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辅教师用书教师管理能力的提升

教师管理能力的提升

教师管理能力的提升

定 价:¥29.00

作 者: 陈爱平
出版社: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学思书系-教师素养系列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8128148 出版时间: 2017-02-01 包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53 字数:  

内容简介

  《教师管理能力的提升/学思书系·教师素养系列》从“教师管理”的词义开始剖析,分四章讲述了如何提升管理能力,包括现代班级授课制与教育管理文化,管理程序与管理艺术,组织管理的目标、基础、活力探源以及教师管理意识的修炼等等。《教师管理能力的提升/学思书系·教师素养系列》通过对具体案例分析体现目前新的管理理念,通过对近代以来对教育管理产生影响的一些理论来说明教师需要形成合理的管理思想,通过对教师管理工作实践的论述来启发教师反思日常的管理工作,促使教师努力成为的探索者和创造性实验者。

作者简介

暂缺《教师管理能力的提升》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奇迹与圣歌:教师管理意识的故事
故事一:我希望用信任取代恐惧
故事二:男声合唱团
故事三:剪发的“艺术”
故事四:陈小英师列传
故事五:激情似火,点燃学生求知欲望
第二章 管理是“王道”:教师管理意识的思考
尴尬的群体记忆一:蒙学中的“塾师”
尴尬的群体记忆二:乡村教育中的“一个都不能少”
一、“管理”探源与思辨
(一)“管理”与“管教”词义辨析
(二)远古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
1.禅让是创世纪的无私选择
2.德治从远古时代走来
3.把人才用在合适的位置上
4.顺应是治理天下的大智慧
(三)传统私学授课与教师管理智慧
1.正名说与管理角色分工
2.愿景论与管理凝聚力
3.言传身教与管理榜样力量
4.知人善用与管理资源配置
(四)现代班级授课制与教育管理文化
1.工业化与现代学校体制
2.规则与管理效益
3.分享与管理文化
4.个性与管理境界
二、管理学视野下的“西学”与“中学”交融
(一)管理程序与管理艺术
1.从泰勒程序效益到卓别林人物塑造
2.从德鲁克日志到管理艺术追求
(二)教师领导力与学校价值观
1.文化心理结构:族群归属心理标志
2.校训:学校核心价值观表达
(三)教师责任意识与绩效倒逼机制
1.教育绩效误解与疑虑
2.教育绩效与教育专业化
(四)教师人文情怀与人性思辨
1.传统文化视角下的人性解读
2.儒家文化推己及人的人性关怀
(五)教师系统思维与学习型组织建立
1.绝对重视系统与适度忽略部分
2.重视因果思维与关注相关思维
3.找准重心与撬动杠杆
第三章 走向“领导者”:教师管理意识的实践
一、亦师亦友——组织管理身份确认
(一)师生关系回眸
(二)当代师生关系观察
1.“师道”依旧“尊严”
2.“主导”“主体”并重
二、责任赋予——组织管理目标设定
(一)责任是组织成员分内之事
(二)责任岗位的文化意味
(三)责任岗位的运作导向
三、规则共建——组织管理基础建设
(一)学科教师组织管理意识
(二)规则制定中的教师角色
(三)制订规则的民主程序
四、习惯养成——组织管理抓手形成
(一)给习惯养成以时间
(二)让好习惯成为习惯
五、对话沟通——组织管理活力探源
(一)对话中的倾听与回应
(二)“信息时代原住民”与对话多元化
六、奖惩考量——组织管理杠杆撬动
(一)棍棒教育的传统
(二)用胡萝卜替代棍棒的奖励
七、危机干预——组织管理机制保障
(一)心理危机干预辅助者
(二)学生校园安全守护者
八、家校互动——组织管理资源配置
(一)家校合作中不越位不错位
(二)家长是“帮手”不是“打手”
九、情绪管控——组织管理理性制衡
(一)让组织成为成员情绪的避风港
(二)让组织成为成员扬帆远航的起点
十、爱与尊重——组织管理情感润滑
(一)师爱诠释
(二)师爱思辨
第四章 超越规范:教师管理意识的修炼
一、“王者”归来: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一)管理者核心品质
1.公正:机会即机遇
2.信任:放手即鼓励
3.宽容:纠错即成长
(二)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1.为自己做规划
2.融入组织发展
3.自我反馈分析
二、革故鼎新:教师管理意识变革与创新
(一)释放管理权:管理的刚性与柔性
1.管与管理成本把控
2.不管与管理边界划分
(二)超越规范:以领袖气质培养领袖
1.回归原典的管理文化寻根
2.面向未来的管理文化建设
三、安身立命:学校管理文化建设与教师管理意识提升
(一)学校管理文化的校长访谈梳理
1.校长对教师管理意识认同度高
2.教师管理意识成为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重要工作
3.许多学校已经形成具有核心理念的学校管理文化
4.校长对教师管理意识自我提升寄予厚望
(二)学校管理文化与教师管理意识提升建议
1.创设原典文化学习环境,促进教师传统文化修养提升
2.落实课程民族文化认同元素,弘扬原典文化精髓要义
3.拓展学校文化平台,延展民族文化地标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