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播音学概论

播音学概论

播音学概论

定 价:¥18.00

作 者: 姚喜双著
出版社: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经济知识普及读物

ISBN: 9787810046312 出版时间: 1999-09-01 包装: 简裝本
开本: 21cm 页数: 249 字数:  

内容简介

  片断:播音学概论研究的内容共分四编,即本质论、创作论、风格论、发展论。第一编,本质论。力求揭示播音的性质和特征,论述其所具有的创造性、新闻性、艺术性以及反映出的创作特征。论述播音的地位、功能和作用。第二编,创作论。论述播音创作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论述播音创作手段的特征,论述播音创作的基本方法,揭示播音创作的基本规律,阐述播音创作的原则,简述播音创作的分类。第三编,风格论。论述播音风格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播音风格的构成要素,播音风格的形成原因以及人民广播播音风格的基本样式和特点。第四编,发展论。简述人民广播的发展概况,展望播音发展的趋势。探讨播音工作继承与创新、借鉴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四、方法由于播音创作活动的复杂性,由于播音学科的边缘性,使得中国播音学的研究不能不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对其进行研究,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方法的确定,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确定富于指导意义的基本的方法;一个是确定针对学科特点的具体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同样也应是中国播音学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在中国播音学的研究中,就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同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根据中国播音学学科特点,可以采用以下的研究方法。(一)系统的方法恩格斯指出:“我们能达到的整个自然界,组成了某个系统,组成了物体的某种共同联系,并且我们在这里把物体一词理解为一切物质现实,从星星开始到原子为止。”播音创作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不仅要考虑到第一个要素的特点,而且还要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比如,当我们研究创作主体——播音员的语言表达方式时,就不能不考虑创作客体——听众或观众的收听收看习惯和规律;当我们研究电视解说词的表达规律时,就不能不考虑其画面内容和运动方式,等等。(二)全息的方法由于播音这一创作系统的复杂性,我们在研究时,就必须对其进行立体的透视,把其系统内容要素的所有联系,看作一个开放的系统;对其同系统外的所有关系,以及系统外要素对系统内要素的作用,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奏效。比如,当我们研究播音情感的表达时,我们就不能不把播音创作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来考虑,看看播音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生活是播音创作的源泉,生活中情感的表达规律正是播音情感表达规律之本。从全息方法考虑,还应该看到,播音情感的表达,不仅是播音员“小我”这个情感,还应该体现党的宣传员这个“大我”所应有的情感,体现出政治水平和政策分寸感。从言语活动的角度来看,还应该体现出语言表达情感所应有的线性规律,时间和过程性规律。全息的研究,就应综合、全面、发展、运动地考虑播音创作活动和所含要素的内外部各种联系。后记:记本书的写作虽告一段落,但对《播音学概论》的研究仍将继续。在探索过程中,总有新发现、新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我仍将努力。在此,对培养支持我的学院领导和老师,尤其是张颂老师作序鼓励;对学院出版社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尤其是陈友军编辑、唐红梅、章振兰等同志所直接付出的辛勤劳动,一并表示衷心感谢!作者1998年5月本书前言序姚喜双同志的《播音学概论》,共四编十二章,是他在多年讲授播音导论课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研究的成果。姚喜双同志的专著《播音风格探》和《中国播音学》中的《播音导论》部分,都是他很见功力的论作,可以说,本书又是这两项研究成果的扩展和深化,具有学科的开拓性、集成性特点。《播音学概论》从理论上概括地阐释了播音学科的独立性。播音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身发生、发展的轨迹,有人们认识她的渐进过程。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是,人们的认识又不是被动的,必须积极主动地去探讨、研究,才能使认识深化,以便更接近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认识上初起的表层性和后来的偏差性,应该属于主观局限性的必然。这同尼采的“我是太阳”,同维特根斯坦的对“日常语言”的崇拜,完全是两回事。盲目的认识和主观的意志,是理论研究、特别是学科规律研究中的禁忌,它们会导致浅薄的满足和个人的膨胀,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会越来越远。《播音学概论》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而达到了科学的层面。《播音学概论》把握了本学科应用理论的精义,并给予了美学理想的观照。人们有一种错觉,以为“应用”不过是操作,似乎与“理论”、“美学”没有什么关联。对播音,这种认识更是由来已久,至今还颇有市场。我国的“重文轻语”现象,表现得相当突出,就在广播电视界,也存在着“写一篇稿件”比“播一篇稿件”高明的看法,“重写轻播”的思想十分盛行。多年来,研究“写”的理论汗牛充栋,而研究“播”的理论实在太少。有些同志对研究“播”的文论极少关心,从不涉猎,却武断地下结论:照稿子念比写稿容易。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对“播”的理论都会嗤之以鼻,要是再谈其中的美学理想,就更觉得是痴人说梦了。《播音学概论》对此从正面进行了论述,把基础理论和美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许多创见,表现了很强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使本书不但具有系统性而且在学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播音学概论》在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体现了学科的前沿性。播音学科的发展,是多侧面、多层次的,每年都有一批论著问世。由于她同许多相关学科都互相关联,又互相促进,所以充分了解相关学科的动态就显得重要而紧迫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学、艺术学、传播学、美学等,都在迅速发展、充实、深化。播音学的研究不能闭目塞听,不能孤陋寡闻,在广泛认知、多点透视的有效范围中撷英取华,才可能吸收有益的观点、材料,丰富本学科的内涵,促进本学科的成长。但是这种吸收,不是貌合神离的摘引,更不是失去主体的俯就。前沿性既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提升,又是以完善本学科为目的的新的生长点的确立。在这一方面,《播音学概论》实现了继承与创新、厚积与薄发的融汇,值得一读。广播电视的有声语言,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种社会时代的展现,其社会功能、价值体系,存在着时空运行多样态势,需要大量的艰苦探索。下个世纪,应该是竞争的世纪、美学的世纪,人文景观的壮丽风貌五彩续纷,我们不能止步,我们不会止步,播音学将以自己众多的新成果奉献给新的世纪。《播音学概论》的出版,是播音学的一个新收获。说一点感想,既表示祝贺,也表达心愿,是为序。张颂1998年5月13曰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姚喜双,1957年出生于河南。当过知青、播音员、记者。1979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1984年从师齐越,1987年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从事播音教学。现任播音专业副教授,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兼系主任。著有《播音风格探》、《中国播音学·播音导论》、《语言表达艺术》、《广播电视语言应用》(合著)等。曾获首届中央三台奖教金一等奖;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部分论著曾获部级一等奖。

图书目录

    目 录
   序
   绪论
    一、意义
    二、对象
    三、内容
    四、方法
    第一编 本质论
   第一章 播音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 播音工作的性质
    第二节 播音创作的特征
   第二章 播音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 播音工作的地位
    第二节 播音环节的作用
    第二编 创作论
   第三章 播音创作的要素
    第一节 创作主体(播音员、节目主持人)
    第二节 创作依据(节目、稿件、画面、音乐、
    音响)
    第三节 受众(听众、观众)
   第四章 播音创作的手段
    第一节 有声语言
    第二节 副语言
   第五章 播音创作的方法和原则
    第一节 播音创作的方法
    第二节 播音创作的原则
   第六章 播音创作的分类
    第一节 播音分类的意义和原则
    第二节 播音创作的分类
    第三节 主要播音文体创作特征
    第三编 风格论
   第七章 播音风格的含义和特征
    第一节 播音风格的含义
    第二节 播音风格的特征
   第八章 播音风格的体现
    第一节 独特的感受
    第二节 独特的表达
    第三节 整体美
   第九章 播音风格的成因
    第一节 客观原因
    第二节 主观原因
    第三节 创作实践
   第十章 播音员的素质和修养
    第一节 播音员素养的构成
    第二节 增强政策观念,提高政治水平
    第三节 扩大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
    第四节 加强专业修养,提高业务能力
    第四编 发展论
   第十一章 播音事业发展概说
    第一节 延安陕北时期的播音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播音
   第十二章 播音的继承借鉴与创新发展
    第一节 播音的继承与借鉴
    第二节 播音的发展与创新
    第三节 未来播音的展望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