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建筑科学区域规划、城乡规划城市弹性的测度与时空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城市弹性的测度与时空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城市弹性的测度与时空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定 价:¥78.00

作 者: 蒲波 著
出版社: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50435728 出版时间: 2018-07-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66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国正积极探索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此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这要求逐步降低城市脆弱性、提升城市弹性。城市弹性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城市经济、城市基础建设、城市社会和城市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共同应对不确定性风险与灾害的能力。当城市系统及其子系统在发展中具有一定弹性并相互协调发展时,城市及区域更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弹性如何测量?子系统间是否协调发展?时空演变规律如何?这些问题的解答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市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城市弹性的测度与时空分析:以四川省为例》构建了城市弹性测度模型,实证研究了四川省21个市州城市弹性及其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具体而言,一是提出了城市弹性测度框架。在分析城市弹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弹性综合测度体系。即以城市经济、工程、社会、生态子系统及其耦合协调发展为基础,构建了城市弹性综合评价体系,包含4个子系统和21个具体指标。此外,从城市系统协调发展角度,构建了城市四个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模型。二是实证分析了四川省城市弹性的空间分异与动态演变。分析得出:2003-2013年四川省城市弹性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并呈现出梯度化空间分异特征;空间分布集聚程度逐渐增大。此外,四川省城市经济弹性、工程弹性和生态弹性呈现出集群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城市社会弹性空间分异特征不明显。三是实证研究了四川省城市弹性协调度的空间分异和动态演变。研究得出:2003-2013年四川省城市弹性静态与动态协调度均有所下降。2008年的汶川地震是导致静态协调度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四川省城市弹性静态协调度空间分异特征不显著,而动态协调度则呈现出集聚化的特征。在时空演变上,四川省城市弹性静态协调度呈现出弱空间异质性,动态协调度则表现出弱空间同质性。四川省城市弹性经济与社会静态协调度在空间分异上呈现出分散化的特征,并在时空演变上具有空间异质性。四是实证探讨了四川省城市弹性及其协调度的时空过程。分析得出:2003-2013年四川省城市弹性重心向辖区西北方向移动、展布范围显著扩张、密集性水平显著提高、方位逐渐偏离正北方、形态呈圆化趋势;四川省城市弹性静态协调度重心波动较大、展布范围轻微收缩、密集性水平起伏不定、方位变化趋势不明显、形态呈现圆化趋势。五是提出了一种包含时序数据和截面数据的城市弹性及其协调度三维判定模型。运用时间、城市弹性及其协调度构建了三维判定模型,并对四川省21个市州进行了演化特征分类,进而就提升城市弹性及其协调度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由于笔者能力和水平有限,拙作中有些材料未及时更新,有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深入,有些论证不够全面,有些论点有待进一步商榷。书中也难免有失当谬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蒲波(1985-),男,四川安岳人,管理学博士、博士后,现为四川农业大学教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管理与区域发展、休闲与旅游、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多项,在Open House International,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以及《旅游学刊》《软科学》《农村经济》《大学教育科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图书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案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技术路线
1.3 研究重点
1.3.1 关键点
1.3.2 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城市弹性的相关概念
2.1.1 弹性的概念及其演化
2.1.2 城市弹性的概念及其发展
2.2 城市弹性分析模型
2.2.1 “杯球”模型
2.2.2 适应性循环模型
2.2.3 抗沌模型
2.2.4 稳定性景观模型
2.3 城市弹性研究主题
2.3.1 城市经济弹性
2.3.2 城市工程弹性
2.3.3 城市社会弹性
2.3.4 城市生态弹性
2.4 城市弹性评价体系
2.4.1 评价方法
2.4.2 评价指标
2.5 研究述评
2.6 本章小结
3 城市弹性理论研究
3.1 概念界定
3.1.1 概念与内涵
3.1.2 相关概念辨析
3.2 理论基础
3.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2 协同理论
3.2.3 区域一体化理论
3.3 影响因素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弹性测度模型
4.1 测度流程框架
4.1.1 测度流程
4.1.2 测度框架
4.2 测度指标体系
4.2.1 指标选取原则
4.2.2 指标选取说明
4.3 测度方法
4.3.1 弹性测度方法
4.3.2 协调度测度方法
4.4 空间分析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弹性时空演变
5.1 数据来源
5.2 四川省城市弹性演变总体判断
5.2.1 总体演变特征
5.2.2 各子系统演变特征
5.3 四川省城市弹性时空演变特征
5.3.1 时间演变特征
5.3.2 空间分异特征
5.3.3 时空演变特征
5.4 四川省城市子系统弹性时空演变特征
5.4.1 时间演变特征
5.4.2 空间分异特征
5.4.3 时空演变特征
5.5 本章小结
6 城市弹性协调度时空演变
6.1 数据来源
6.2 四川省城市弹性协调度演变总体判断
6.2.1 总体演变特征
6.2.2 子系统间协调度演变特征
6.3 四川省城市弹性协调度时空演变特征
6.3.1 时间演变特征
6.3.2 空间分异特征
6.3.3 时空演变特征
6.4 四川省城市子系统间弹性协调度时空演变特征
6.4.1 时间演变特征
6.4.2 空间分异特征
6.4.3 时空演变特征
6.5 本章小结
7 城市弹性及其协调度时空过程
7.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7.2 四川省城市弹性及其协调度时空过程分析
7.2.1 城市弹性时空过程
7.2.2 城市弹性协调度时空过程
7.3 本章小结
8 城市弹性及其协调度演化特征分类
8.1 模型设计与分类方法
8.2 四川省城市分类结果
8.2.1 二维分类结果
8.2.2 三维判定结果
8.3 措施与建议
8.3.1 总体应对措施
8.3.2 分类调控措施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城市弹性测度体系指标权重表
附录2 2003年四川省城市弹性及其协调度
附录3 2008年四川省城市弹性及其协调度
附录4 2013年四川省城市弹性及其协调度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