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风俗习惯青藏高原东部的丧葬制度研究

青藏高原东部的丧葬制度研究

青藏高原东部的丧葬制度研究

定 价:¥46.00

作 者: 叶远飘 著,何国强 编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民俗文化 文化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306046994 出版时间: 2013-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字数:  

内容简介

  金沙江峡谷,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其南北纵穿800公里,东西横贯50公里,群峰耸立、河流交错。这里存在独特的民族学奇观:峡谷内存在十几种以上的丧葬类型,它们分别是岩洞葬、居室葬、瓮棺葬、石棺葬、树葬、地架葬、土葬、水土葬、火葬、水葬、塔葬、地葬、天葬以及多种复合葬,几乎囊括了世界各地现存的所有葬式。金沙江峡谷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种丧葬类型,它们是怎么来的?这些丧葬类型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文化逻辑或者说意义结构?本书作者花费一年时间,行走于峡谷各地,并分别驻扎于峡谷的入口、出口以及中部进行田野工作,通过对当地人处理尸体的方式进行“深描”,带你窥探那些隐藏在尸体处理之后的“地方性知识”。

作者简介

  叶远飘,肇庆学院,人类学博士,副教授。

图书目录

导论
第一节 艽野东面的民族学奇观
第二节 丧葬习俗与人类学
第三节 丧葬文化模式的建构
第一章 “中间场”:流动的历史
第一节 地理、生态与文明
第二节 历史、民族与人文
第三节 金沙江峡谷的丧葬文化丛
第二章 文化底层之死:从永生到复活
第一节 史前丧葬文化:从人鬼同居到人鬼分离
第二节 萨满时代的丧葬文化:生命永生
第三节 苯教时代的丧葬文化:生命复活
第三章 天葬文化模式:弥漫着等级色彩的轮回
第一节 青海巴塘乡:一个高原牧业区
第二节 白“含括”黑:天葬文化兴起 导论      第一节  艽野东面的民族学奇观     第二节  丧葬习俗与人类学     第三节  丧葬文化模式的建构 第一章  “中间场”:流动的历史      第一节  地理、生态与文明     第二节  历史、民族与人文     第三节  金沙江峡谷的丧葬文化丛 第二章  文化底层之死:从永生到复活      第一节  史前丧葬文化:从人鬼同居到人鬼分离     第二节  萨满时代的丧葬文化:生命永生     第三节  苯教时代的丧葬文化:生命复活 第三章  天葬文化模式:弥漫着等级色彩的轮回      第一节  青海巴塘乡:一个高原牧业区     第二节  白“含括”黑:天葬文化兴起     第三节  社会结构与葬式的等级表达     第四节  由死向生:重生的等级观 第四章  复合葬文化模式:拒斥三恶趣的重生    第一节  川藏三岩:一个半牧半农区   第二节  苯佛信仰与葬式分类   第三节  葬礼与葬式:红黑兼容与红黑之争   第四节  死而不死:随心所欲地再生 第五章  土火二次葬文化模式:在孝道中实现转世    第一节  云南羊拉乡:一个河谷农业区     第二节  黄“含括”儒:土火二次葬文化兴起     第三节  死亡人群、原因与葬式分类     第四节  从死到生:在孝道中实现转世 第六章  魂归故里:实现永生的手段      第一节  比较:金沙江峡谷丧葬文化展示     第二节  区分:金沙江峡谷丧葬文化的时空演变     第三节  诠释:金沙江峡谷丧葬文化模式的差异 第七章  死亡、个体意识与社会结构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图表目录 图0-1金沙江峡谷俯瞰 图0-2田野点地理位置示意 图0-3本研究的技术流程 图0-4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图0-5本研究的论证逻辑结构 图1-1金沙江峡谷内外交通要道 图2-1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陶碗与陶罐 图3-1青海玉树县巴塘乡的地理位置 表3-1巴塘藏族群众年度经济生产活动安排 表3-2扎武部落驻地的藏传佛教寺院统计 图3-2巴塘乡社会阶层橄榄球状分布示意 图3-3瓮棺葬的位置示意 图3-4巴塘乡各葬式的等级关系 图3-5巴塘丧葬文化模式 表4-1苯教信仰指导下的死亡与葬式分类 图4-1喇嘛与阿尼共同主持出殡仪式 图4-2萨满信仰与佛教视野下灵魂与尸骨的关系 图4-3三岩复合葬文化模式建构 图5-1云南羊拉乡的地理位置 表5-1羊拉藏族群众年度经济生产安排 图5-2明代磨些人在羊拉建造的城堡 表5-2羊拉藏族群众对死亡与葬式的分类 图5-3羊拉丧葬文化模式 图6-1藏文化在金沙江峡谷的传播路线(箭头所指) 表6-1金沙江峡谷各种葬式体现的核心信仰一览 图6-2各田野点的宗教信仰状况 表6-2形成三种丧葬文化模式的原因对比 图7-1金沙江峡谷水槽示意 图7-2金沙江峡谷横切面示意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