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中国史料典籍二十六史精粹今译(1-4)

二十六史精粹今译(1-4)

二十六史精粹今译(1-4)

定 价:¥138.00

作 者: 门岿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历史文明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800027802 出版时间: 1995-09-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2937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二十六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的精要译注本。计选译约4500段文字。本书除《新元史》以中国书店本为底本,其余各史选文一律采用中华书局标点本为底本,唯将不影响文义的繁体字、异体字改为简化字。选文标准有二:其一取对今天有借鉴意义的内容,其二取在历史上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内容。各史选文段数不求平均统一。选文力求精要,多取篇中选段形式。选文中省略的原文,用删节号标明。为了突出选文的意义和内容,每段选文前均加有小标题。在每段选文后注明选自何史何篇。选文以朝代先后为序,在每一朝代内以史书原篇先后为序。各段选文中极生僻的字词及在译文中难以表达的文字加以注释,一般能在译文中说明者则不出注。译文以能表达原文本意及被今人所理解为准,基本以直译为主,在文句通顺的前提下,尽可能兼顾文采。译文一律使用简化字和现代标点,对古纪年及古地名一般皆括注公元纪年和今地名。译文中为连贯上下文或说明句义词义而由译者所增的词语,加有括注。

作者简介

暂缺《二十六史精粹今译(1-4)》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 录
   明 史
    朱元璋为僧
    朱元璋以才能服人
    朱元璋渡长江
    攻取太平
    集庆“安民告示”
    戒诸将
    拒收宝玩
    龙兴之谕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即吴王位谕
    朱元璋濠州扫墓
    戟门誓师
    朱元璋命去雕琢奇丽
    免租谕
    废大逆不道及连坐诏
    要在休养生息
    毋肆焚掠妄杀人
    《召贤士诏》
    《免租税诏》
    内臣勿令有功
    明太祖不以元朝君主行献
    俘礼
    儒士为武臣讲解经史
    官吏犯赃者罪勿贷
    《正风俗诏》
    罢中书省废丞相
    征用经明行修之士
    考绩官吏
    敬老
    举练达时务之士
    为君者,欲求事天,必先
    恤民
    明太祖举任年长有才德者
    里中相助
    建文帝下落
    燕王朱棣起兵
    白沟河之役
    夹河之役
    燕王陷都城
    明熹宗时政治败坏
    明朝行政建置
    贤才,国之宝也
    兴亡治乱之由在用人之
    得失
    明代财政概况
    明代的兵制
    于谦创立团练
    明代的“九边”
    明初严禁官吏受赃
    重罪犯要多官覆审
    登闻鼓
    成祖“靖难”后诛戮之甚
    明朝特有的刑狱
    明代的厂卫
    魏忠贤党徒惯用的酷刑
    明初求书
    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
    人主自奉欲薄,养贤
    宜厚
    明太学生家粮制的建立
    得贤为宝
    事夫之道
    明太祖对太子的训渝
    百姓刘鹏为太守对簿
    公堂
    宁国公主驸马梅殷
    郭子兴反元
    韩林儿建龙凤政权
    红巾起义及天完政权的
    建立
    陈友谅杀徐寿辉
    朱元璋火烧战船败陈
    友谅
    明太祖毁镂金床
    张士诚建大周政权
    张士诚失败的原因
    方国珍起义
    丘楠说方国珍
    明玉珍建夏
    刘桢之谋
    “天下奇男子”扩廓帖
    木儿
    明朝开国功臣徐达
    明太祖流涕戮邵荣
    明朝开国功臣“常十万’
    论徐达、常遇春
    兵在谋不在众
    擅入民居者死
    明朝开国功臣李文忠
    邓愈定抚州
    邓愈坚守抚州城
    邓愈严禁士兵劫掠
    汤和筑沿海城戍
    沐英攻取云南
    沐英在云南的政绩
    李善长劝说朱元璋效法
    刘邦
    李善长的经济措施
    朱元璋请刘基出山
    刘基的“征取计”
    明太祖用刘基计大破陈
    友谅
    刘基严以执法
    刘基与明太祖议任丞相
    霜雪之后必有阳春
    刘基隐居拒见官
    刘基与明太祖
    得天下以人心为本
    宋濂以汉武帝鉴戒明
    太祖
    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佐命臣刘基、宋濂
    傅友德平西蜀
    功超群将,智迈雄师
    声色货利无所好
    朱棣设谋除吴高
    功臣蓝玉被杀
    论功臣被杀
    言出而背之,不信
    胡大海善用兵好士
    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
    使我法不行
    丈夫死不恨,恨不能扫
    清中原耳
    陈遇超然利禄之外
    陈遇的保国安民计
    一纲三目——叶兑言取
    天下大计
    明太祖以汉高祖自期
    明太祖以汉初皇帝为鉴
    丧乱之源由于骄侈
    邪说害道
    声色之害甚于鸩毒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孔子始称“至圣先师’
    李希颜严教诸王
    萧用道为王陈八事
    明开国时重师儒官
    明代注重儒学教育
    刘崧廉慎
    明初重人才
    集古暴君行事以观丧乱
    之由
    吴琳去官为农
    有才能者当不次用之
    创制明代士子衣冠
    正言务规谏,邪言务谤谀
    明太祖撰《大诰》谕戒勋
    臣子弟
    致治之要,在进贤退不肖
    弹劾不避权贵
    明太祖斥责教授经义
    不结合治世
    一衣虽微,然是污行
    辱身之渐
    廉吏徐均
    青文胜以死为民请命
    齐泰、黄子澄削藩之谋
    方孝孺之死
    不可以成败之常见论人
    “埋羹太守”王璡
    明成祖赖群策群力得
    天下
    内阁参与机务之始
    明成祖谕六科诸臣直言
    文臣得谥自胡广始
    明仁宗勉大臣谏诤
    学官许乞便地自胡俨始
    明仁宗恐杨士奇受中伤
    明仁宗纳谏引过
    岂果朝无阙政,天下太
    平耶
    杨士奇宽以待人
    明朝贤相“三杨”
    政策损益贵适时宜
    夏原吉治水
    善于理财的夏原吉
    李庆严治贪纵者
    李季度善辨冤案
    杨砥的牧马法
    陈济编纂《永乐大典》
    蔺芳的筑堤法
    周忱深入下层
    周忱其治以爱民为本
    黄福在交趾的治绩
    任人不专则不能成功
    刘江望海埚歼倭寇
    “鲁铁面”
    轩轨身体力行矫奢汰
    陈镒镇陕得军民心
    《铁御史》李纲
    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
    一人耳
    明代巡抚之职
    “冷面寒铁”的监察御史
    周新微服查贪吏
    况钟治苏州
    国子监众生为师鸣冤
    严师李时勉
    以古证今切正时弊
    谢铎兴办教育
    营建北京民生多艰
    仁宗引过劝大臣直言
    明代宦官之盛自宣宗始
    兵不在多,在于堪战
    教育贵明体适用
    官不在众,在乎得人
    宦官十害
    法者,天下之公
    朝廷当言而有信
    邝子辅教子廉正
    土木之役失败的原因
    明成祖调查建文帝下落
    于谦智止朝班之乱
    于谦指挥的北京保卫战
    徐有贞治河不求近功
    农民起义巾帼领袖
    唐赛儿
    李贤的正本十策
    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
    偷位耶
    彭时的政本七事
    正直的铨官王翱
    善于理财用人的年富
    王竑朝廷之上击奸党
    王竑救灾有方
    余公渠
    两广总督朱英与韩雍
    水之方圆,盂实主之
    为人刚正,严于律己的
    罗伦
    欲不可纵,渐不可长
    天生才甚难,不忍以微
    瑕弃也
    武宗时宦官“八党”
    刘健等请诛“八党”
    足国在节用
    孝宗时三贤相
    李东阳潜移默夺,保全
    善类
    李东阳以诗文书篆供给
    日常费用
    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
    善任贤才的王恕
    马文升禁子做京官
    刘大夏戍极边,父老携筐
    送食
    刘大夏为外国所重
    明贤君孝宗
    刘六、刘七起义
    陆昆劝武宗远奸臣
    蒋钦三上疏三受杖
    杨廷和裁革冗员
    杨廷和谏明世宗
    博学的杨慎
    遇难不惊的王思
    权臣不得以恩怨为出入
    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张原上疏遭贬谪
    曹嘉私自品评官吏遭
    贬斥
    严讷使铨政一新
    读书不辍的孙交
    曲卧“神楼”的刘麟
    蒋瑶扬州接驾
    “阳明学”的创立
    夏言《绝壅蔽矫诈之弊疏》
    灾异系朝廷不系云南
    杨一清上防边四策
    受父拷打的知府彭泽
    郑晓破倭寇
    刘天和治理黄河
    吴岳招待苏州知府
    欧阳铎议均徭
    孙懋谏诛江彬
    敝衣外无长物
    岁除夜,曾铣命诸将披
    甲行
    朱纨自决
    多权术的胡宗宪
    任环战倭寇
    战死,分也
    程启充请察革滥冒军
    功者
    明王不贵异物
    邓继曾抗章遭谪
    杨言抗疏折一指
    人君贵明不贵察
    有言逆于汝心,必求
    诸道
    汪应轸在泗州
    戚贤焚木偶
    周思兼平度断狱
    “四铁御史”冯恩
    番民呼曰“杨父”
    主威愈震,而士气不衰
    严嵩父子恶积灭身
    明中叶名将功高赏薄
    飙发电举的戚继光
    戚继光建长城墩台
    边军之冠的蓟门军容
    徐阶榜三语于直庐
    徐阶劝帝广听纳
    世称知人的张居正
    臣罔以宠利居成功
    不附权贵的马森
    刘体乾言丰财之道
    顾锡畴论用人
    屏绝私人拉拢的沈鲤
    不徇私情的于慎行
    昊道南遇事讲原则
    吴道南检举沈同和科考
    作弊
    张位为起居注上疏
    张居正亲家刘一儒
    正直矜节操的王遴
    敢于坚持原则的王遴
    法者天下之公
    舒化反对厂卫密察
    法不可废,宁赦毋赎
    李世达请进谠言消邪说
    温纯不避帝威请罢矿税
    耿定向无畏无私
    卑侮孔、孟的李贽
    王樵请全谏臣以安大臣
    魏时亮请慎选知府、
    督学
    屡忤执政的陈瓒
    苟移振贫民,植福当更大
    张孟男临终草遗疏
    事功难立
    正直廉洁的严清
    陆光祖有雅量
    无宅居其妻孥
    孙丕扬进石于帝
    孙丕扬创掣签法
    布袍脱粟的海知县
    不畏权贵的海瑞
    意在利民的海瑞
    问民疾苦的钟化民
    为民毁券
    木市之利
    播州之役
    张居正定章奏令
    明代党论之始
    不事权贵的汤显祖
    东林风骨
    李三才力陈矿税之害
    明熹宗“四病”
    镇守辽东的名将李成梁
    李如松设计胜倭敌
    总兵加称提督之始
    杜松勇而无谋
    夫妇协力共御敌
    边帅延士之风
    周嘉漠惟才是任
    汪应蛟治硷
    欲固结人心莫如任用善类
    钟羽正请禁馈遗
    陈道亨居官清廉
    文武双全的陈邦瞻
    惟贤是宝
    高攀龙视死如归
    魏忠贤构陷杨涟
    左光斗治水利的“三因
    十四议”
    明神宗时的“梃击案”
    纷争不止的明代“三案”
    周起元之死
    周顺昌的为人
    吴民暴动
    周顺昌被害
    “五人之墓”
    李化龙、崔景荣拒受贿赂
    邓子龙东征捐躯
    徐从治智平兵乱
    朱变元在西南地区的
    政绩
    孙承宗力阻祖大寿
    之变
    科学家徐光启
    大将不和,边事日坏
    加派三饷
    张献忠智取襄阳城
    刘宗周上疏劾魏忠贤
    刘宗周为京尹
    黄道周剖析忠佞二字
    叶廷秀断田归民
    正直敢谏的叶廷秀
    崔景荣不附魏忠贤
    天下多故,择将为先
    所言公,公言之
    何官非爱钱之人
    章正宸不因私情阿徇
    郡守贤,县令无不贤
    熊廷弼在辽、沈
    思宗误杀袁崇焕
    赵光抃直言,其父遭祸
    卢象升刻烛闻鸡
    “孤立行意”的范景文
    不作反覆之小人
    洁己爱民的施邦曜
    廉洁好义的马世奇
    强兵莫如行法
    王汉闻己过则瞿然下拜
    布衣赢马出入亭障间
    鹿太公不怕株连
    第一个武榜状元
    不特良将,且良吏也
    正直尚义的张可大
    孙祖寿赏子一杯酒
    何可纲含笑而死
    往松山“说降”的杨振
    过高邮不见妻子
    以盐豉下酒的史可法
    我史督师也
    他日不归,以指葬可也
    不取朝鲜一钱归
    曾樱不畏强御
    不取贿金的王兵备
    “狂生”王台辅
    为政不患无才
    身为忠臣,义不顾妻子
    陈灌为官惠民
    武定祸乱,文致太平
    石门先生
    赵访的《春秋》学
    亲贤远谗,下通民志,太平
    之业可致
    邵宝不信巫
    邵宝不畏强权
    王应电的文字学著作
    潘府的居官“三本”
    何瑭不拜刘瑾
    内官不能干预朝政
    官贪民反
    王、湛之学
    罗洪先学以致用
    吴悌不畏权贵
    王守仁的门生
    王冕好学
    张博七录
    易绍宗誓死抗倭
    起潜拒贿
    起义军进入河南
    马足轻赈济灾民
    庞瑜好学
    起义军攻取凤阳
    张献忠拒绝阮之钿的
    诱降
    刘振之“三不”以明志
    王乔栋不畏阉党
    王励精救灾
    王澄灾年疏财
    礼臣论不应表彰愚孝
    吴海闻过则改
    滑寿整理研究医学文献
    葛乾孙治奇病
    周汉卿巧治怪胎
    周汉卿神针捷效
    王履的《伤寒立法考》
    用相面导人行善
    草泽医一药救人命
    李时珍撰《本草纲目》
    高、文二后不徇私情
    明太祖论为善
    明成祖劝戒外戚
    夏儒富贵不淫
    诸娥卧钉板为父申冤
    韩氏女扮男装转战多年
    黄氏誓死不受倭辱
    范氏不屈于倭寇
    明宦官干预朝政自永乐
    间始
    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派人出使“四夷”
    兴安荐于谦抗敌
    王振擅权
    土木之败的罪魁
    覃吉对太子的教育
    宦官汪直掌西厂枉法
    杀人
    阿丑巧谏
    尚铭掌东厂
    李广贪赃受贿
    刘瑾得宠
    刘瑾擅权
    “三张”
    李芳直谏获罪
    税监陈奉扰民
    民逐税监陈奉
    临清民火烧税监马堂
    官署
    “东林党”与“阉党”之争
    魏忠贤权倾朝野
    钱嘉徵劾魏忠贤十大罪
    焦芳、刘瑾朋比为奸
    赵鐩火烧焦芳府第
    刘宇行贿纳贿
    张彩强夺人妆
    魏忠贤的心腹崔呈秀
    魏忠贤的生祠
    酷吏“陈烙铁”
    严嵩父子的逢迎术
    明朝亡于崇祯帝的原因
    明末起义军荣阳大会
    李自成襄阳称王
    “大顺”农民政权的建立
    张献忠“大西”农民政权
    的建立
    元代以前的中朝关系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
    葡萄牙侵占澳门
    荷兰侵占台湾和彭湖
    利玛窦来华传教
    明末传教士修改中国
    历法
   清史稿
    努尔哈齐建金
    迁都沈阳
    皇太极即位于沈阳
    兴师军纪
    不准杀降掠财
    围城打援
    凡进言者,宜直言无讳
    滥役妨农者治其罪
    皇太极建清
    惟务实政,政在养民
    禁获良家子女卖为乐户
    勤农桑以敦本计
    福临嗣位,清兵入关
    福临进京即帝位诏
    毋蹈明臣前失
    减免明末苛税
    罢免圈地
    满、汉通婚
    确议兴利除弊之策
    招民垦荒
    国家纪纲,首重廉吏
    苞苴请托,何由察吏
    有司贪虐,督、抚察劾
    生财之道,在节用爱民
    当者必旌,戆者不罪
    民不聊生,勿令失所
    刑法公平,非徇喜怒为
    轻重
    言官为耳目之司
    兴文教,留心学问
    振纲立纪,剔弊发奸
    毋歧方隅,毋立门户
    世祖遗言虚心反省
    赃官遇赦免罪,不许复职
    圣祖智去专横乱政
    民间疾苦,抒见以闻
    禁官奢僭
    学问之道,宜无间断
    民垦荒田,十年起科
    互相讨论,庶有发明
    一代之兴,必有博学
    振起文运
    仓廪足而礼教兴
    诵读夜分,乐此不疲
    群臣见闻,入陈无隐
    三征噶尔丹,平定朔漠
    若因言以罪之,谁复言者
    咨访民瘼,深悉艰难
    巡阅治河
    台湾客民愿归者听内渡
    尊老,敬老
    凡事必期便民
    广设义学,劝令读书
    声色之当戒,佞幸之
    宜远
    事无巨细,慎之又慎
    西藏地入版图
    守成实同开创
    世宗取位
    八旗无恒产者移垦
    旗、民杂处,颇苦小民
    世宗改土司,设流官
    著书议罪
    为政以得人为要
    惩言官不如广耳目
    救灾抢种,爱护耕牛
    新辟土疆佐中原之耕凿
    乌鲁木齐屯政
    编书、改书、毁书
    不妨以谤为规
    惜物力而尽地利
    官军杀贼,多系平民
    政事不便于民,谠言无隐
    赈恤,冒赈;查灾,讳灾
    仁宗禁鸦片烟
    不面诤而后言,貌合而
    情暌
    正人心以正风俗
    宣宗初禁鸦片烟
    修水利,筹积贮
    广开忠谏,不避嫌怨
    宣宗再禁鸦片烟
    荐进廉平,锄斥贪茸
    宜防三渐
    捐名繁多,归公者少
    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设同文馆学习外国语言
    文字
    除捐输、抽厘、逼勒诸弊
    慎选牧令,删除烦苛
    察便僻侧媚者,严惩
    设局、办矿、造船
    穆宗禁种罂粟
    天津教案
    两宫皇太后又垂帘听政
    军垦咸水沽稻田
    平反冤狱,处分错判
    德宗禁种罂粟
    减经费,除浮冒
    清荒田,编人口,均差徭
    诬叛妄杀论死
    朝鲜人来天津学制造
    疑狱用酷刑者斩
    裁冗费,勿浮华,禁捏报
    天津铸钱
    开采各种矿藏
    修筑各线铁路
    架设各地电线
    初置北洋海军提督
    皇太后归政
    华侨来去自由
    中日战争及订《马关条约》
    条陈时务
    初设新建陆军
    立招商轮船总公司
    和辑汉、回
    发愤为雄
    康有为、梁启超初任事
    开办粤汉、宁沪铁路
    立京师大学堂
    奖励新著作、新发明
    改书院为兼习中、西学校
    举人才
    康有为办官报
    设矿务铁路总局,办路矿
    学堂
    亟图自强之策
    广开通商口岸设农工商
    总局
    设侨民学堂
    杨、林、刘、谭参预新政
    戊戍变法布告
    设邮政
    太后复垂帘,变法遭失败
    悬赏严捕康、梁
    义和拳起,八国联军入京
    钱粮浮收中饱
    诏废科举
    造为革命之说
    仿行宪政之议
    德宗禁戒鸦片烟
    试办公债
    溥仪承统
    宣示预备立宪
    新颁行印花票税
    溥仪禁鸦片烟
    铸银币、镍币、铜币
    立京师图书馆
    京张铁路筑成
    收花红者以赃论
    《禁买卖人口条款》
    开采矿藏
    增设巡警、劝业两道
    严劾贪官污吏
    兴举工艺实业
    义丐武训积资兴学
    不滥设,不尽裁,用正人,
    采众议
    浙江惠兴女学堂
    革命党人袭击刺杀行动
    四川保路运动
    革命党起,新军变应
    起用袁世凯应付残局
    立南京政府,号中华民国
    授袁世凯全权与民军商酌
    条件
    逊位宣示
    第五次历法改革
    洋为中用历法推陈出新
    新旧历之争
    历算学人才辈出
    清朝疆域
    边疆设省
    木兰秋狝…
    外国使臣觐见礼
    近代教育沿革
    书院育才
    地方义学与社学
    近代教育特点
    海军将领的摇篮
    北洋水师学堂
    天津武备学堂
    初期普通教育
    普通教育的系统化
    倡导办学堂
    严修创办劝学所
    严究科场案
    清代特科取士
    学者重名节
    清官不系贫富
    重亲民官
    五征君
    徐致靖荐维新人士
    荐举不拘流品
    幕府多才
    笔帖式
    部员冗滥
    捐纳得官
    补缺花样
    前功多成于满,后功多成
    于汉
    军机处创设及任职重要
    理藩院专官清代创制
    都察院直言纠察
    大理寺平反重辟
    翰林院职掌
    太医院掌考九科
    总督、巡抚职掌概略
    学政督学
    按察使掌风纪,清吏治
    知府职掌
    知州职掌
    知县职掌
    教授、学正、教渝
    骁骑营八旗都统
    将军职掌
    提督职掌
    西藏达赖与班禅职掌
    清末改组内阁
    外务部的由来
    海关及税务处的设置
    民政部及巡警部
    度支部、大清银行、造币
    总厂
    学务大臣职掌及学部
    始设
    兵部改设陆军部
    海军部职掌及设置沿革
    刑部改设法部
    农工商部职掌
    邮传部新设及其职掌
    新设军咨府
    新设弼德院
    新设资政院
    特置盐政院专官
    军制总统
    镇制,改练新军
    海军舰制
    新选举法
    内地民众徒边
    入中国国籍法
    旗人困敝
    清初圈地
    贪污之弊
    摊丁入亩,多加丁银
    苏、松、太赋重
    官银行
    引进外资
    维护中国主权
    八旗之制
    绿营兵
    裁汰绿营
    绿营挑改巡警
    防军源于乡勇
    北洋第一重镇
    清代军械制造
    修《大清律》
    修订法律,兼取中西
    司法改革
    《四库全书》七部分藏
    修《四库全书》缘起
    乾隆征书
    校印书籍
    清末的文化振兴
    开数千年未有之奇局
    铁路、轮船、邮政、电线的
    开始
    数万里外瞬息立至
    淫刑众怒,国本遂摇
    初筑上海铁路
    中国商人自筑铁路之始
    急造铁路,裕国便民
    铁路实有远利
    铁路造成,其利尤溥
    新造铁路,自强之急务
    詹天佑建京张铁路
    外轮曾占内江、外海之利
    李鸿章议设轮船招商局
    不让洋人独擅利益与
    险要
    轮船招商局规模粗具
    轮船招商局为收回中国
    利权
    自扩利源,出洋贸易
    初设商船学校
    江轮、海轮、小轮航行,
    货栈遍设
    小轮与大轮有相辅之利
    中国电报始于天津
    议集商股设电线
    电报为防务所必需
    电报呼应灵通,瞬息可至
    各省咸知电报之利
    电报官督商办
    电报商办议改官办
    电报克音信隔绝之弊
    初设电报学堂
    电话初名“德律风”
    总税务司兼理邮递之权
    中国试办邮政之始
    邮政利商、利民,利国
    邮政与电局相辅
    清末邮政有盈利
    邦交概况
    强划势力范围
    清大学士满、汉两途
    威命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理藩院辑民绥边
    清疆帅之重,几埒宰辅
    为君当深思得众得国
    之道
    凡诏令必求可以顺民心
    垂久远者
    褚英之死
    李定国设计斩尼堪
    杰书剿平耿精忠
    图治在人
    有统帅之责者应躬自
    教练
    多尔衮下令尽除明季
    弊政
    高宗为多尔衮昭雪
    延信分兵平西藏
    福全击破噶尔丹
    清圣祖自述执政
    成亲王永瑆善书
    论多尔衮之功过
    论扈伦四部
    张煌言回书斥招降
    张名振赤心报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圣祖遣施琅平定台湾
    论抗清诸名将
    额亦都骁果善战
    万人敌
    费英东为开创佐命第
    功臣
    安费扬古勇渡冰河
    论五大臣
    扬古利议伐明
    冷格里军容严整
    创制满洲文字
    达海改进满文
    论满文的创制
    武纳格力战建功
    努尔哈齐善于罗致人才
    佟养性议兵农结合
    希福奉使抚辑诸部
    范文程定清国大计
    士心得则民心得
    范文程议举贤才
    宁完我论取天下
    宁完我斥结党营私
    建言当实心为国
    论清初命相之始
    论皇太极收降明将
    李国翰身先士卒
    皇太极招降洪承畴
    皇太极善用降臣
    察吏乃可安民
    宋权议蠲免赋税
    王永吉议清兵额
    评世祖亲政时的宰辅
    劝皇太极勤学经史
    李栖凤议赏功罚罪
    论清初文馆诸臣
    巴海拒俄人入侵
    成性议垦田
    要在力破因循
    吴达论用人取材
    方国栋议节约生财
    李霨议守台湾
    杜立德论法古爱人
    冯溥秉公持议
    黄机议修《圣训》
    圣祖擢用魏裔介
    熊赐履上疏直言
    李光地议取台湾
    李光地扶植善类
    道学不在空言
    姚文然慎用刑法
    敦家教,正人心,修礼制
    国家根本在百姓
    魏象枢见知冯博
    朱之弼议惩贪官
    郝惟讷论贪官不得遽
    复官
    任克溥论部院纠察
    汤斌议修史应直书忠臣
    陆陇其以德化民
    张伯行居官清正
    论从把孔庙三大臣
    圣祖论知轻行重
    叶方霭廉谨
    励杜讷论督抚大吏
    韩菼与人有始终
    张玉书自奉俭约
    张英不务表
    陈廷敬举贤
    米思翰议撤三藩
    田六善议读史
    索额图议定东北中俄
    边界
    郭琇直声震天下
    王鸿绪修明史
    世祖褒奖汤若望
    圣祖发奋学历算
    赵廷臣善折狱
    王騭谏采楠木
    居官苟善,必致声誉
    论为政之先务
    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
    圣祖褒奖彭鹏
    陈瑸论清官
    陈鹏年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施世纶摧抑豪强
    康熙间廉吏接踵起
    靳辅建言更筑遥堤
    始议屯田
    修堤防洪
    靳、于治河之争
    天下廉吏无出其右
    若徒自表廉洁,于事何益
    巧于卸肩者
    恃势贪暴,处以绞刑
    任弘嘉论朋党、奢侈、
    讦讪之渐
    大臣为诸王跪,于礼不合
    《皇舆全览图》
    台湾朱一贵起义
    黎士经断悔婚诉讼
    定案当满、汉文稿并具
    棚民的由来
    严究侵蚀
    督抚滥调
    云南“子孙丁”摊入田粮
    兵饷调拨
    常平仓谷存粜
    桐城派
    清厘钱粮
    百倍于物价
    《大义觉迷录》
    酌定律例
    金鉷屯田
    收受规礼
    孔毓珣治河
    勘石田以上税
    有损国体
    年羹尧之罪
    广开自首之路
    令州县官遍历境内以实
    相报
    平大、小金川
    汝亦羹尧荐耶
    人主之耳熟于此矣
    宜以节俭为要
    印子钱
    科试之弊
    难留本来面目
    “欲劫”二字,岂可置人
    于死
    广劝植树
    钱谦益不可为书冠
    百姓安则联躬安
    以熟作荒与以荒作熟
    为世上不可少之人
    律例犹《本草》
    救赈分极贫、次贫欠妥
    米贵由于积渐
    劝谕凿井
    与朝鲜均平交易
    回籍待赈
    养鱼植树,以利民用
    治河之道,惟先时豫防
    和珅善伺高宗意
    和珅贪污的下场
    满洲旧俗宜亲习劳勚
    钱谷厉人,十倍刑名
    罢蜡礼
    刑官之弊,莫大于成见
    优奖诤臣直言
    贪婪无餍
    罚银赎罪
    禁令弗行,咎在不公不明
    各国商船不准滞留
    革陋俗
    湖北社仓
    台湾林爽文起义
    英使入贡
    赈粮受损,请求赔偿
    民死在顷刻,岂能候报
    赈册还是赈民
    崇尚简朴
    肠枯草木甘
    不要夸以靡丽
    国恤
    罢举代
    督抚不得举本省藩臬
    自代
    共励清操
    不因后妃之侄而宽之
    受赇处斩
    以旗人为屯丁
    不媚权相
    慎勿迎合朕意,颠倒是非
    白莲教起义
    不可使朝廷法自我坏
    严防外洋入侵
    何谓实心
    为人居心以忠厚为本
    因噎废食
    亏空应立时惩办
    教民被迫起义
    随波逐流,其咎不止
    溺职而已
    皇上所见,乃剪彩为花
    六次南巡,劳民伤财
    弹章已具草矣
    捐官肥己之钱,究从何出
    国家之隐忧
    勿染其污迹
    无处不以贿为通融
    勿为敛赙
    公帑亏空
    赌博之害
    修省在实政
    严禁鸦片
    官逼民反
    改河运为海运之初
    整顿淮盐
    王鼎尸谏
    为海内所丛诟
    守成之世治尚综核
    对英宜镇以威
    学者奉为山斗
    壁昌建设新疆
    筹江防之始
    察吏莫先于自察
    林则徐查禁鸦片
    兵事不可中止
    林则徐才识过人
    令严于中土,而外货自绌
    重创英敌
    收其利必防其害
    罢战言和始作俑者
    耆英自尽
    粤民非不可用
    三元里抗英
    裕谦先誓必死
    关天培殉国
    武臣死于疆场,幸也
    植立崖石
    专阃之臣义不返踵
    爱珲签约
    戴敦元博闻强识
    白银流失于外洋
    疆臣趋避之计工
    大人之职
    陶澍革除盐弊
    安民必先惩蠹
    左辅治理苗疆
    吴邦庆长于水利
    民砖筑堤
    夷患之由来
    议定天津条约
    开发南疆
    南漕改征之议
    周天爵治江、治汉
    广西起义旋灭旋萌
    罢入城之议
    古之所无,今之罕有
    太平军势不可遏
    漕粮海运
    旗兵难御起义烈火
    改练京兵之始
    英、法联军入侵津、京
    次第兴革
    讲求兵学之始
    制造轮船之议
    李鸿章持国事
    北洋海军覆丧殆尽
    决策出塞
    人服其老谋
    廉不言贫,勤不言劳
    创设马尾船厂
    建郑成功祠
    铁路之利
    引淡涤碱
    稳定朝鲜政局
    民气不伸酿成巨患
    军旅大事患在信任不专
    仓库何至亏空盈千累万
    加收厘捐
    敢谏之名动朝野
    相不厌旧,将不厌新
    台湾形势雄胜
    改行钞引
    赫德阴鸷专利
    张之洞喜言事
    阴立图强
    国势以相竞而益强
    戴鸿慈奏定立宪之议
    学所以厉行也
    进士习法政之始
    定武军
    书通
    开设法律学堂
    从古阉宦巧于逢迎
    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
    崇厚卖国
    曾纪泽使俄更约
    薛福成任使事数年之功
    太监安得海伏法
    刘秉璋躬履镇海
    乌石山教案
    台民渐喁喁望治
    仿古法治渠
    祥瑞之说盛世不言
    建设新疆
    断龂于界约
    陆元鼎办交涉
    漠河采金
    迭败日军
    收回领土
    增棋治边
    垦放蒙边
    遍掘地营
    冯子材抗法斗争
    击毙孤拔
    论中法之战
    邓世昌殉国
    刘步蟾战死
    威海溃败
    反对割让台湾
    黑旗军抗法屡建战功
    刘永福死守台湾
    谭嗣同慷慨就义
    唐才常死难
    林旭死难
    康广仁死难
    戊戍六君子
    义和拳
    聂士成死守天津
    徐锡麟刺杀恩铭
    端方议改立宪之始
    东南互保
    劳乃宣撰《合声简字谱》
    张勋复辟
    康有为极陈维新变法
    创办汉阳兵工厂
    吴三桂乞师
    三藩
    金田起义
    诸王内讧造成恶果
    论洪秀全
    万民留葬清知县
    知县忧卒而鬻书以殓
    张瑾刚直不阿
    以解官请赈饥民
    为政在诚心爱民
    官可弃,杀人媚人不为
    百姓泣留父母官
    县官甘为民佣
    御敌报国甘受夺职
    河官抢险殉职
    不以惜官陷无辜
    坚刚耐苦任县令
    不畏豪强决大狱
    黄宗羲怒锥阉孽
    穷经续史以经世
    贞节义士王夫之
    李颙饥寒不受馈赠
    李柏忍饥苦读
    能稼穑则可立廉耻
    家贫绝炊不忘躬行
    冒雪履冰数百里访学
    王源孜孜求学
    反程、朱理学的颜、李之学
    品行高洁堪为楷模
    顾炎武一刻不离书
    顾炎武论宋、明理学
    之弊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顾炎武治经世之学
    阎若璩证《古文尚书》之伪
    考据学大家惠栋
    年逾古稀奋学不辍
    全祖望学识博大精深
    汉学大师钱大昕
    王鸣盛著《十七史商榷》
    乾嘉学派的泰斗戴震
    段玉裁论文字学
    邵晋涵重辑《五代史》
    俞樾议刻《二十四史》
    孙诒让论古经文衍误
    风流名士侯方域
    变法与富国论
    含辛茹苦成存世之作
    朱彝尊修史持论公允
    高鸣常向月,善舞不迎人
    潘来论撰史要义
    万斯同论治史之道
    钱名世润色《明史》
    满族才士性德
    戴名世愤世嫉俗
    《南山集》引发文字大狱
    史学名家赵翼
    章学诚贯通古今学术
    贫贱不交富贵
    张澍著述繁博
    徐松致力西北历史地理
    研究
    包世臣胸怀治国韬略
    傲笑群丑,义斥贵吏
    魏源与近代巨著《海国
    图志》
    何绍基考订名著
    冯桂芬于书无所不窥
    论甲午战败原因
    近代翻译家林纾
    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
    辜汤生向欧洲介绍中国
    文化
    孙文川揭露李泰国阴谋
    韦逢甲战死乍浦
    北塘之役
    马江之役
    高升号遇难前后
    林永升殉国
    宋春华城亡与亡
    王国维撰《观堂集林》
    澄衷学堂
    杨斯盛办学
    武训兴学
    方以智撰《物理小识》
    朱舜水东渡日本
    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
    傅山论书画
    谈迁撰《国榷》
    工业为强国之本
    吴有性撰《瘟疫论》
    戴天章撰《伤寒》诸书
    叶天士妙手回春
    吴中三家
    吴谦纂《医宗金鉴》
    二石
    八大山人
    金陵八家
    高其佩指画
    宫廷画师
    郎世宁
    六分半书
    内家拳法
    四平枪
    曹一拳
    梁九
    江西景德镇的郎窑、年窑
    唐窑
    连珠铳
    黄鹄号木质轮船
    清代的天文历算
    王锡阐学贯中西
    梅文鼎删定《明史·历志
    梅文鼎巧制天文仪器
    明安图推算圆周率
    李善兰译殴几里几何
    蒙古、客民释怨
    九白之贡
    内地口岸禁烟
    合资开矿
    前后藏分治
    西藏通好之始
    藏民抗英誓词
    班禅封号
    苏禄王善后
    浩罕内附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