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和生物标志物:理论基础及应用(第2版)

生物监测和生物标志物:理论基础及应用(第2版)

生物监测和生物标志物:理论基础及应用(第2版)

定 价:¥49.90

作 者: 沈惠麒、顾祖维、吴宜群
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医用生物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811160697 出版时间: 2006-1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 页数: 397 字数:  

内容简介

  《生物监测和生物标志物:理论基础及应用(第2版)》系统介绍了生物监测与生物标志物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结合国内外本领域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生物监测与生物标志物在常见有毒、有害因素研究中的应用及规范化的研究方法,介绍了生物监测在环境生态以及维生素、药物滥用等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同时提供了中国、美国及德国等用于生物监测的最新参考值及有关化合物的基准值。《生物监测和生物标志物:理论基础及应用(第2版)》的内容丰富多彩,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实践指导详尽实用。《生物监测和生物标志物:理论基础及应用(第2版)》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反映了国际前沿动态,不仅很好地把握住了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适应预防医学生物监测的实际需求,有利于人才培养;同时创造了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比如增添了环境生态学方面生物监测的内容,旨在抛砖引玉,引来百家争鸣,更好地促进生物监测与生物标志物的发展,促进多学科的发展及更加广泛的应用。

作者简介

暂缺《生物监测和生物标志物:理论基础及应用(第2版)》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生物监测与生物标志物理论基础
 1 生物监测的基本概念
  1.1 基本概念与任务
  1.2 生物监测的目的和定义
  1.3 生物监测的特点及重要性
  1.4 生物监测的类别
  1.5 进行生物监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1.6 生物监测程序
  1.7 结果的评价
  1.8 生物监测标准
  1.9 结语
 2 生物标志物的基本概念
  2.1 生物标志物的定义
  2.2 生物标志物的分类和应用
  2.3 生物标志物的选择
 3 生物监测的化学基础
  3.1 水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
  3.2 化学键和分子
  3.3 催化剂和酶
  3.4 氧化和还原
  3.5 自由基的概念
 4 生物监测的生物学基础
  4.1 概述
  4.2 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4.3 毒物动力学
  4.4 毒物对机体的作用
  4.5 正常参比值
  4.6 动物实验资料的应用
  4.7 结语
 5 生物监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5.1 遗传易感性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5.2 遗传效应修饰的实例
  5.3 基因多态性在健康效应研究中的价值
  5.4 职业有害因素和遗传效应修饰研究的建议
  5.5 环境基因组研究在我国职业医学中的概况
  5.6 蛋白质组学及其研究技术的应用
 6 生物监测的质量保证
  6.1 样品的采集
  6.2 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6.3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6.4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能力验证
  6.5 数据处理与结果报告
 7 生物监测的数据库和生物样品库
  7.1 数据库
  7.2 生物样品库
  7.3 标准物质数据库
  7.4 人群血清或尿中环境污染物含量参考
第二篇 环境与职业危害特殊效应的生物监测及生物标志物
 8 遗传毒性效应
  8.1 常用的遗传毒性效应监测方法
  8.2 可能用作遗传毒性效应监测的方法概述
  8.3 监测遗传毒性效应时的注意事项
 9 癌基因、抑癌基因突变和抑癌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
  9.1 概述
  9.2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
  9.3 抑癌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的改变
  9.4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和抑癌基因甲基化与肿瘤危险度评价
 10 DNA加合物
  10.1 DNA加合物测定方法概述
  10.2 DNA加合物作为生物监测的指标
  10.3 尿中DNA加合物的监测
  10.4 应用中须注意和尚待研究的问题
 11 蛋白加合物
  11.1 血红蛋白加合物
  11.2 白蛋白加合物
 12 巯基尿酸
  12.1 概述
  12.2 硫醚
  12.3 巯基尿酸
第三篇 生物监测在环境医学与职业医学中的应用
 13 生物监测在环境与职业医学中的应用概述
  13.1 生物监测在环境医学中的应用
  13.2 生物监测在职业医学中的应用
 14 无机化合物的生物监测
  14.1 铅
  14.2 汞
  14.3 镉
  14.4 铬
  14.5 非金属的生物监测
  14.6 一氧化碳
  14.7 二硫化碳
  14.8 氟及其无机化合物
 15 有机化合物的生物监测
  15.1 正己烷
  15.2 菜
  15.3 甲苯
  15.4 二甲苯
  15.5 苯乙烯
  15.6 萘
  15.7 硝基苯
  15.8 三硝基甲苯
  15.9 甲醇
  15.10 乙醇
  15.11 三氯甲烷
  15.12 三氯乙烯
  15.13 氯乙烯
  15.14 甲苯二异氰酸酯
  15.15 甲醛
  15.16 二甲基甲酰胺
 16 农药的生物监测
  16.1 有机磷酸酯类
  16.2 氨基甲酸酯类
  16.3 拟除虫菊酯类
  16.4 五氯酚
  16.5 二硝基邻甲酚
 17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生物标志物
  17.1 DDT
  17.2 多氯联苯
  17.3 二噁英类物质
  17.4 己烯雌酚
 18 物理因素的生物监测
  18.1 高温
  18.2 噪声
  18.3 局部振动
  18.4 射频辐射与微波
  18.5 电离辐射
第四篇 生物标志物与健康监护
 19 健康监护的基本概念
  19.1 定义
  19.2 健康监护的目的和作用
  19.3 健康监护的主要内容
  19.4 我国对职业性健康监护的要求
 20 神经系统的生物标志物
  20.1 概述
  20.2 神经系统生物标志物
  20.3 结语
 21 呼吸系统毒性生物标志物
  21.1 概述
  21.2 呼吸系统常见损伤
  21.3 呼吸系统生物标志物
 22 血液系统生物标志物
  22.1 概述
  22.2 血常规分析
  22.3 贫血生物标志物
  22.4 白细胞毒性生物标志物
  22.5 出血性疾病生物标志物
  22.6 恶性变生物标志物
 23 肝脏毒性生物标志物
  23.1 概述
  23.2 肝细胞损害标志物
  22.3 分泌和排泄功能标志物
  22.4 合成功能标志物
  23.5 代谢功能标志物
  23.6 肝纤维化和硬化标志物
  23.7 结语
 24 肾脏毒性生物标志物
  24.1 概述
  24.2 尿常规分析
  24.3 肾小球滤过功能标志物
  24.4 尿蛋白标志物
  24.5 尿酶标志物
  24.6 其他标志物
 25 生殖系统毒性作用生物标志物
  25.1 生殖系统毒性作用的概念
  25.2 男性生殖毒性作用的生物标志物
  25.3 女性生殖毒性作用的生物标志物
 26 免疫系统的生物标志物
  26.1 概述
  26.2 外源性毒物引起的免疫毒性效应
  26.3 常用的免疫毒性效应标志物
  26.4 免疫毒性标志物检测的注意事项、存在问题与展望
 27 职业紧张的生物标志物
  27.1 概况
  27.2 生物标志物简介
  27.3 研究前景及展望
 28 常见肿瘤和慢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
  28.1 肿瘤生物标志物
  28.2 慢性病的生物标志物
第五篇 生物监测与环境保护
 29 环境科学中的生物监测
  29.1 环境科学中的生物监测目的和方法
  29.2 不同环境介质的生物监测
  29.3 环境生物监测的未来
第六篇 生物标志物与药物和营养素的合理使用
 30 生物监测与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
  30.1 合理用药原则
  30.2 治疗药物监测
  30.3 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药物变化
  30.4 血药浓度有效浓度范围和取血时间
 31 补充维生素的生物监测
  31.1 概述
  31.2 水溶性维生素
  31.3 脂溶性维生素
  31.4 合理补充维生素
  31.5 补充维生素的生物监测指标
 32 生物监测与补碘补铁补硒
  32.1 补碘
  32.2 补铁
  32.3 补硒
第七篇 生物监测方法指标的选择与评价
 33 生物监测指标的选择和评价
  33.1 生物监测指标选择的规则
  33.2 生物监测样本的选择
  33.3 采样时间和频率
  33.4 生物监测中混杂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变异
  33.5 生物监测结果的解释
 34 生物监测标准检测方法的研制准则
  34.1 方法的选择
  34.2 样品的收集、运送和保存
  34.3 样品的取样和预处理
  34.4 研制分析方法的程序
  34.5 现场应用
  34.6 验证实验
 35 职业接触生物限值的研制
  35.1 基本概念
  35.2 研制职业接触生物限值的起点
  35.3 研制依据和内容
  35.4 研制方法
  35.5 研究设计和过程
  35.6 职业接触生物限值卫生标准的编写
  35.7 加速我国职业接触生物限值卫生标准的研制和推广使用
附录Ⅰ 职业卫生生物监测质量保证规范
附录Ⅱ 美国和德国的生物接触限值
附录Ⅲ 人体生物材料中元素的参比值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