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逻辑学(论理学)吴澄的理学思想与文学

吴澄的理学思想与文学

吴澄的理学思想与文学

定 价:¥24.00

作 者: 王素美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美学

ISBN: 9787010053363 出版时间: 2005-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428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元代著名学家吴澄的理学思想与文学交叉研究的成果。作者以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将元代著名理学家吴澄置于南宁宋与元代的交接点上,严格地从第一手材料出发进行研究。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是吴澄的理学思想,中编是吴澄理学思想与文学契合,下编是吴澄理学思想影响下的诗文创作。全书共有三条线索:会合朱、陆是中心线索,且为明线;其理论思维方式是暗线;先秦以来儒学发展和衍变对吴澄的影响是辅助线索。三条线索并进,详细地论述了吴澄在会合朱、陆理论思想的基础上如何衍化和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若干新的理论命题。如:尊德性与道问学会合,易简与精密的会合,趋实弃虚的知行观等。吴澄的新的思想观点向文学理论的迁移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他在理学中提倡”性其情“的道德情感,而在文学理论中则提倡性情和情性,尤其是”情性之真“、”自然而然”命题的提出,开明代性灵论之先河。他的气论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气论思想,几首是中国古代文论、气论的全面总结。吴澄的文道合一思想分而合之,不杂不离,提出了儒者之文与文人之文的新命题。吴澄还发展了刘勰以来关于文学通变的思想,提出“文不与世俱”的新命题。本文着重论证这些新命题提出的根据、内容及其影响。下编着重揭示了吴澄理学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介绍了吴澄散文创作的特点和诗歌创作的特点,深入挖掘了吴澄诗歌中的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

  王索美,女,1953年11月出生,辽宁省盘锦人河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1992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师从李修生先生,荻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所,受业于著名中国古代文学家、中国史学理论家霍松林先生,1995年获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元诗发展史》,并于国内重要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图书目录

引 言
上编 吴澄的理学思想
第一章 吴澄的生平交游与著作
一、少有大志,望跻圣人之列
二、精思付会,治经布水谷
三、四次出仕,旋进旋退
四、老年归隐,专心治易
第二章 吴澄独特的理论思维方式
一、普通逻辑的理论思维方式
二、辩证的理论思维方式
三、其他理论思维方式
第三章 朱、陆理学观点的主要分歧
一、易简与支离之辩
二、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
三、无极与太极之辩
四、道与器不同的界说
五、“中”字训义之别
六、朱、陆禅学之辩
七、格物致知与发明本心的分歧
八、朱、陆道统之争
第四章 易简与精密的会合
一、精密范畴的提出
二、易简与精密的会合
三、易简与精密的推衍
第五章 太极即道理,道理与气不分离
一、一气生天地与“一分为二”之理
二、太极太一不同,本体本原相异
三、以阴阳论本体,阴阳无始、动静无端
四、凝朱睇陆,道具于心
第六章 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会合-
一、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偏重
二、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兼容
三、为学去滓与积累凝之之方
四、道德情感的净化与升华
第七章 吴澄趋实弃虚的知行观
一、真知与实行内涵的扩充
二、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
三、儒者的内外合一之学
四、实学、实事与实行
第八章 物格知至与格物致知的统一
一、格物致知与物格知至
二、朱、陆“格物”“明心”的贯通之处
三、“发明本心”同“格物致知”的兼取
第九章 吴澄的“人为贵”思想
一、强调道德修养的主体性,重“天之良贵”
二、重视主体道德修养,提倡“人之所贵”
三、重视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提倡“德治”
中编 吴澄理学思想与文学的契合
第十章 吴澄理学“性其情”与文学之“性情”
与“情性”
一、“性其情”——理学之道德情感
二、文学之“性情”与“情性”
三、性情本体的深入挖掘
四、性与情内外合一的心理体验
第十一章 吴澄理学气论与文学以气论文
一、吴澄理气之论
二、吴澄以气论诗文之本
三、论文以理为主、以气为辅
四、主体养气说与诗文之“理胜”、“气盛”
五、气质之气与诗文风格
第十二章 吴澄之心论与文学之意、味、韵
一、溯本追源,会合朱、陆之心论
二、以心论文意,以心论意境
三、以心论理趣,对理趣的论述
四、以心论韵,诗的韵味说
第十三章 吴澄“文道合一”的文学思想
一、“文道合一”说的源流
二、儒者之文与文者之文
三、文统与道统
四、古文与时文
第十四章 传统诗教与非传统诗教之间
一、性情之真与自然而然
二、诗之体不一,诗之变不一
三、情与才,识与见
第十五章 吴澄对文学通变理论的发展
一、文不与世而俱与歌谣文理之与世推移
二、学、识、才、气与学、习、才、气
三、“酿蜜法”与“驭车法”
下编 吴澄理学思想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十六章 吴澄的散文
一、辩体散文
二、叙录体散文
三、问答体散文
第十七章 吴澄的诗歌创作
一、儒者的怀抱,理学家的心境
二、多种表现方式并存,自由地表达主体情感
第十八章 吴澄诗歌的文化内涵
一、吴澄诗歌中的儒学内涵
二、吴澄诗歌中的佛释内涵
三、吴澄诗歌中儒释道思想的交融
第十九章 吴澄之地位及影响一
一、吴澄对元代理学的影响
二、吴澄对元代文学的影响
三、吴澄对明清文学的影响
四、吴澄对江西本地诗人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 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