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首都圈地震地质环境与地震灾害(电子书)

首都圈地震地质环境与地震灾害(电子书)

首都圈地震地质环境与地震灾害(电子书)

定 价:¥28.00

作 者: 高文学,马瑾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灾害及其防治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2810634 出版时间: 1993-12-01 包装:
开本: 页数: 461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综合首都圈地区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很多专题研究后写成的。全书分为三篇,共11章,第一篇讨论了首都圈地震地质环境并归纳提出首都圈的构造变形模型。第二篇讨论了潜在震源区和发展概率以及地震预报方面的问题。第三篇针对北京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地展情况和人文情况,探讨了首都圈的震害环境与可能的震灾,进而提出了减灾对策。本书具有综台性、系统性、先进性与实用性等特点,不仅是有关首都圈的地学专著。也是一本涉及地学很多共性问题的专著。本书可供从事地质、地震、地球物理、工程地震学、地球化学、以及矿产资源、能源、工程建设、环境等方面科学技术人员和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暂缺《首都圈地震地质环境与地震灾害(电子书)》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封面
扉页
版权页
内容提要
前言
目录
第一篇 地质地球物理背景与构造变形模型
第一章 浅部地质构造
第一节 前新生代地质构造
第二节 区域新生代构造背景
第三节 首都圈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第四纪活动构造
第二章 深部构造背景和强震的深部孕震环境
第一节 重磁场特征
第二节 地壳上地幔物性分层结构特征 封面
扉页
版权页
内容提要
前言
目录
第一篇 地质地球物理背景与构造变形模型
    第一章 浅部地质构造
        第一节 前新生代地质构造
        第二节 区域新生代构造背景
        第三节 首都圈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第四纪活动构造
    第二章 深部构造背景和强震的深部孕震环境
        第一节 重磁场特征
        第二节 地壳上地幔物性分层结构特征
        第三节 深部立体构造
        第四节 深部断裂的分布
        第五节 地壳结构分类
        第六节 强震发生的深部孕震环境
    第三章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与温压环境
        第一节 首都圈及周围地区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与结构
        第二节 首都圈及周围地区岩石圈的温压条件
    第四章 首都圈地震活动性
        第一节 历史地震情况
        第二节 现代地震活动情况
        第三节 区域地震活动背景
        第四节 讨论
    第五章 首都圈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第一节 由大地测量结果看首都圈现代构造应力场
        第二节 由震源机制结果看首都圈现代构造应力场
        第三节 关于首都圈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的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北京地区的构造变形模型
        第一节 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反映的构造变形情况
        第二节 地震活动资料反映的构造变形情况
        第三节 震源机制和大地测量资料反映的构造变形情况
        第四节 构造变形模型的讨论
        第五节 构造变形模型数值分析
第二篇 地震危险性预测、台网布局与地震预报研究
    第七章 首都圈地震危险性预测研究
        第一节 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第二节 发震概率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预测
        第三节 发震概率的构造物理方法预测
        第四节 潜在震源区发震概率综合评定
    第八章 前兆台网及其优化
        第一节 前兆台网的现状
        第二节 前兆台的台址地质及其对映震能力的影响
        第三节 前兆映震的理论分析
        第四节 前兆台两的优化
    第九章 地震预报思路和方案的探索
        第一节 地震前兆的复杂性
        第二节 地震前兆复杂性的物理基础
        第三节 地震预报的思路与方案
第三篇 震害预测与减灾对策
    第十章 地震效应与震害预测
        第一节 首都圈历史震害及其类型
        第二节 首都圈基本震害环境
        第三节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第四节 振动灾害预测和损失估计
        第五节 震害环境质量评价
    第十一章 首都减轻地震灾害对策
        第一节 北京地震灾害的严重性与特殊性
        第二节 组织减灾系统工程
        第三节 城市防震规划
        第四节 城市建筑抗震
        第五节 高层建筑防灾
        第六节 生命线功能保障
        第七节 地震次生灾害防御
        第八节 避震疏散
        第九节 社会防灾
        第十节 地震应急预案系统
后语
参考文献
附录 I
附录 II
封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