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

大气环境监测

大气环境监测

定 价:¥43.00

作 者: 曾凡刚编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ISBN: 9787502542511 出版时间: 2003-05-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3cm 页数: 483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对大气污染物的危害和监测进行了综合分析。按照大气环境监测的采样,无机物、一般有机物、多环芳烃、N、S、O杂原子有机污染物、颗粒物、大气降水、污染源等分类监测,既讲述常规的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也包含应用前沿的仪表分析手段;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本书兼顾介绍了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并注重反映大气环境监测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与环境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本书还可作为环境保护、环境化学、环境医学、环境卫生、环境监测、工业卫生、化学、医学、生态学等领域科学技术人员的参考书,并可供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暂缺《大气环境监测》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大气环境监测的产生和发展1
一、大气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1
二、大气环境监测的产生2
三、大气环境监测发展概况2
第二节大气环境监测的特点、目的和分类4
一、大气污染与大气环境监测的特点4
二、大气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8
第三节大气环境监测方法9
一、化学分析法9
二、仪器分析法10
三、生物监测12
四、生态监测13
五、自动监测13
参考文献13
第二章大气污染危害及环境质量评价15
第一节大气、大气圈及大气组成15
一、大气圈的结构15
二、大气的组成18
第二节大气污染源20
一、大气污染源分类20
二、人为污染源各论22
三、大气中无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24
四、大气中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25
第三节大气污染物及其在大气中的存在状态25
一、大气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25
二、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28
第四节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化学变化和迁移31
一、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化学变化31
二、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输运34
第五节大气污染的危害34
一、大气污染与人类健康34
二、大气污染对臭氧层的破坏46
三、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的影响48
第六节大气环境质量标准50
一、大气环境标准的地位与作用50
二、环境标准体系50
第七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68
一、大气污染监测评价68
二、空气污染指数71
三、大气污染生物学评价72
参考文献73
第三章大气环境监测的基本步骤74
第一节大气采样方案的制订75
一、大气污染监测的目的和项目75
二、大气污染背景调查76
三、确定监测项目77
四、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77
第二节大气和污染源气体的采集78
一、大气样品采集79
二、发动机尾气的采集91
三、烟道气的采集91
第三节大气环境样品的预处理92
第四节大气环境样品的测定93
一、大气环境监测的分析方法及其特点93
二、分析方法的选择96
三、大气环境样品的测定97
参考文献99
第四章大气中无机物的污染与监测100
第一节二氧化硫的污染与监测100
一、二氧化硫及其对环境的污染100
二、二氧化硫的监测100
三、二氧化硫的其他监测方法106
第二节氮氧化物的污染与监测109
一、 氮氧化物及其对环境的污染109
二、氮氧化物的国家标准监测方法110
三、氮氧化物的其他监测方法114
第三节一氧化碳的污染与监测117
一、一氧化碳的来源与危害117
二、一氧化碳的国家标准测定方法117
三、一氧化碳的其他测定方法119
第四节光化学氧化剂和臭氧的污染与监测121
一、光化学氧化剂及其对环境的污染121
二、光化学氧化剂的监测122
三、臭氧的监测123
第五节硫化物及硫酸盐化速率的监测128
一、大气中硫化氢的测定128
二、大气中硫酸雾的测定129
三、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129
第六节氟化物的监测131
一、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131
二、石灰滤纸氟离子选择电极法134
三、硝酸钍容量法134
第七节汞和铅的污染与监测134
一、汞的污染与监测134
二、铅的污染与监测136
第八节砷的污染与监测138
一、大气中砷的污染138
二、砷的监测139
第九节氯与氯化物的污染与监测140
一、氯与氯化氢的污染及危害140
二、氯与氯化物的监测141
第十节其他无机污染物的监测143
参考文献144
第五章大气中一般有机物的污染与监测145
第一节大气中一般有机污染物的来源、特点与危害145
一、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特点145
二、有机污染物的循环146
第二节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及其监测方法147
一、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147
二、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方法149
第三节大气中烃类的污染与监测169
一、链状烃类的性质与毒理作用169
二、链状烃类的监测170
第四节大气中挥发性的苯和低取代芳烃及杂环化合物的监测176
一、苯和低取代芳烃及杂环化合物的性质176
二、苯和低取代芳烃及杂环芳烃的监测177
第五节大气中醛、酮、醇、酸、酯类的污染与监测179
一、相对分子质量低的醛、酮类179
二、相对分子质量低的醇类183
三、相对分子质量低的酸酯类185
四、相对分子质量高的醛、酮、醇、酸、酯类的监测186
第六节大气中酚类的污染与监测187
一、酚类的性质与毒理作用187
二、酚类的监测方法187
第七节空气中恶臭气体的监测189
一、恶臭及恶臭的组成189
二、恶臭的监测190
第八节大气中其他有机物的污染与监测193
一、氯乙烯和丙烯腈193
二、有机金属化合物194
第九节室内空气有机物的污染与监测197
一、室内空气中的有机污染物的来源199
二、室内空气中有机污染物的监测201
三、改善室内空气污染的措施204
参考文献206
第六章大气中多环芳烃的污染与监测209
第一节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存在状态及来源209
一、多环芳烃的存在状态209
二、多环芳烃的来源211
三、PAH形成的机理213
第二节大气中多环芳烃的危害214
一、多环芳烃的毒性214
二、多环芳烃的化学结构与致癌性215
第三节多环芳烃的监测234
一、大气中多环芳烃样品的采集234
二、大气中多环芳烃的提取和分离235
三、大气中多环芳烃的监测237
参考文献247
第七章大气中不挥发性杂原子有机物的污染与监测249
第一节大气中杂原子有机污染物及其毒性249
一、大气中杂原子有机污染物及其毒性249
二、二英类污染物及其毒性252
第二节大气中一般环境激素类杂原子有机污染物的监测262
一、大气中一般环境激素类杂原子有机污染物的提取和分离262
二、大气中一般环境激素类杂原子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方法262
三、大气中一般环境激素类杂原子有机污染物的监测265
四、大气中极性杂原子有机污染物的监测268
第三节大气和废气中二英和多氯联苯的监测269
一、样品的采集271
二、样品的前处理275
三、试样的测定281
第四节农药类的污染与监测292
一、农药的性质和毒理292
二、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和变化295
三、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96
四、农药的降解297
五、农药的监测297
参考文献298
第八章大气中颗粒物的污染与监测300
第一节概述300
一、基本概念300
二、大气颗粒物的分类304
三、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306
四、大气颗粒物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309
五、中国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现状311
第二节大气颗粒物的采样313
一、滤膜的选择313
二、环境颗粒物的采样317
三、污染源颗粒物的采样322
第三节大气颗粒物的监测330
一、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测定330
二、大气颗粒物粒度谱分布特征的研究336
三、大气颗粒物中无机组分的分析测试337
四、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组分的分析测试346
参考文献349
第九章大气降水监测352
第一节大气降水与酸雨352
一、酸雨的来源353
二、酸雨的产生机理354
三、酸雨的危害356
四、酸雨的防治358
第二节大气降水的监测360
一、采样点的布设360
二、样品采集361
三、样品的保存362
四、酸雨中各组分的分析方法362
五、降水中组分测定364
参考文献365
第十章大气污染源监测366
第一节概述366
一、污染源分类366
二、污染源监测的目的和方法366
三、污染源监测要求367
四、污染源监测内容367
第二节污染源样品的采集368
一、固定污染源样品的采集368
二、流动污染源——发动机尾气的采集370
第三节固定污染源监测371
一、基本状态参数的测定371
二、烟尘浓度的测定376
三、烟气组分的测定379
四、排气中颗粒物的测定381
第四节流动污染源监测382
一、汽车怠速时的测定382
二、汽油车排气中NOx的测定383
三、柴油车排气烟度的测定384
参考文献385
第十一章大气中放射性的污染与监测386
第一节环境放射性污染概述386
一、放射性污染的来源386
二、放射性污染度量单位388
三、放射性核素在大气中的分布390
四、放射性污染的特点390
五、放射性污染的危害391
六、放射性污染的处理方法393
第二节放射性辐射的防护标准393
第三节放射性污染监测对象、内容及仪器395
一、放射性污染监测对象及内容395
二、放射性监测实验室及监测仪器395
第四节大气放射性监测399
一、放射性样品采集399
二、样品的预处理401
三、大气放射性的监测402
参考文献406
第十二章大气污染的植物监测和自动监测408
第一节大气污染的植物监测408
一、生物监测概述408
二、空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409
三、植物在污染环境中的受害症状410
四、大气污染指示植物的选择412
五、植物监测方法412
第二节生物传感器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420
一、生物传感器基本概念及分类420
二、生物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及发展421
三、生物传感器的性能提高及相关技术422
四、微生物传感器423
第三节大气污染自动监测429
一、概述429
二、大气污染自动监测系统的结构和组成431
三、分站布设及监测项目432
四、大气污染自动监测仪器434
五、大气污染监测车438
第四节大气遥感监测439
一、相关光谱技术440
二、激光雷达技术441
参考文献443
第十三章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444
第一节概述444
一、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444
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意义445
三、影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445
第二节大气环境监测的数据处理和结果表述446
一、误差和偏差及数据的修约446
二、可疑数据的处理447
三、监测结果的表述449
四、监测结果的统计检验449
五、直线相关和回归452
第三节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454
一、采样系统的质量控制454
二、实验室测定系统的质量控制455
第四节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的标准化465
一、标准及标准分析方法465
二、分析方法标准化466
三、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467
第五节环境标准物质468
一、环境标准物质及其分类468
二、选择标准物质的原则470
三、标准物质的使用470
四、气体标准物质471
第六节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475
一、质量保证检查单475
二、环境质量图476
参考文献478
附表1美国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479
附表2中国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482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