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考试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

定 价:¥35.00

作 者: 周忠厚[等]主编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标 签: 马恩列毛邓著作及研究

ISBN: 9787300040622 出版时间: 2002-07-01 包装:
开本: 23cm 页数: 498 字数:  

内容简介

  《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是全国高校许多教授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课程的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在编著过程中借鉴吸收了国内外出版的有关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专著,教材和论文。《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讲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在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发展,全书共分四部分:一、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俄国,苏联的传播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四、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发展和演变。其中每一部分又介绍了各历史人物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所做的贡献及其历史作用等。

作者简介

  .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文艺学思想的创始第一节 《巴黎手稿》--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诞生地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就酷爱文学。马克思大量阅读了古典作家的原著,丰富而广博的文学知识不仅为他的文艺学思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成了他的一个十分有力的战斗武器。1839-1841年间,马克思完成了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这篇论文表明,当时马克思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名黑格尔的信徒。在《莱茵报》任职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强烈地表达了他对普鲁士政府的不满。1843年3 月《莱茵报》被查封后,马克思全力以赴地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和国家学说。他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文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提出了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革命的要求,但是他还没有将这一要求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结合起来。恩格斯寄给《德法年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及《英国状况》,把社会问题同经济问题结合在一起研究社会状况,给了马克思极大的启发。  1843年10月,马克思举家迁居巴黎。巴黎活跃的政治、经济生活使他得以直接观察资本主义的现实基础,同时,法国革命的深入研究加深了他对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马克思开始系统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逐步克服了唯心主义残余,渐渐形成了自己新的世界观。可以说,1843-1844年,马克思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马克思在1844年4月至8月撰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亦称《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他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手稿》虽然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但是它包含着对作为共产主义的科学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初次阐发,因而标志着马克思思想上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从文艺学思想上看,《手稿》确立了以人的感性存在和感性活动为出发点的人类学本体论观点,这为我们研究文艺学奠定了科学的逻辑起点,有着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1844年9月至11月,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了他们的第一部共同著作《神圣家族》,彻底清算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同时,通过对小说《巴黎的秘密》的评论,提出了一些十分 鲜明的现实主义文艺观。而马克思于1845年春季完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 《提纲》),则标志着他完全和费尔巴哈划清了界限。恩格斯称这个《提纲》是“包含着新 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1卷,4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提纲》虽然没有直接谈及文艺学问题,但它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新基础的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了他们的第二部共同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标志着他们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全面创立。这种历史观同旧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9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这为考察人类一切精神、意识现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在1859年发表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总的说来,1843-1848年是马克思、恩格斯文艺学思想的创始阶段。在此期间,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通过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文学的批判,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的一些重要原则。“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莫泽斯·赫斯、卡尔·格 律恩和海尔曼·克利盖,这个派别主要通过文学传播他们的思想,宣扬对抽象的人的膜拜以及对“爱”的宗教信仰,他们不去实际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却代之以感伤地悲叹人类的苦难。他们在文学上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集中表现在卡尔·倍克的诗集《穷人之歌》和格律恩的评论文章《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中。卡尔·倍克在诗作中表现了诗人“所固有的小资产阶级的幻想”,不描写具体的现实关系,却沉溺于抽象的说教和庸俗琐碎的现象记录。在恩格斯看来,文学作品应该对现实关系作真实的描述,应该把人物、事件的描述同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联系起来,同时文学应该正面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革命的无产者”。这些重要的见解像一根红线一样贯串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文艺理论中。在另一篇书评中,恩格斯批判了以格律恩为代表的一些人所谓的“从人的观点”出发论歌德的抽象人性论观点,初步阐述了“ 美学和历史的观点”这样一个文艺批评的根本原则。19世纪50年代末,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时,对“美学和历史的观点”又作了重申,我们以后将对此作专门讨论。
一、《手稿》中的人类学本体论思想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现代文艺学的伟大贡献,就在于创造性地将历史唯物主义人类学本体论研究引进文艺学,将人的审美活动和创造美的能力放在历史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中,特别是在劳动实践中揭示创造主体的价值。  对于创造主体,黑格尔曾提出过人不但有自在生命,而且还有自为意识。一方面,人作为动物,有感受和情欲,即有感性方面。同时,人作为人,是世界的“普遍力量”或伦理理想的体现者,具有他的理性方面。因而,人是感性与理性的对立统一。辩证法思想使黑格尔的主体论超越了前人的局限。但是,黑格尔将人的精神、理性作为人的本质,他的唯心主义绝对理念论使得他的主体论更抽象、更神秘。黑格尔的学生费尔巴哈不满意老师在人身上蒙上神秘的外衣,从生物学的唯物主义出发,明确提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感性存在,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理性、爱、意志,这就是完美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绝对本质,就是人生存在的目的。费尔巴哈力图通过“意识”来区分人和动物,但是他认为在作为人的“类” 意识的理性、爱、意志三者之中,关键在于“爱”意识,而“爱就是情欲,只有情欲才是存在的标记”。这样,费尔巴哈的主体又成为生物的个体,而这个个体的“类”意识竟是“ 情欲”的体现,费尔巴哈陷入了不可自拔的矛盾。  马克思在《手稿》中沿用了费尔巴哈的“类”这一术语,并吸收了费尔巴哈的部分思想。但是经历了世界观激变的马克思已在两个方面远远超出了费尔巴哈,并与费尔巴哈有着根本区别 ,这就是马克思在《手稿》里确定的实践观点,即始终把人们的实践看做人的感性活动, 以及始终将人看做社会的存在物,看做历史运动的产物。这个区别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  对人(本体)的研究是《手稿》贯彻始终的基本课题。《手稿》以人的现实生活和社会活动为契机,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辩证关系作为核心内容,对人及其活动作了综合的整体的研究 ,形成了马克思的“人的科学”的基本特色。在《手稿》里,马克思沿用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本身就是自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思想。他指出:“人直接地是自 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6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这就是说人的欲望对象在他身外又为他所需要,是表现和确证他的天赋 、才能、欲望所不可缺少的。人作为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他与对象的关系是什么呢? 马克思认为,人不同于动物,人与对象的关系具有更大的普遍性。无机界--例如植物、动物、空气、光等,是人的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依靠这些自然产品(不管以食物、燃料、衣着或其他形式出现)才能生活,“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而且,从理论领域说,人还把自然界“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 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当做“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同上书,95页。)。 马克思在以上论述中固然肯定了自然的意义,强调自然是人生存的基础。但是,从人类学角度看,他的基本着眼点是人。他把自然界视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精神的无机界,实际上赋予了自然界人的内容。  马克思的本体论不仅是费尔巴哈生物学、人本学的沿用,更是对费尔巴哈的超越,这集中表现在对人与人关系的社会性的论述上。马克思认为,人不同于动物,人的自然属性只有在社会中才成为属人的属性。他说:“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它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同上书,94页。)。然而,这种抽象必然使人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 ;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由此得出的结论必 定是“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22页。)。马克思人类学本 体 论的社会性特点不仅表现为以人的物质关系替代抽象的人格关系,而且贯串在他关于人类生 产运动的论述中。他说:“无论劳动的材料还是作为主体的人,都既是运动的结果,又是运 动的出发点”(同上书,121页。),“正象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 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同上书,121~122页。)。即使像科学研究这样的很少与人交往的活动也是社会的,因为从事研究的是社会的人,他们需要的材料、语言都是社会给予的,最终的结果当然是属于社会的。  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论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使本体论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开,然后又通过对本体的分析使其不断得到深化。马克思认为人(本体)作为社会存在物,既是特殊的、现实的单个个体,同时又是社会的总体。他说:“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 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同上书,123页。)人作为单个个体,有独特的“思考”和 “感知”,他的活动具有 个体的特点。但是,单个的个体是社会的产物,个人的活动离不开社会创造的材料、工具,个人在使用和享受社会产品时,就意味着其他单个人为个人服务并丰富了个人的才能和品格 ,因此,个人活动实际上是在个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人们在各自所从事的社会活 动中通过生产和消费而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从而使个人生活成为社会生活。将“个体”与 “社会”对立起来的理论,是将“个体”、“社会”抽象化的必然结果。基于这个认识,马 克思认为在历史活动中应当强调个体的“本体”意识。这就是说,人在多大程度上是特殊的个人,他便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体。“如果人的感觉、激情 等等不仅是在[狭隘]意义上的人类学的规定”,那么感觉、激情得到充分表现,就是对“ 真正本体论的本质(自然)肯定”(同上书,150页。)。马克思特 别指出:“只有通过发达的工业,也就是以私有财产为中介,人的激情的本体论本质才能在总体上、合乎人性地实现;因此 ,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在实践上的自我实现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50页。)。
章节目录: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文艺学思想的创始  3第一节 《巴黎手稿》--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诞生地 3第二节 《神圣家族》--文艺要表现真实的人性 19第三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文艺学变革的理论基础 26第四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全面创立 30 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文艺学思想的成长 36第一节 马克思论艺术的社会本质和美学本质 36第二节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宏观平衡和微观不平衡的辩证统一关系  44 第三节 资本主义生产和艺术与审美问题 49第四节 关于悲剧和现实主义的文艺批评 58 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文艺学思想的深化  74第一节 对艺术起源和发展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74第二节 现实主义理论的系统化 90第三节 恩格斯对唯物文艺史观的全面阐述 100  第四章 德国、 法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文艺学思想  111第一节 拉法格的文艺学思想 111第二节 梅林的文艺学思想 120第三节 卡尔·考茨基的文艺学思想 130第四节 蔡特金的文艺学思想 133 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在俄国、苏联的传播和发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承上启下的开拓者--普列汉诺夫  143 第一节 普列汉诺夫的生平和文艺学著述 143第二节 艺术的起源及其在阶级社会中的发展 145第三节 审美意识的本质与特征 151第四节 “艺术的社会心理中介” 论 159第五节 艺术创作的现实主义原则 166第六节 科学的社会学批评 174  第二章 列宁的文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的新阶段(上)  181 第一节 对民粹派的批判和两种民族文化理论 181第二节 党性和文艺的方向 188第三节 反映论和美学论争 194第四节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论 197  第三章 列宁的文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的新阶段(下)  207 第一节 “艺术属于人民” 207第二节 建设无产阶级的作家队伍 210第三节 同“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斗争 214    第四章 列宁的战友和追随者的文艺学思想  218第一节 高尔基的文艺学思想 218第二节 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学思想 227第三节 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文艺学思想 233第四节 斯大林的文艺学思想 242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研究 247 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253第一节 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253第二节 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沈雁冰等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上的贡献 257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与中国文艺实际的初步结合  262第一节 革命文学论争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262第二节 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的贡献与局限 267第三节 鲁迅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化方面的独特贡献 273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在中国的深化  285第一节 毛泽东文艺学思想的形成 285第二节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  292第三节 《讲话》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 294第四节 《讲话》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局限 302第五节 周扬、 冯雪峰对 《讲话》 的阐释 307  第四章 建国后的毛泽东文艺学思想  318第一节 毛泽东文艺学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的发展 318第二节 周恩来的文艺学思想 328第三节 刘少奇的文艺学思想 336  第五章 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学思想  343第一节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学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343第二节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文艺学思想 344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 346  第六章 新时期周扬、 胡乔木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坚持与发展  352 第一节 新时期周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坚持与发展 352第二节 新时期胡乔木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坚持与发展 359   第四编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发展和演变  第一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诞生和早期发展  369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诞生和卢卡契的文艺学思想 369 第二节 葛兰西的文艺学思想 378  第二章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学思想  383第一节 阿多尔诺的文艺学思想 383第二节 本雅明的文艺学思想 391第三节 马尔库塞的文艺学思想 400  第三章 萨特的文艺学思想  410第一节 萨特的生平和著述 410第二节 写作--作家介入政治的行动 411第三节 批评--存在主义的精神分析 415  第四章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思想  421第一节 阿尔都塞的文艺学思想 421第二节 马歇雷的文艺学思想 430第三节 戈德曼的文艺学思想 439  第五章 英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  447第一节 威廉斯的文艺学思想 447第二节 伊格尔顿的文艺学思想 453  第六章 杰姆逊的文艺学思想  460第一节 杰姆逊的生平和著述 460第二节 辩证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与形式 462第三节 政治无意识:文本和意识形态 466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后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469 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当代批评  474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女权批评 474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批评 481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批评 490  后记  497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