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国家法、宪法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防灾救灾的思想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防灾救灾的思想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防灾救灾的思想与实践

定 价:¥16.00

作 者: 康沛竹 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ISBN: 9787301088289 出版时间: 2005-03-01 包装: 简裝本
开本: 21cm 页数: 234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防灾救灾的思想与实践》是200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党史学科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执政50年防灾救灾经验教训研究”的结项成果。2000年申报该项目时,刚刚庆祝建国50周年不久。当前,我们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防灾救灾的思想与实践》在响应收借鉴的基础上,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重大灾害,分析了自然灾害与社会发展的互致力关系,并对三代领导人的防灾救灾思想做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作者简介

  康沛竹,1964年生,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副教授。1981-1988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1993-199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6年至今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中国近代史、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党史科学青年项目一项,主持完成其他项目三项,已出版专著一部,主编著三部,在《中共党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毛泽东思想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

图书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导言
第一章 灾情概述
一、近代中国灾情回顾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灾情特点概述
(一)灾害的种类
(二)灾害发生的频率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若干重大灾害及抗灾斗争….
一、1954年江淮大水
二、1958年黄河洪水
三、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四、1966年邢台地震
五、1975年海城地震
六、1976年唐山地震
七、1991年江淮大水
八、1998年大洪水
九、2003年抗击“非典”
第三章 灾害发生的社会因素
一、历史上对灾因中社会因素的认识
二、当代中国人口与耕地、森林等资源之间的矛盾
三、科学技术的某些“副作用”
四、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四章 灾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灾害危及人类的生命与健康
(一)与历史上相比,新中国成立以来灾害造成人口死亡的数字大幅下降
(二)近年来各种灾害导致的人口死亡仍触目惊心
(三)灾害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二、灾害制约经济发展
(一)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二)自然灾害对工业生产及城市生活的影响
(三)自然灾害与经济损失
三、灾害影响社会稳定
四、灾害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灾害破坏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二)灾害导致或加剧贫困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救灾减灾机制
一、历史上“荒政”的回顾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救灾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一)20世纪50年代救灾体制的建立
(二)改革开放以来救灾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三、近年来我国的减灾系统工程建设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防灾救灾的法律制度建设
第六章 党的三代领导人的防灾救灾减灾思想
一、中国传统的防灾救灾思想
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救灾的指导思想
三、党的三代领导人对水利战略地位的认识
(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二)水利要为社会经济全面服务
(三)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三代领导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一)毛泽东、周恩来的林业建设思想
(二)20世纪70年代对环境污染的认识
(三)环境保护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第七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防灾救灾的经验教训
一、更深刻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水利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水利在防灾减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忽视水利建设的教训
(三)盲目发展水利的教训
(四)发展大水利
三、提高防灾意识、加强科学研究
(一)进一步加强党和政府在防灾救灾工作中的领导作用
(二)加强科学研究、及时准确预报
(三)提高全社会忧患意识
(四)科学宣传、防止灾害谣言
结束语: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求得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