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

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

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

定 价:¥35.00

作 者: 顾朝林 等著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4117160 出版时间: 2009-06-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68 字数:  

内容简介

  《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可供从事城市规划、城市与区域研究、气候变化、地球科学、公共管理等专业人员参考,也可供政府决策者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气候变化涉及的科学问题已越来越关注人类活动的影响,碳排放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增温的主要因素。国内外研究发现,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低碳城市遂成为遏制全球增温的首要选择。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低碳城市规划则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是国内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首先,主要论述了气候变化、碳排放与城市化的关系,从理论研究、行动计划两方面进行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的综述。其次,以人为C02排放受社会发展阶段影响、技术发展可以改变能源结构、城市发展受集聚分散原理支配、低碳城市发展是系统工程、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等基本假设为前提,构建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理论框架,初步提出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低碳城市规划理论框架及技术和数据支持系统研究、低碳城市规划创新研究、低碳城市专项规划创新研究、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以及低碳城市规划制度建设与实施机制研究。第三,运用低碳城市规划理念和规划技术方法进行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园区规划试点研究。

作者简介

  顾朝林,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博士。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88—198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89—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93—199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1994—1998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和城市与人文地理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其中1996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做访问教授)。1998调入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任教授,1999—2003年任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系主任。2006年10月调入清华大学。长期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和城市地理学研究。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地名与行政区划学会常务理事。1989年为中国科学院首届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999年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000年为国家“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者,2000年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
1 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
1.1 气候变化涉及的科学问题
1.2 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
1.3 我国C02排放现状与趋势
1.4 碳减排与低碳城市
1.5 走向低碳城市规划
2 低碳城市研究进展
2.1 理论研究进展
2.1.1 低碳生活方式
2.1.2 低碳城市规划
2.2 行动计划进展
2.2.1 国际组织
2.2.2 发达国家
2.2.3 发展中国家
3 低碳城市规划
3.1 基本假设与理论框架
3.1.1 基本假设
3.1.2 理论框架
3.2 规划创新与专项研究
3.2.1 规划创新
3.2.2 专项研究
3.3 规划方法与指标体系
3.3.1 规觉方法
3.3.2 指标体系
3.4 制度建设与实施机制
3.4.1 制度建设
3.4.2 实施机制
第二编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实例——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规划
1 总体发展战略研究
1.1 园区发展条件分析
1.1.1 发展优势
1.1.2 开发劣势
1.1.3 发展机遇
1.1.4 面临挑战
1.2 总体发展战略
1.2.1 指导思想
1.2.2 规划原则
1.2.3 空间战略
1.2.4 发展目标
2 区域规划
2.1 低碳村镇体系规划
2.1.1 功能性城市区域规划
2.1.2 村镇体系规划
2.2 低碳型产业体系规划
2.2.1 现状与问题
2.2.2 产业规划思路
2.2.3 低碳产业体系设计
2.2.4 循环经济系统
2.3 低碳交通与物流系统规划
2.3.1 现状与问题
2.3.2 区域高效高速交通系统规划
2.3.3 区域慢速交通系统规划
2.3.4 渔港规划
2.3.5 低碳物流系统规划
2.4 低碳市政设施规划
2.4.1 供水系统
2.4.2 输变电系统
2.4.3 信息基础工程规划
2.4.4 水资源循环利用
2.5 扩大碳汇系统规划
2.5.1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2.5.2 碳汇系统培育规划
2.6 建设用地空间划定
2.6.1 生态环境容量分析
2.6.2 开发空间区划
2.6.3 可建设用地评价
3 园区总体规划
3.1 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
3.1.1 功能定位
3.1.2 发展规模
3.2 空间布局结构
3.2.1 用地现状分析
3.2.2 空间布局结构
3.2.3 功能片区组织
3.2.4 规划总图
3.3 道路系统规划
3.3.1 道路系统规划
3.3.2 低碳交通系统组织
3.4 绿地景观规划
3.4.1 绿地规划
3.4.2 水系岸线景观规划
3.5 市政设施规划
3.5.1 给水T程规划
3.5.2 排水丁程规划
3.5.3 电力工程规划
4 起步区规划
4.1 起步区总体规划
4.1.1 范围与规模
4.1.2 空间结构
4.1.3 用地布局
4.1.4 “五线”控制
4.1.5 高度分区
4.2 控制性详细规划
4.2.1 规划分区
4.2.2 指标控制
4.2.3 分区控制图则
5 中心区城市设计
5.1 中心区规划导则
5.1.1 指导思想
5.1.2 规划目标
5.1.3 功能片区组织
5.2 中心区城市设计
5.2.1 用地布局
5.2.2 城市设计
5.2.3 交通组织
5.2.4 绿地生态景观
6 规划实施
6.1 重大项目策划
6.1.1 滨海高等级公路
6.1.2 平原水库
6.1.3 污水处理厂
6.1.4 防潮海堤
6.1.5 仓储物流园
6.2 开发时序与投资估算
6.2.1 用地开发时序
6.2.1投资估算
参考文献
附录:名词解释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