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建筑科学建筑史外滩的历史和建筑

外滩的历史和建筑

外滩的历史和建筑

定 价:¥17.00

作 者: 薛理勇著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建筑史

ISBN: 9787806189382 出版时间: 2002-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0cm 页数: 274 字数:  

内容简介

  “外滩”地名的由来黄浦江是流经上海市区最大的河流,她发源于淀山湖(今属上海市青浦区),由东南至闵行附近沿正东,于原陆家浜口(今南浦大桥附近)北折,从吴淞口注入长江。黄浦江以进入市区段的江面最宽,约为800米。由于黄浦江通江接海,受到潮汐影响,平均每天两次有明显的涨潮和退潮现象,一天内的水位落差可达4米以上,如遇天文大潮,水位落差就更大了。在一百五十年前,上海仅是江南沿海的一个中等县城,航运事业很不发达,人们没必要,也没能力在沿江修筑堤岸,所以除东门黄浦江岸外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滩地,退潮时,江水聚滞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滩地,涨潮时,江水又没过河滩。黄浦江是上海的主要河道,由于江宽水急,逆水而行的船只就须拉纤行走。几百年来,纤夫的足迹就在黄浦江滩踩出一条曲折多弯的小道,人们称之“纤道”,这纤道就是外滩最早的路了。在上海的地名习惯用词中,一般把河流的上游叫作“里”,河流的下游叫作“外”,如今天上海人习惯把虹口港上的汉阳路桥叫作“里虹桥”,把长治路桥叫作“中虹桥”,把大名路桥叫作“外虹桥”,就是根据桥所在河流的位置来取名的。同样,今苏州河入黄浦江口的第一座桥叫作“外白渡桥”,依次向里的桥也俗称“里白渡桥”(今乍浦路桥)、三白渡桥(今四川路桥)。如以县城为依据时,距城近的地方称为“里”,距城远的地方称为“外”,今南市区的“里咸瓜街”和“外咸瓜街”;“里仓桥”和“外仓桥”等就是以此得名的。进入上海县城附近的黄浦江在陆家浜出口处形成一个急弯,于是上海人就以陆家浜为界,其上游称为“里黄浦”,下游称为“外黄浦”。里黄浦的河滩叫作“里黄浦滩”,又称“里滩”,外黄浦的滩地就叫作“外黄浦滩”,又称“黄浦滩”或“外滩”。根据上述,“外滩”应该指从陆家浜至苏州河的黄浦滩地,这原来是不错的。清康熙二十二年,清军收复了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填投降,标志着沿海反清武装全部肃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颁布了《弛海禁令》,即放松和放宽了从明初开始实行的禁止近海航运和贸易的“海禁”政策,中国近海航运和贸易又开始活跃起来了。位于中国南北海岸线中点的上海,是长江的出海口,又背倚中国最富庶的杭嘉湖平原,很快成为中国沿海的重要港口,与上海县城小东门、大东门、小南门相近的黄浦江滩相继建起了码头、堆栈、商行,从而促进了上海的城市经济和建设的发展。大概在康熙四十年后,从陆家浜到方浜(今方浜路)的黄浦江滩地逐渐消失在不断兴建的各种建筑中,从此,“外滩”的实际区域就是今方浜路到苏州河边的黄浦江岸。鸦片战争和上海开埠1840年,英国政府以中国阻碍贸易为由,悍然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由于林则徐对英军可能发动战争早有所备,英军对广州的进攻屡屡告败。英军知道,从广州进攻中国的战略难以取胜,遂决定沿海北上,从其他地方登陆。1841年8月26日,英军攻占厦门,10月,又相继攻占浙江的定海、镇海、宁波等沿海城市。1842年5月18日,浙江沿海兵防重镇乍浦失守,6月,英军进入长江口,攻陷长江门户吴淞口,并直驱上海。之后,英军沿长江而上,攻占镇江,兵临两江首府南京。在万般无奈之下,清廷被迫派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军谈判。8月29日,耆英与英国全权公使璞鼎查在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据英国的上海史专家兰宁(G.Lanning)在《上海史》一书中记载,当英国全权公使璞鼎查在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后,于10月2日撤离南京,沿长江而下,于10月9日抵达上海。他来上海的目的是“要为将来派驻上海的英国领事布置居住的地方,也要解决关于中国人赎回上海的偿金问题”,以及与上海道、上海知县会谈关于“开关通商贸易”事宜。随璞鼎查抵达上海的英军马德拉斯炮兵队上尉巴富尔(GeorgeBalfour)回忆道:当我们沿扬子江下驶,访问上海时,璞鼎查爵士指示我,要到上海城附近各处视察一番,并为设置居留地(Settlement)这个目的,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为此,我曾会同当时上海的中国当局,指定了上海县城以北,及以东一块地面作为居留地,因为在这里居住的中国人很少,而且有一种自然的疆界,还有一条约三千六百英尺长的江岸,商船在这里的江面上停泊,既方便又安全,沿江向内地航行,又有广大的农村。显然,当鸦片战争尚在激战中,璞鼎查已注意到上海,并计划将上海列为通商口岸之一。战争结束后,他又着手计划在上海开辟一个英国人居住地,这个地方就是上海县城以北的外滩。1842年12月1日,马德拉斯炮兵上尉巴富尔正式被英国政府任命为驻上海领事,他就开始为筹建领事馆和璞鼎查交付的任务而忙碌起来。1843年11月8日,英国驻上海第一任领事巴富尔率随员麦华陀Q)(WalterHenryMedhurst)、军医海尔(DrHale)、文书斯特拉钦(A.F.Stranchan)一行乘“麦都萨”(Medusa)号船抵达上海。第二天他们就进城在道台衙门拜会了上海道宫慕久,次日,宫慕久也上“麦都萨”号船作了回拜。英国领事与上海地方政府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英国领事馆的房屋问题。经过鸦片战争之后,清廷官吏的傲气早已被打消,这次战争使他们明白,大清已不再是一个不可一世的帝国,《南京条约》是大清皇帝与洋人订立的城下之盟。所以,他们对新来乍到的英国人抱着“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害怕一旦得罪洋人,就可能被朝廷革职,于是提出,在上海城里已拥挤不堪,难以找到一块可作领事馆的住宅,希望他们自己到城外觅一块土地自建领事馆。但是,根据英国皇家关于殖民地问题的有关法令规定,英国驻殖民地领事,不得自置土地,擅自营建领事署。巴富尔想遵循其上司璞鼎查的指令,但也不敢违背英国皇家法令,遂提出:“他将自己去寻找一所房屋,如果找不到,他宁愿在城内一座庙宇的庭院中搭建帐篷来居住和办公,或许会搬到一官吏家中去居住。”由于巴富尔态度强硬,宫慕久实在也奈何不了他。几天后,巴富尔租下了城里新衙巷一顾姓人家的52间民房,权作领事署,开始办公。巴富尔与宫慕久经过几次会谈,商定了开埠的部分细则。11月14日,巴富尔向来上海的侨民发出告示,宣布11月17日上海开埠,同时还告示了两项内容:其一,“兹告全体英国臣民,本领事现已在县城内暂设英国领事馆,馆址位于东门和西门之间,城墙附近的一条街上”。其二,“上海港埠的界限,暂时确定在朝西方向之宝山角(PaoshanPoint)与朝西南方向之吴淞口右岸炮台这二点所构成的一条直线以内。在港埠内,装卸货物之商船停泊地即在尽可能靠近黄浦江弯曲处的左岸,紧接于吴淞江口(即苏州河口)”。11月17日成了上海历史上铭心难忘的日子——一些中国人视其为“国耻日”,因为这一天是上海受侮被迫开放的日子,而来沪的外国人则视如他们的“国庆”,每年的这一天,租界都要举行“开埠周年庆祝”——这也是租界最重大的庆典活动之。有利银行进入联合大楼有利银行的总行在英国伦敦,成立日期未详。1854年10月2日,英文《北华捷报》上刊登了该行代理人纽伯(RichardNewby)的一则通告,宣布有利银行(MercantileBankofIndia,LondonandChina)在这一天设立上海分行,它成为最早进入上海的外资银行之一。1857年,该行与亚细亚特许银行(CharteredBankofAsia)合并,英文行名改为CharteredMercantileBankofIndia,London

作者简介

  薛理勇,笔名申持中。祖籍福建省福清市。1947年出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分校(今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同年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事上海史研究,已出版的著作有:《文以兴游——豫园楹联碑刻赏析》、《上海路名地名拾趣》、《上海滩地名掌故》、《上海沧桑百年》、《上海俗语切口》、《上海妓女史》、《外滩万国建筑博览》、《闲话上海》、《上海老城厢史话》等;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辞典》、《上海掌故辞典》等。

图书目录

序外滩及其历史洋泾浜与洋泾浜英语外滩“天文台”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外滩2号:上海总会大楼外滩4号:联合大楼外滩5号:日清大楼外滩6-9号:招商局楼与中国通商银行楼外滩12号:汇丰银行大楼外滩13号:海关大楼外滩14号:交通银行大楼外滩15号:华俄道胜银行与中央银行外滩16号:台湾银行大楼外滩17号:字林大楼外滩18号:麦加利银行大楼外滩19号:汇中饭店外滩22号:沙逊大厦外滩的历史和建筑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外滩24号:横滨正金银行大楼外滩26号:扬子保险大楼外滩27号:怡子洋行大楼外滩28号:怡泰大楼外滩29号:东方汇理大楼外滩33号:英国领事馆外滩花园的故事三次重建的外白渡桥外滩的纪念碑和纪念像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