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艺术艺术理论三国演义的哲学艺术

三国演义的哲学艺术

三国演义的哲学艺术

定 价:¥25.00

作 者: 刘向军著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三国演义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205049430 出版时间: 2001-03-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1cm 页数: 442 字数:  

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取材于三国历史,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历史在这里只不过是一个故事框架,一个时空断限。历史人物已被重新塑造,历史事件已被重新安排。它不再像历史典籍那样去真实地记录历史、叙述历史,而是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去塑造历史、虚构历史,把作者对历史人物的爱憎、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和对历史精神的阐释全都融合到一起,将三国历史加以演义、虚构、渲染,或者改头换面。由于小说艺术本身的局限,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只是选取了三国历史上最具艺术效果的方面棗军事斗争,而对同样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政治改革和经济措施则没有涉及。具体而论《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性,有人开了个七分真三分假的单子。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小说是小说,历史是历史,不好用派比例的办法来区别真假。如果要派个比例,我认为从历史科学的角度严格要求,《三国演义》最多只有五分真。与三国历史的真实相比,《三国演义》中的史事经过、典章制度、生活习俗、人物功过、人物性格、官制、礼仪、时间、地域等或是不准确,或是弄错,或是有意虚构,或是过分渲染,因而似真非真,真假并存。尤其是书中所记典章制度、生活习俗等,大量是作者生活在其中的元明时代的,与三国的实际情形相差很远。譬如坐姿,在《三国演义》中人物都垂脚高坐凳椅,而历史研究表明,三国时期人们普遍跪坐,即使是妇女梳妆,也都是跪坐进行,到了唐末五代以后,由于胡床的传入,坐姿和坐具才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在拍摄电视剧《三国演义》时,总导演采纳了我提出的跪坐的建议,增加了时代感。下面,我举几个典型人物的例子,更能清楚地辨明《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的差别:一是与诸葛亮有关的“空城计”和“死诸葛走生仲达”。“空城计”完全是虚构的,诸葛亮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相持于渭水。但作者写空城计又是有所本的,这个“本”就是《三国志》中的裴松之注所引“郭冲三事”,但它是假的。因为诸葛亮屯兵汉中阳平时,司马懿还是荆州都督,无缘与诸葛亮抗衡。“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依据是《汉晋春秋》,但是作者又加了工。《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车相近时,蜀军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欲向魏军”,司马懿“不敢逼”,只好退兵。当时在魏军中就传开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话。蜀军“入谷然后发丧”。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了蜀军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着诸葛亮木偶像,司马懿疑诸葛亮未死,故而退兵。二是关羽的一生事迹。《三国志》中对关羽的记载很简单,可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赠给关羽的美名最多,对关羽的一生事迹虚构得也最多。如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等都是假的。至于关羽死后在玉泉山显圣、并活捉吕蒙使其毙命,则纯粹是封建迷信。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是作者为丑化曹操,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而虚构的。关羽放水淹七军事虽有所本,但与史实相差很远。《三国志》中的《关羽传》和《于禁传》都写得很清楚:时值秋天,大雨连绵,汉水暴涨,平地水高五六丈,关羽所带的荆州水军适应这种天气,而于禁、庞德带的是北方军,不适应水战,被洪水冲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杀。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了关羽料定秋雨季节必有大水,先堵住低湿地带,自居高处,然后“放水淹七军”。三是为丑化曹操而故意歪曲史实。如赤壁之战是一场遭遇战,《三国志》的《武帝纪》、《周瑜传》等写的是两军相遇于赤壁,曹军大疫,初战不利,乃引军还。而《三国演义》则将它无限夸大。又如曹军潼关战马超事,战斗确实很激烈,但是《三国演义》写曹操割须弃袍乃得脱则完全是为丑化他。实际上,潼关大战,曹操是赢家。

作者简介

  刘向军,男,1965年6月生于辽宁省建平县。199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6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3年7月毕业于辽宁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辽宁省抚顺市第十届政协委员,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辽宁省高校“两课”教研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哲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员。

图书目录

绪论 《三国演义》:中国古代哲学的形象阐释
一 《三国演义》借助三国历史事实,形象地阐释了中国古代哲学
1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具有鲜明的思想主题
2 《三国演义》的鲜明思想主题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全面阐释
3 三国人物和事件是阐释中国古代哲学观念的形象载
二 加强对《三国演义》的哲学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 《三国演义》思想道德的影响
2 加强对《三国演义》的哲学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 本书的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
第一编 曹操、刘备、孙权在群雄争霸中崛起的哲学基础
第一章 《三国演义》与英雄崇拜
一 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
二 正确的发展战略
三 王霸之度
四 重视人才
五 多谋善断
第二编 “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哲学依据
第二章 《三国演义》与正统观念
一 中国古代正统观念
二 关于帝蜀帝魏的争论
三 对刘备皇帝血统的强调充分体现了浓厚的正统观念
四 拥汉派与反汉派的斗争史充分体现了浓厚的正统观念
五 刘备集团的奋斗史充分地体现了浓厚的正统观念
第三章 《三国演义》与仁政观念
一 中国古代仁政观念
二 对暴政的揭露
三 “宽仁厚德”——对刘备仁政的歌颂
第四章 《三国演义》与谶纬神学
一 谶纬神学产生的背景
二 谶纬神学的主要内容
三 《三国演义》与谶纬神学
第三编 刘备集团最终失败原因的哲学分析
第五章 《三国演义》与义的伦理道德观
一 义的伦理道德观与结义现象
二 关羽崇拜
三 刘关张义的伦理道德观批判
第六章 《三国演义》与宗法制度
一 嫡长子继承制
二 宦官与外戚的冲突
三 司马氏篡魏
第七章 《三国演义》与忠的伦理道德观
一 忠的伦理道德观
二 赵云的忠贞
……
第四编 《三国演义》所阐释的其他一些哲学观念
附录一 《三国演义》人物简介
附录二 《三国演义》重大事件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