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文学评论与研究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

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

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

定 价:¥10.30

作 者: 金圣华,黄国彬主编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丛编项: 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
标 签: 休闲读物

ISBN: 9787500105541 出版时间: 1998-08-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0cm 页数: 199 字数:  

内容简介

  面对着我国又一次兴起的翻译高潮,铭记着翻译事业的崇高使命和我们对翻译界朋友的责任,我们在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的基础上,郑重推出这套“翻译与实务全书”。我们的想法是:加强策划,体现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环境下翻译和新任务和新特点,继续及时反映译学研究、文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最新发展趋势,同时更多地关注科技翻译、法律翻译、商务翻译、新闻翻译等领域的实务,加强针对性,提高实用性,外译中与中译外并重。我们寄诚挚期望广大读者和作者的大力支持与合作,希望朋友们帮助我们实现初衷,继续有所奉献于我国新时期的翻译事业。

作者简介

  附录作者简介余光中原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爱奥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美国西密西根州立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寺钟学院、台湾政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目前为中山大学(高雄)教授,曾兼任该校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六年。四十年来,余光中一直活跃于文学界,经常在台、港、大陆、海外演讲,并担任文学奖评判工作;本身也多次获得文学奖,其中包括吴三连、《中国时报》、国家文艺奖、金鼎奖所颁的奖项。余光中著作丰富,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四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而且影响深远;迄今已出版诗集十五本、散文及文艺批评文集十二本、翻译十一本。译笔所涉,遍及传记、小说、诗歌、戏剧等体裁,其中包括《梵谷传》、《老人和大海》、《英诗译注》、《英美现代诗选》、《录事巴托比》、《不可儿戏》、《土耳其现代诗选》、《温夫人的扇子》等。1991年,香港翻译学会为了表扬他在翻译上的杰出成就,特颁予荣誉会士衔。林文月1933年生于上海市虹口。小学五年级以前,在虹口日本租界就读日本小学。1946年抗战胜利后,随家人返台,定居台北,开始学习中国语文。其后考入台湾大学中文系,及中文研究所,专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但仍未放弃自修日文。大学及研究所时期,已从事各种日文书籍之中译,以及中文书之日译,有东方出版社少年读物《居里夫人》、《基督山恩仇记》等六种。台大中文研究所毕业后,即留任母校执教,专攻六朝文学研究。著有《谢灵运及其诗》、《中古文学论丛》等学术论著数种。又从事散文及传记写作,计有《拟古》等十余种。其中《交谈》一书曾获1989年度文艺奖。自1973年起,林女士复以日本古典文学之译注为职志。费时六年而译竟百余万言之巨著《源氏物语》。其后又完成《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及《伊势物语》等四种日本平安时代之重要文学作品。1994年获得文艺奖翻译成就奖。林女士于1993年自台湾大学退休,旋获为名誉教授。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史丹福大学、加州相克莱大学之客座教授。金隄1921年出生于浙江省,1954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曾在昆明美国新闻处、北京《中国建设》英文杂志社等处任编辑、翻译,并在西南联大外文系、北京大学西语系、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任教;文革期间在郊区插队务农,后任天津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教授。八十年代初以来,曾先后应邀任美国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圣母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等校访问研究员,并曾任全美人文学科研究中心研究员。论著有OnTranslation。(与Dr.EugeneA.Nida合著,1984年)、《等效翻译探索》(1987年)与中英文论文数十篇。译著有TheChineseEarth(与RobertPayne合译沈从文小说集,1947年及1982年)、《女主人》(1956年)、《绿光》(1959年)、BettertoStandandDie(合译传记,1960年)、赫胥利小说集《神秘的微笑》(1984年)、乔伊斯《尤利西斯》选译(1987年,大都曾于1980年及1986年刊出)、《尤利西斯》全译本(上卷共十二章,1993年,全书于1996年初出齐)。曾在国内及国际学术会议与欧、美、台、港大学、研究所作学术演讲四十余次。论著《论翻译》、《西方文学的一部奇书》获1986及1988年天津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译著《尤利西斯》上卷(台湾九歌版)获台湾《联合报》1993年“读书人”最佳书奖。思果原名蔡濯堂,江苏镇江人,1918年生。学校教育到初中一年级为止。曾任香港工业总会、科学管理协会编辑,《读者文摘》中文版编辑,香港圣神神学、哲学院中文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翻译中心研究员,教授高级翻译。著有《翻译研究》、《翻译新究》。散文辑有《艺术家肖像》、《河汉集》、《林居笔话》、《橡溪杂拾》、《远山一抹》、《想入非非》等十余种。译有《西泰子来华记》(TheWiseManfromtheWest,byVincentCronin)、《大卫·考勃菲尔》(DavidCopperfield,byCharlesDickens)、《自由时代》(TheLiberalHour,byJohnK.Galbraith)等二十余种。现已退休,仍从事散文写作、翻译研究,为香港翻译学会荣誉会士。高克毅(笔名乔志高)祖籍南京,1912年生于美国密西根安阿伯市。燕京大学毕业,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硕士及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硕士。二十年代就读暨南大学附中时初试翻译,与兄长合译英国R.C.Sheriff及戏剧本《穷途末路》(Journey’sEnd),及史梯文森、奥·亨利、杰克·伦敦诸篇短篇小说。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编辑工作。历任纽约中华新闻社编辑、旧金山英文华美周报主笔、华盛顿“美国之音”中文部编辑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高级研究员,创编英文《译丛》(Renditions)杂志。著有《纽约客谈》、《金山夜话》、《美语新诠》、《听其言也》、《吐露集》、《鼠咀集》;英文著作有《你们美国人》(与纽约外国记者协会十五名会员合著)、《中国幽默文选》《湾区华夏》;译作有《大亨小传》(TheGreatGatsby)、《长夜漫漫路迢迢》(LongDay’sJourneyIntoNight)、《天使,望故乡》(LookHomeward,Angel)。1994年与高克永合编《最新通俗美语词典。杨绛本名杨季康,原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早年就读于上海东吴大学政治系,1932年进入清华大学研究所专攻外国语文,1935年与新婚夫婿钱钟书同赴英国牛津深造,1937年转赴巴黎,1938年回国,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42年,开始剧作创作,先后完成《称心如意》、《弄真成假》、《游戏人间》及《风絮》等作品,在上海陆续上演。1953年,杨绛出任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组研究员,发表包括小说、散文及文学评论等各类作品,其中尤以忆述文革期间下放“五七干校”劳动经历之《干校六记》,最为脍炙人口。1979年后,著述愈丰,出版《春泥集》、《倒影集》、《将饮茶》、《洗澡》、《杂忆与杂写》等作品。译著包括自英文译成的《1939年以来英国散文选》、自法文译成的《吉尔·布拉斯》,以及自西班牙文译成的经典名著《小癞子》及《堂吉诃德》等。1986年获西班牙“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杨宪益生于天津,自幼即对文学发生浓厚兴趣1934年赴英深造,在牛津大学专攻希腊、拉丁及英国文学,获硕士学位。在牛津时结识专攻中国文学的戴乃迭女士,于1940年偕戴女士返回中国,于重庆共谐连理。自此夫妇两人紧密合作,数十年来译出无数经典名著。1952年至1968年间,一直在北京外文出版局从事翻译工作;1981年至1985年担任《中国文学》期刊主编,目前为该期刊顾问。此外,更身兼北京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协理事、全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等要务。译作包括《诗经选》、《楚辞》、《唐宋诗文选》、《史记选》、《汉魏六朝小说选》、《唐代传奇》、《宋明平话小说选》、《关汉卿杂剧》、《长生殿》、《老残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古代寓言选》、《鲁迅选集》等,涉猎极广。外文作品中译则包括荷马的《奥德修纪》、维吉尔的《牧歌》、阿里士多芬尼的《鸟》、萧伯纳的《凯撒与克丽奥帕特拉》、《卖花女》、法国史诗《罗兰之歌》以及《近代英国诗钞》等。叶君健原籍湖北红安县。1933年进入武汉大学攻读外国文学,并开始翻译文学作品。大学毕业后,曾前往日本教授英语及世界语。中日战争爆发后返国,抗战时期前往香港,主编英文刊物《中国作家》,并翻译优秀抗战文学作品,名《中国战时小说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返回重庆,先后任教于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及复旦大学。1944年赴英,在英国以英文创作并出版《山村》、《他们飞向南方》等作品。1949年回国,曾编辑《中国文学》。所担任要职包括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国际世界语协会理事、中国笔会副会长等。主要论著包括《鞋匠的儿子》、《不丑的丑小鸭》、《读书和欣赏》、《西楼集》等。译作极丰,包括古希腊爱斯古里斯的《阿伽门农王》、挪威易卜生的《总建筑师》、俄国托尔斯泰的《幸福的家庭》、法国梅里美的《卡尔曼》以及直接自丹麦文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刘绍铭笔名二残,广东惠阳人。少失怙恃,小学(圣类斯)毕业后,即自食其力。曾在的士(计程车)公司、印刷厂、书店任童工。1956年参加台湾在港举行之大专联合考试合格,随赴台湾大学外文系就读。1960年毕业后,得朋友资助船票赴美读研究院。1966年得印第安那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及星加坡大学英文系、夏威夷大学东亚语文学系、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文学系。目前为香港岭南学院文学院院长、翻译系讲座教授兼主任。刘绍铭是杰出的作家兼学者,译著皆丰。著作有《吃马铃薯的日子》、《二残游记》、《二残杂记》、《二残游记新篇》、《细微的一炷香》、《未能忘情》、《灵魂的按摩》、《偷窥天国》、《香港因缘》等。中译有《伙计》、《魔桶》、《何索》、《一九八四》等。此外,尚主编中译英小说集多种,其中包括ChineseStoriesfromTaiwan,TraditionalChineseStories;ThemesandVariations,ModernChineseStoriesandNovel-las:1919—1949,TheColumbiaAnthologyofModernChineseLiter-ature。萧乾本名萧秉乾,原籍北京。1931年考进燕京大学。1933年开始在《水星》、《国闻周报》及《大公报·文艺》上发表作品。1935年大学毕业后,相继担任天津、上海、香港《大公报》文艺版主编。1939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1942年入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进修;1946年返国;1949年起任英文《人民中国》副总编辑;1961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1979年起,曾多次远赴国外访问讲学,足迹遍及世界各地。1989年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译著甚丰,著作包括《人生采访》、《梦之谷》、《一本褪色的相册》、《负笈剑桥》、《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译作包括《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好兵帅克》、《里柯克小品选》、《培尔·金特》、《屠场》、《战争风云》等。1990年8月,与夫人文洁若女士开始翻译詹姆斯·乔伊斯长篇小说《尤利西斯》,至1994年译竣出版。罗新璋原籍浙江上虞,生于上海。1957年毕业于北大西语系。曾在外文局长期从事中译法翻译工作,任《中国文学》杂志社法文组组长、编委会委员。1973年赴法,作文物展翻译,在巴黎国立图书馆善本室发现一套巴黎公社公告原件,因翻拍不起,遂昼夜不辍,历四十天,副录一份,计389件,编译成《巴黎公社公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一书,史学界誉为“重现公社光辉业绩的珍贵文献”。1980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译作有《特利斯当与伊瑟》(人文版,1991年),《列那狐的故事》(人文版,1988年),《红与黑》(浙江文艺版,1994年),《栗树下的晚餐》(漓江版,1986年)等。校读《傅雷译文集》全15卷(附刊《再版感言》、《〈罗丹艺术论〉读后记》)。为商务印书馆编《翻译论集》(1984年),撰有《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傅译罗曼罗兰之我见》、《钱钟书的译艺谈》、《中外翻译观之“似”与“等”》等文章。喜读莫洛亚作品,选编《莫洛亚研究》(漓江版,1988年)一书。金圣华原籍浙江上虞,生于上海。大学时主修英语系。香港崇基学院毕业后负笈美国与法国,分别获华盛顿大学硕士及巴黎大学博士学位。曾出任香港翻译学会会长,任内筹办十项大型活动,筹募翻译基金,并创设香港有史以来第一项翻译奖学金。1994年,获颁授为香港翻译学会荣誉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暨系主任,香港新亚书院校董及香港双语法例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包括:《英译中:英汉翻译理论》、《英语新辞辞汇》、《傅雷与他的世界》、《桥畔闲眺》、《打开一扇门》、《一道清流》等;译作包括美国卡森·麦克勒丝的《小酒馆的悲歌》、美国约翰·厄戴克的《约乾·厄戴克小说选集》、加拿大布迈克的《石与影》、《黑娃的故事》,以及傅雷英法文家书中译,编收于《傅雷家书》之中。此外更不时于《香港文学》、《明报月刊》、《翻译丛论》、《翻译季刊》、《翻译工作者手册》等期刊文集中发表论文。黄国彬广东省新兴县人,1946年在香港出生;香港大学英文系硕士,多伦多大学东亚学系博士;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香港大学英文与比较文学系、加拿大约克大学语言文学系任教;曾在意大利翡冷翠大学进修意大利文,并研究但丁;目前为香港岭南学院翻译系教授、现代中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文文学评论》主编。黄国彬的作品经常发表于香港、台湾、北美洲的报章、杂志;诗和散文多年来为香港校际朗诵节的朗诵材料;诗作《听陈蕾士的琴筝》,自1991年起列入香港中学会考中国语文科课程。已出版的诗集、散文集、评论集、翻译有二十余种。散文集《琥珀光》1994年获第二届香港中文文学(散文组)双年奖。黄国彬兼事文学与科技翻译。文学翻译以中外诗文为主,已出版的单行本有林焕彰诗集《孤独的时刻》英译LonelyMoments。

图书目录

     目录
   主编序言
   与王尔德拔河记——《不可儿戏》译后
   关于古典文学作品翻译的省思
   论等效翻译
   译路历程——我译《大卫·考勃菲尔》的回忆
   《大亨》和我——一本翻译小说的故事
   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
   略谈我从事翻译工作的经历与体会
   谈文学作品的翻译
   以一人“译”一国
   ——华兹生编译《中国诗词选》读后感
   叛逆·开拓·创新——序《尤利西斯》中译本
   释“译作”
   傅雷翻译巴尔扎克的心路历程
   以方应圆——从《神曲》汉译说到
   欧洲史诗的句法
   附录:作者简介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