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科普读物天文力学与航天

力学与航天

力学与航天

定 价:¥16.00

作 者: 查有梁 著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工业技术 航空/航天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36476356 出版时间: 2014-03-01 包装:
开本: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航天包括环绕地球的运行、飞往月球或其他行星的航行、行星际空间的航行和飞出太阳系的航行。航天的关键在于航天器应达到足够的速度,克服或摆脱地球引力,飞出太阳系的航行还要摆脱太阳引力。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是航天所需的三个特征速度。天文学、数学、力学等学科的综合,是了解航天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查有梁,1942年1月生于四川成都。1953年毕业于成都第一师范附属小学,1959年毕业于四川成都石室中学,196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物理系。1963~1979年,先后在成都七中、成都市教育局教育研究室从事教学与教学研究。1980年以来,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科学研究。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先进工作者、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管理学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1987~2002年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理论组成员。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学术顾问。获韩素音中国/西方科学家交流基金资助,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物理系高级访问学者,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科学史系高级访问学者。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教育科学》、《牛顿力学的横向研究》、《教育人才素质研究》、《系统科学与教育》、《大教育论》、《教育模式》、《牛顿力学与星际航行》、《物理教学论》、《恩格斯与物理学》、《课堂模式论》、《教育建模》、《新教学模式之建构》、《世界杰出天文学家落下闳》、《杰出数学家秦九韶》、《给教师的20把钥匙》、《科教华章》、《爱因斯坦与教育》等;出版诗集两本:《教育诗·童心》、《教育诗·创新》;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学科教学建模丛书”(10本)、“中学学科英语丛书”(5本)等。一些研究成果获全国和四川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

图书目录


一、纪念钱学森
二、献给中学生
前言
全书结构
历史回顾要目
历史回顾
一、认识天体运行的规律需要天文学、数学和力学
二、中国古代对天文学、数学和力学的贡献
三、落下闳系统与托勒密系统之比较
四、哥白尼的地球运动说是近代科学的开端
五、从第谷的天文观测到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定律
六、牛顿的力学预言了发射人造天体的可能性
七、圆锥曲线理论的发展
八、天体运行的轨道是圆锥曲线 序 一、纪念钱学森 二、献给中学生 前言 全书结构 历史回顾要目 历史回顾 一、认识天体运行的规律需要天文学、数学和力学 二、中国古代对天文学、数学和力学的贡献 三、落下闳系统与托勒密系统之比较 四、哥白尼的地球运动说是近代科学的开端 五、从第谷的天文观测到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定律 六、牛顿的力学预言了发射人造天体的可能性 七、圆锥曲线理论的发展 八、天体运行的轨道是圆锥曲线 九、人们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识在不断发展 十、航天轨道是简单的,但航天的实现是复杂的 第一章 结构 第一章 圆锥曲线的性质 一、圆锥曲线的直角坐标方程 二、圆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 三、圆锥曲线的切线的性质 四、圆锥曲线的切线坐标方程 五、圆锥曲线的曲率半径 第一、第二章 结构 第二章 天体运行的规律 一、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二、牛顿力学三定律 三、万有引力定律 四、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五、天体运行的能量方程 第一、第二、第三章 结构 第三章 人造卫星和航天 一、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 二、离心率公式及其讨论 三、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 四、洲际弹道火箭的轨道 五、航天的轨道 继续探索要目 继续探索 一、二体问题与多体问题 二、摄动 三、行星轨道近日点的旋转 四、引力的本质尚未认识 五、恩格斯论吸引与排斥 六、现代物理学需要引斥论 七、建立引斥论的几点设想 八、广义不确定原理 九、不确定原理的物理机制 十、力学是因果与机遇的辩证统一 附录 附录1 椭圆的面积 附录2 圆锥曲线统一的切线坐标方程 附录3 圆锥曲线统一的曲率半径公式 附录4 动能公式和引力势能公式 附录5 行星近日点旋转的推导 附录6 从天体运行推导引斥力公式 附录7 万有引力定律与开普勒定律的新推导 附录8 张景中院士给出的证明摘录 附录9 闫金铎教授的评审意见摘录 附录10 王忠亮教授的评审意见摘录 附录11 苏刚教授的评审意见摘录 附录12 《物理教学探讨》上发表的书评摘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