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

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

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

定 价:¥66.00

作 者: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费振刚卷主编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社会科学 文学研究

ISBN: 9787301037294 出版时间: 1998-04-01 包装: 精装
开本: 26cm 页数: 599 字数:  

内容简介

  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年来一直处于开风气之先的地位,许多古老的学科在北大得以改造更新,许多新的学科首先在北大创立发展?U庠诠У牧煊蚰谟绕涿飨浴@纾执椎摹吨泄难贰肥堑谝徊坑芍泄俗吹奈难分鳎逞傅摹吨泄∷凳仿浴肥切∷凳返目街鳎实摹吨泄苎贰罚ㄉ暇恚┦怯眯路椒ㄕ碇泄苎У某⑹裕庑┦樵炊际潜贝蟮那吧砭┦Υ笱没虮本┐笱У慕惨澹秩纾褚サ恼骷胝硪约坝纱诵似鸬拿袼籽У难芯渴谴颖贝罂嫉模泄钤绲目脊叛а芯渴乙彩窃诒贝蠼⒌摹V钊绱死啵箍梢跃俪鲂矶嘈矶唷?这种新的风气,可以概括为以下两句话:会通古今,熔铸中外。北大的学者大多抱着关注现实的态度,研究古代的学问而不陷于故纸堆中,能够以个人的见识审视古代的资料,得出新的见解。北大的学者大多具有世界的眼光,关注外国的学问,努力与外国学者交流,将中国的学问放到世界学术文化的格局中进行考察,从而开出一条条新路。所以北大的国学研究自有一种高超的眼界、博大的格局和旷达的风度,这一切形成一种学问的气象,从一个方面体现出百年来北大的精神魅力。北大是一片学术的圣地,许多大师级的人物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许多后起的学者又继续在这里辛勤的耕耘。如果以三十年为一代,那么一百年来大约有三代学者共同支撑起一座足以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相你的宏伟的学术殿堂。我们把一百年来北大国学研究的成果加以精选,编成《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翻开这部书,读者可以从一个角度看到百年来整个国学发展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今天的国学与以前相比,无论研究的范围,还是研究的观念和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初章太炎撰《国学略说》,分为“小学略说”、“经学略说”、“史学略说”、“诸子略说”、“文学略说”五部分,所讲的都是我国几千年来固有的学术。现在和那时候相比,论范围已经远远超出,论观念已经几度更新,论方法也已经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仅以小学而论,当初那种以通经为目标的学问,后来发展为以描述语言文字发展规律为目标的学问;特别是甲骨文的发现,更使这门学问大为改观。在这一百年间,也有一些新兴的学科(如敦煌学),进入了国学的疆域;考古学的新成果,则引起史学巨大的变化。凡此等等,都使国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化,足以使我们将今天的国学称之为“新国学”,而和以往的国学区别开来。今后北大的国学研究应当更加注意学科的交叉,在多种学科的交汇点上,找到新的研究课题,开辟新的研究途径,建立新的研究领域。北大的学科齐全,实力雄厚,只要组织得好就一定会出现更加优异的成果,还应当继续扩大对外的学术交流,一方面将中国文化中优秀的东西介绍给世界?硪环矫嬉泊油夤难跷幕形∮幸娴某煞忠猿涫底约骸N蚁嘈磐ü惴旱慕涣鳎贝笱д叩乃刂驶嵊泻艽蟮奶岣撸芯克揭不嵯嘤Φ靥岣叩揭桓鲂碌牟愦紊侠础?

作者简介

暂缺《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序言
论文
论文三篇
序文三篇
文学研究法(节录)
论诗三篇
唐宋至今文体
《诗经通解》例略
魏晋风度以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家数
南北文学不同论
人境庐诗草
论慢词兴于北宋
《文心雕龙》札记(节选)
《红楼梦》考证(改定稿)
吴昌龄与杂剧西游记
关于中国早期文艺思想的几个问题
屈赋考源
影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十六回后
《南戏拾遗》导言
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
论贾宝玉典型形象
杜诗发展的基础与诗兴触发的契机
韩愈的基本思想及其矛盾
论鲁迅作品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
关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天问》中所见上古各民族争霸中原的面影
杜甫《秋兴》八首的艺术特点
《诗三百篇》臆札
钟嵘的诗歌理论
盛唐七绝刍议
史传与小说的融合——论《水浒》
谈《水浒传》在我国小说艺术典型化方面的贡献
从潘德舆的《说诗牙慧》稿本到《养一斋诗话》
《离骚》的整体结构和求女、问卜、降神解
论《楚辞·九歌》的来源、构成和性质
论龚自珍的个性解放思想
《三国演义》与《十七史详节》的关系
梁玉菟园诸文士赋的评价及其相关问题的考辨
论《水浒》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构思
陶渊明享年考辨
王国维创造“新学语”的历史经验
《世说新语》思想艺术论
李华事迹考
读脂批随札
刘熙载的《艺概》及其辩证审美观
创作范式的提但是和初盛唐诗的普及
“以意逆志”辨
储光羲籍贯考辨
意境理论胎萌于《文心雕龙》说
梁启超与日本明治小说
即物即理,即境即心
韩孟诗派的创意识及其与中唐文化趋向的关系
表现与再现的消长互补
明清邸报与文学之关系
论宫体诗
论元明戏曲中“大团圆”结局的演化
“雅”“俗”观念自先秦至汉末的衍变及其文学意义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