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中国专门史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

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

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

定 价:¥62.00

作 者: 陈炎主编;廖群著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美学史

ISBN: 9787806034958 出版时间: 2000-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1cm 页数: 413 字数:  

内容简介

  在史前人类打在石头上的痕迹中,捕捉他们第一次审美的感觉;在彩陶文饰鱼、蛙、鸟的身上,发现形式背后的审美意味;步步追问,含着人头的青铜雕塑,在殷商怎么会成为美的作品;层层寻绎,周人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如何为战国激情和追求感观之美的艺术所取代……《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对这些现象作出了“谜”的破译,从发生学的角度追问了其本质和意义。从秦兵马俑、汉画像石、散体大赋、歌舞石雕那里,你能感受到真正的 “大美”气象;从晋宋山水、缘情趣尚、骈俪格律、宫体清商中,你可领略到无尽的阴柔之韵。当然在前者向后者变迁的许多中问情态里,你还会聆听到大转折阶段审美文化那如鼓似吟的多重音响。在看似零散凝滞的存在中,《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力图追寻它们的内在灵魂。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先秦卷
一、神灵隐现的史前时代
1. 红色饰物:山顶洞人萌动的审美消息
石器:美感的孕育
墓葬:“灵魂”的见证
赤铁矿粉:生命之光
山顶洞人的红色饰物
2. 彩陶和饮食:美在生活
种植、畜养与“口福”之欲
“一应俱全”的陶制食器
彩陶:“美化”饮食生活
3. 鱼、蛙、鸟:绘饰刻画中的生殖意象
人面鱼纹图的符号化
鱼、蛙、鸟:彩陶纹饰的中心母题
卵与生殖意象
4. 图腾舞与母神像:母系氏族的偶像崇拜
图腾与母系社会
舞蹈纹彩陶盆:图腾舞与歌舞的起源
陶埙、骨笛与“笙者生也”
泥陶女像与母性崇拜
5. 兽面纹玉琮:男权与神秘威力的象征
父权的“宣言”
男“祖”崇拜与岩画性爱舞
黑陶、玉饰与礼器
玉琮、兽面纹和威猛之美
6. “刑天舞干戚”:英雄神时代血与火的礼赞
神话:关于神的故事
夸父、后羿:男子的力量之歌
战争、英雄和崇高
大禹治水与文明的“开启”
二、夏商之际的巫史艺术
1. “以众为观”:传说中的夏代器雕和乐舞
九鼎:“远方图物”与九州归一
从夏启之舞到夏桀之乐
鼍鼓与特磬
2. 甲骨文:文化符号、书面“文学”和“线的艺术”
占卜记录与“史”的崛起
史刻中形成的系统文字
书面表达:一个审美的新视野
契刻文字:“线的艺术”的萌芽
3. 青铜饕餮:殷人崇神尚力的物化形态
厚重、富丽、神秘的美
饕餮食人之谜
“率民以事神”的殷文化
夔纹与殷人的祖帝一元神
狞厉为美的解读
4. 乌、太阳和帝俊:殷人的至上神传说
“日中有乌”一
帝俊是鸟与殷人崇日
生日生月的全能神
5. “羊人为美”和“巫者舞也”: 巫风弥漫的殷商乐舞
“羊大则美”与“羊人为美”
巫与巫舞
《大濩》、《桑林》和“万舞”
“臭味未成,涤荡其声”
“女乐”的发现
6. “荒湎于酒”:殷人的酒文化
酒器、饮酒与祭祀
殷人的“酒神精神”
三、周代礼乐的人文风貌
1. “钟鼓Ⅱ郭皇”:仪式典礼中的雅乐之和
“乐统同,礼辨异”
《大武》舞:“象成者也”
“歌者在上,匏竹在下”
“肃雝和鸣”
2. “莫不令仪”:规矩典雅的礼仪化生活
城池宫室车马器用之制
莫不令仪:人的仪表美
美育:学乐,诵诗,行礼,习射
琴瑟、赋诗、揖让:文雅化的生活方式
3. “君子”:周人理想的人格范型
“君子比德于玉”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温厚与贤淑:《诗经》中的人物美
4. 鼎铭尊象:周代器物艺术的崇文尚实之貌
装饰性和素雅感
贵在铭文
金文的线条、字块与字幅
朴拙写实的尊象器塑
5. “立象以尽意”:《周易》智慧的诗意化
《周易》的创制和使用
“弥纶天地,无所不包”
阴阳:二元对立的模式
刚柔兼济之美
“立象以尽意”
《周易》的诗歌意味
6. “诗言志”与“赋比兴”:《诗经》现世人生的
情志抒发
讴歌人生和人性
《诗经》的抒情表现艺术
赋比兴:情景、心物关系的初步展开
中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整齐、匀称的形式之美
7. “声一无听”与“和如羹焉”:和谐美理论意识的
初步形成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乐从和”与“和如羹”
“无害”为“美”
中国美学基本命题的滥觞
四、战国激情的个性展开
1. “道术将为天下裂”:儒道法墨审美理念的
分化和对立
孔、孟、荀、《乐记》:情理中和的儒家美学
老、庄:与道合一的道家美学
墨子的“非乐”与韩非的“非饰”
儒道互补
2. 润色故事:私家撰史与记述散文的多向发展
《左传》:叙事曲尽其妙
《国语》:记言精彩隽永
《战国策》:写人各具异采
3. “骋辩腾说”:百家争鸣与诸子散文的多重风格
《论语》:含蓄蕴藉,警句格言
《孟子》:滔滔雄辩,辞以气盛
《庄子》:寓意玄远,恢怪不经
《荀子》:周到缜密,严谨规范
《韩非子》:犀利峻峭,入木三分
4. 新声曼舞:雅声寝寂与俗乐的流行
雅乐的失落与新乐的魅力
吹竽击筑与讴歌曼舞
曾侯乙墓的音乐殿堂
5. 镂金错彩:塑雕书画的美术化
工艺造型
图写生活
“书之竹帛,镂之金石”
6. 御凤乘龙:奇幻奔放的楚辞艺术
荆楚异俗、屈原遭际与楚辞的诞生
《离骚》:诗人灵魂的压抑与飞升
《九歌》、《招魂》:神幻之境美的升华
《九辩》:“摇落深知宋玉悲”
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一、秦汉之际的“大美”气象
1. “乐舞寝盛”:审美活剧在荆歌楚舞中拉开帷幕
文化大交融的时代
歌舞伎乐:汉代一大审美景观
狂放雄健的壮美形态
以“俗”为尚的审美品格
2. “究竟雄大”:以“大”为“美”的文化造像
从“大一统”到“大汉”意识
“非壮丽无以重威”:都城风貌
“观夫巨丽惟上林”:官苑气象
“丘垄高大若山陵”:陵墓造型
古朴深沉,健猛有力:雕塑品格
3. “闳侈钜衍”:将“广大之言”推向极致的文学
士人心态
论说散文
史传散文
散体大赋
4. “百川归海”:讲综合倡新声的美学思想
思想“资源”的一般阐述
倡扬“大美”的《淮南子》
二、东汉时代的“崇实”趣尚
1. “魂系人间”:墓葬艺术的世俗化情结
孝道观念与墓葬文化
墓室构造:一种“拟世间”样式
陶瓷工艺:从礼器到日用
绘画旨趣:从仙界到人间
雕塑寓意:走近凡俗和生动
画像艺术:从幻想到现实
2. “缘事而发”:艺术写实与伦理功用的“合谋”
造型艺术的写实品格
乐府民歌的叙事本性
伦理效应:写实趣味的指归
《毛诗序》:一个经典的儒家美学文本
王充美学:从“疾虚妄”到“为世用”
3. “文以情变”:审美文化转势的新征象
有关屈原人格的解释和论争
抒情小赋:一种托物寓理的表意文本
文人五言诗:从感伤到感性
书法艺术:“饰文字以观美”
三、魏晋之际的自我超越
1. “洋洋清绮”:走进个体生命体验的文学
建安诗文:慷慨与悲凉的二重唱
正始诗文:从内心孤寂到人格超俗
西晋诗文:清绮型、文人化审美格调
2. “宅心高远”:玄风理趣的审美品性
在游戏化的情境中谈玄悟理
玄学:一种人格本体论美学
3. “魏晋风度”:人物美的重塑和张扬
任诞行状
本“我”崇“神”
容色美仪
以“物”衬“人”
4. “文的自觉”:艺术美学的开掘与突破
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陆机的“诗缘情”说
四、东晋南朝的心灵感荡
1. “妙存环中”:佛学话语的美学意趣
“非有非无”说
“物我俱一”论
般若义理与审美境界
2. “会心林水”:自然美的崛然独立
佛学语境与自然之美
“自来亲人”
浪迹山水
心灵超越
3. “形神之间”:绘画艺术与绘画美学
人物画
山水画
绘画美学
4. “笔意之间”:书法艺术与书法美学
魏晋之际的书法
东晋南朝的书法
书法美学的发展与成型
5. “物我之间”:诗文创作与诗文美学
田园诗
山水诗
律体诗与骈体文
文学美学思想
五、古今南北的融通综合
1. “摇荡性情”:感性生命原欲的审美化
《西曲》、《吴歌》与“伎乐”之风
“宫体诗”:一种审美化的情欲话语
2. “唯务折衷”:理论的交锋、冲突与调和
裴子野与萧纲的尖锐对峙
《文心雕龙》:“唯务折衷”的美学体系
钟嵘独标“滋味”的诗歌美学
书画美学的和谐意识
3. “合其两长”:南北审美文化的合流
“南北称美”的文学形态
“令如帝身”:雕塑艺术的嬗变轨迹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