中国第一位女学者。但她同时又极传统,尊重自己的女性角色,当事业和家庭发生矛盾时,她毅然放弃事业,相夫教子,最终把孩子们都培养成才。作家、学者、母亲的角色都做得十分出色,她就是陈衡哲,一个被遗忘而值得我们学习的女人。

“造命”的大家闺秀

陈衡哲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祖父陈梅村是清朝进士,翰林学士,父亲也担任过清朝官员。

虽是旧家庭,但并不保守,陈衡哲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开明的家庭教育,使这个家族人才辈出。陈衡哲的堂姐陈撷芬16岁便在梁启超主编的《清议报》上发表《戊戌变法感赋》。后来在上海创办《女报》,宣扬女权,提倡女学。19岁时,她应蔡元培之邀,创办了上海爱国女校,亲任校长。后因“苏报案”赴日本留学,与秋瑾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爱国妇女团体“共爱会”。孙中山对她非常欣赏,称她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和近代新闻事业的先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衡哲自小就十分崇拜这位堂姐。她不甘心守在家乡做一个闺阁女子,她也想像堂姐一样,成为独立自强的新女性。

13岁时,在征得父母同意后,陈衡哲跟随舅舅庄蕴宽到广东。

少小离家,小衡哲既紧张又兴奋,但离开父母,又很伤心,忍不住大哭一场。后来,她谈起这次远行时说:

这哭是为着快乐呢,还是惊惧,自己也不知道。但现在想起来,大概是因为这个决定太重要了,太使我像一个成年人了,它在一个不曾经过感情大冲动的稚弱的心灵上,将发生怎样巨大的震荡呵。

陈衡哲为什么跟舅舅到外地?原来,她这位舅舅非同一般——他出生于江苏常州豪门,是清末著名学者和军事家。他在广西创办陆军干部学堂,国民党著名将领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等都是他的学生,是孙中山时期的江苏省都督。

舅舅见多识广,思想开明,注重教育。刚到广州时,因为年纪小,她没上学,就跟舅舅学习《普通新知识》、《国民课本》,另外还阅读一些新式报纸杂志,让她眼界大开。

后来,谈起幼年的经历,陈衡哲曾说:

这种教育使我由一个孩子的小世界中,走到成人世界的边际了。我的知识已较前一期为丰富,自信力也比较坚固,而对于整个世界的情形,也有从井底下爬上井口的感想了。

在这里,舅舅给她注入“造命”思想:不要受传统“宿命”观的束缚,要积极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正因此,才使这位大家闺秀没有一丝骄傲和娇气,也没有躺在祖产上坐吃山空,使她成为比堂姐成就更高的知识女性。对于舅舅,陈衡哲当然是感激的。她后来回忆说:

舅舅督促我向上,拯救我于屡次灰心失望的深海之中,使我能重新鼓起那水湿了的稚弱的翅膀,再向那生命的渺茫大洋前进着,舅舅实是这样爱护我的两三位尊长中的一位。他常常对我说,世上的人对于命运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他希望我造命,他也相信我能造命,他也相信我能与恶劣的命运奋斗。

也许命运是有的,而且是不可战胜的,但一个人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可能创造出成功人生。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轻时,是一个人努力发挥正能量,以成就自己的最佳时期。陈衡哲何其有幸,在少年时接受这样一个舅舅的教导,为她撒下“造命”的种子,使她一生积极创造,释放自己的能量,创造出自己的成功人生。

1911年冬,陈衡哲随舅母前往上海,考入蔡元培等人创办的爱国女校,四年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英文水平。上海几年,陈衡哲学会了照顾自己,更加独立自主。她拒绝了家里安排的包办婚姻,拒绝了请她做姨太太的追求,她只想做一个新女性,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此时,她心气更高了,想走向更广大的世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