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定 价:¥58.00

作 者: 古远清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文学理论及文学研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32924622 出版时间: 2005-12-01 包装: 简裝本
开本: 大16开 页数: 667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历史难写,中国当代文学史更难写,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则是难中之难,最难写。古远清先生好像专门要和历史硬碰硬,他硬是挑选了一件最难做的事来做。现在摆在我面前的这本大书,就是他下了决心,历时十余年硬碰硬地做出来的。中国当代史动荡而多变,很难把握。更难的是那些论述的对象都在,怎么说也遭人议论。至于当代文学,它的处境更是艰难而微妙,主要是政治把文学捆绑得太紧。要研究当代文学史,就得大面积地涉及政治,涉及意识形态。讲文学不和政治一起讲,就讲不清楚。有些人喜欢讲“纯文学”,他们其实是不懂中国当代文学的史实。在我们这里,文学是从来也不曾“纯”过的。我们要研究文学,先是要把政治讲清楚,再把政治和文学的关系讲清楚,而后才是文学自身。你说这个文学史做起来有多麻烦!

作者简介

  古远清,男,汉族。广东梅县人。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湖北经济学院艺术与传播学系特聘教授。在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及吉隆坡出版有《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咬嚼”余秋雨》、《古远清自选集》等著作。多次赴台港澳及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讲学或出席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文化名人余秋雨状告他研究“文革”历史问题名誉侵权,索赔16万元人民币。这场官司被列为2002年中国文化官司榜首,于2OO3年8月以余秋雨自动放弃侵权指控和索赔而告终。

图书目录

书写作为一种责任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论与中国现代文论的传承和变异
第三节 “文革”前:革命文论与认识文论联手称霸
第四节 乱花迷眼的80年代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编 一元化的“二十七年”——“毛泽东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章 政治压顶与文学论争的异化
第一节 新型文坛秩序的建立
第二节 “旗帜和炸弹”取代了“手术刀和显微镜”
第三节 战争思维模式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出现
第四节 由文字狱引发的历史反思
第五节 1957:中国历史的梦魇
第六节 大批判烽烟再起
第七节 自由主义作家的命运
第二章 众芳荟萃的美学领域
第一节 在论争中形成四大派
第二节 朱光潜: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美学桥梁
第三节 蔡仪:苏联美学的服膺者
第四节 独标异帜的李泽厚
第五节 研究艺术辩证法的王朝闻
第六节 文艺理论与美学密切结合的蒋孔阳
第三章 政治的倾斜和评论家的二元理论
第一节 卫护文学“一体化”的主流评论家
第二节 陷入迷惘状态的郭沫若
第三节 茅盾:在“代言体”与“自言体”之间矛盾
第四节 周扬:文艺运动的领导者与政策的制定者
第五节 与权力话语密切相关的林默涵
第六节 张光年与《文艺报》的风雨历程
第七节 右手编教材、左手抓批判的以群
第八节 何其芳进行理论探索时的矛盾心态
第九节 提倡“写中间人物”的邵荃麟
第十节 李希凡:在“战士”与“院士”之间徘徊
第十一节 其他文学评论家
第四章 在反规范化中崛起
第一节 反叛文学“一体化”的非主流评论家
第二节 保持独立学术品格的胡风
第三节 冯雪峰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第四节 巴人对人情、人性的呼唤
第五节 开辟现实主义新路的秦兆阳
第六节 强调文学艺术特征的陈涌
第七节 黄秋耘的“琐谈”与“断想”
第八节 钱谷融的“人学”新论
第九节 其他文学评论家
第五章 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小说评论
第一节 在非文学的沉闷氛围制约下
第二节 小说争鸣的泛政治化倾向
第三节 侯金镜:热情而细致的园丁
第四节 冯牧的“繁花”与“草叶”
第五节 朱寨:严谨而认真的学者
第六章 在颂歌和战歌笼罩下的诗歌评论
第一节 诗评家的几种类型
第二节 沸沸扬扬的诗坛
第三节 严峻而雄辩的亦门
第四节 鼓吹现代格律诗的何其芳
第五节 受权力意志支配的安旗
第七章 散文评论的断裂与延续
第一节 “形散神不散”的审美观念
第二节 发育不良的报告文学理论
第三节 从“杂文复兴”到“小品文的新危机”
第八章 富于建设性的戏剧理论批评
第一节 在挫折中探求新的戏剧观念
第二节 关于戏剧冲突、悲喜剧等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 张庚:杰出的戏剧学学者
第四节 李健吾的批评文体
第五节 佐临的“写意戏剧观”
第六节 郭沫若的历史剧理论
第七节 焦菊隐:以民族化为核心的话剧理论
第八节 田汉戏剧理论的建设性和实践性
第九节 以研究编剧理论著称的顾仲彝
第十节 陈瘦竹:融合中西戏剧理论
第九章 视野单一的电影评论
第一节 政治缝隙中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从“电影锣鼓”到“创新独自”的争辩
第三节 夏衍的电影观念
第四节 强调电影特性的张骏祥
第五节 重视电影剧本创作的荒煤
第六节 注意理论与创作双向交流的艺军
第十章 “文革”时期的文学评论
第一节 姚文元“棍子”式批评及其特征
第二节 文化激进派的崛起
第三节 文化激进派的文艺主张
第四节 “地下文学评论”对文化激进派的反弹
第五节 打开历史的黑箱:“写作组”剖析
第六节 余秋雨与“石一歌”
第二编 多元化的80年代——“后毛泽东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十一章 历史的新篇章
第一节 向激进的文艺理论发起挑战
第二节 难以为继的文学批判运动
第十二章 从困惑中走出
第一节 文学创作论的历史性演变
第二节 从停滞到活跃的“作者论”
第三节 文学接受理论研究的拓展
第四节 文艺新学科的兴起
第五节 比较文学的复兴
第六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浮出地表
第七节 有待突破的当代文学史研究
第十三章 美学研究的深入
第一节 以实践观点作指导的朱光潜
第二节 蔡仪:反映论美学的式微
第三节 集新思潮之大成的李泽厚
第四节 在品鉴中沉思的王朝闻
第五节 以审美为名呼吁个体自由的高尔泰
第六节 进展和趋势
第十四章 文学研究的新视界
第一节 呼唤文学新潮的评论家
第二节 “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及其争论
第三节 具有深厚哲学、美学功力的王元化
第四节 刘再复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
第五节 鲁枢元:文艺心理学界的新潮象征
第六节 “闽派”评论家:文艺研究新思维的张扬者
第七节 “京派海派”中的评论新秀
第十五章 不断的开拓与选择
第一节 周扬的悲剧
第二节 滞重的跋涉
第三节 站在思想解放的前列
第四节 《文艺理论与批评》评论家群
第五节 台港文学研究的走向
第十六章 缤纷的小说理论批评世界
第一节 小说艺术观念大幅度革新
第二节现代主义来了
第三节 阎纲的“评论诗”
第四节 追求“杂色”的王蒙
第五节 在蜕变中奋进的雷达
第六节 曾镇南对当代新作的爱与知
第七节 构筑小说美学殿堂的尝试
第十七章 诗歌理论批评的嬗变
第一节 突破性的进展
第二节 由“朦胧诗”酿发的轩然大波
第三节 艾青一以贯之的美学追求
第四节 艺术思维与现代诗学联姻的公木
第五节 真诚坦率、见解犀利的公刘
第六节 谢冕:新诗潮的歌手
第七节 注重诗美学探讨的李元洛
第八节 流沙河隔海说诗
第九节 三大群体:诗论家生态分布
第十八章 散文理论批评的探索
第一节 散文研究的新思维
第二节 活跃的报告文学研究
第三节 当代杂文走向辨
第四节 把散文研究推向新高度的林非
第五节 注重散文特质探讨的佘树森与俞元桂
第六节 黄钢论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第十九章 面对新的戏剧世界的理论批评
第一节 在重新组合中走向自身
第二节 关于戏剧观、话剧等问题的争鸣
第三节 余秋雨的戏剧理论工程
第四节 步态稳健的谭霈生
第五节 曲六乙对戏剧艺术的探讨
第六节 高行健“完全的戏剧”理论
第二十章 建设中的影视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节 从剧作理论向电影本性转移
第二节 没有结论的热烈争辩
第三节 电视剧理论探索
第四节 提倡电影文学价值的张骏祥
第五节 “文章 辛辣留川味”的钟惦■
第六节 两位“商榷型理论家”
余论 90年代的文学批评特征
附录一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大事记
附录二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