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逻辑学(论理学)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

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

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

定 价:¥98.00

作 者: 徐复观 著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丛编项: 台湾国学丛书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0888656 出版时间: 2020-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 页数: 568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学者刘东先生主编的“台湾国学丛书”之一种。本书就“生与性”,“周初宗教中的人文精神”,“孔子、孟子、荀子、《中庸》、《易传》关于性的问题”以及先秦儒家思想等问题为中心,以“性”为经,采用归纳法,完整考察了周初以迄战国诸子中的相关论述。作者认为,人性论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中一种重要的思想,并且人性论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原理和动力,通过此书,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古代的思想文化。

作者简介

  徐复观(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观,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徐家坳凤形塆。著名学者,曾任香港新亚书院、新亚研究所教授,台中农学院教授,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华侨日报》主笔。 主编简介: 刘东,1955年生,曾先后任职于浙大、南大、中国社科院、北大、清华,讲学足迹遍及亚美欧澳各洲,现为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敦和讲席教授、中西书院院长。创办并主持“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人文与社会译丛”及《中国学术》杂志。是当代具有独立精神的学界“动手派”,以毕生之力为再造传统而奔劳呐喊。代表著作有《西方的丑学:感性的多元取向》《悲剧的文化解析:从古代希腊到现代中国》《天边有一块乌云:儒学与存在主义》《国学的当代性》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生与性—中国人性论史的一个方法上的问题
第二章 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跃
一、概述
二、周初文化的系属问题
三、敬的观念之出现
四、原始宗教的转化
五、周初人文精神对人性论的妊育及其极限
第三章 以礼为中心的人文世纪之出现及宗教之人文化
——春秋时代(纪前七二二至纪前四八○年)
一、周室厉幽时代宗教权威之坠落及其原因
二、礼与彝的问题
三、春秋时代是以礼为中心的人文世纪
四、宗教的人文化
五、“性”字之流行及向人性论的进展
第四章 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性与天道
一、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之地位
二、《论语》中两个性字的问题
三、孔子对传统宗教的态度及性与天道的融合
四、仁是融合性与天道的真实内容
第五章 从命到性—《中庸》的性命思想
一、《中庸》文献的构成及其时代
二、第二十章的问题
三、《中庸》上篇思想的背景与结构
四、释中庸
五、命与性
六、性与道
七、道与教
八、释慎独
九、释中和
十、程伊川与中和思想的曲折
十一、朱元晦与中和思想的曲折
十二、下篇成篇的时代问题
十三、上下篇的关连
十四、诚与仁
十五、诚的展开
十六、诚与明
第六章 从性到心—孟子以心善言性善
一、性善说是文化长期发展的结果
二、性善之性的内容的限定
三、心善是性善的根据
四、恶的来源问题
五、由心之存养扩充的工夫以尽心知性知天
六、由心善到践形
七、与告子争论之一—性善及性无善恶
八、与告子争论之二—义内义外问题
第七章 阴阳观念的介入—《易传》中的性命思想
一、孔门性命思想发展中之三派
二、《易》与《易传》
三、《乾彖传》及《系辞》中的性命思想
四、《说卦》的性命思想
五、《易传》对《易》的原始性的宗教的转换
六、《易传》性命思想中的问题
第八章 从心善向心知—荀子经验主义的人性论
一、荀子思想的经验的性格
二、天人分途
三、荀子所说的性的内容及性恶论的根据
四、由恶向善的通路—心知
五、知以后的工夫及师法的重要性
六、荀子性恶论中的问题
第九章 先秦儒家思想的综合—大学之道
一、概述
二、从古代学制看《大学》的成篇时代
三、从《大学》的思想内容看它的直接来源
四、原义试探
五、朱元晦的《大学新本》问题
六、王阳明对朱元晦的争论
第十章 历史的另一传承—墨子的兼爱与天志
第十一章 文化新理念的开创—老子的道德思想之成立
一、老子思想的时代背景
二、道的创生过程—宇宙论
三、人向道德的回归—人生论
四、道德的政治论
第十二章 老子思想的发展与落实—庄子的“心”
一、与《庄子》有关的问题
二、《庄子》重要名词疏释之一—道,天,德
三、《庄子》重要名词疏释之二—情,性,命
四、《庄子》重要名词疏释之三—形,心,精神
五、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
六、思想的自由问题
七、死生的自由问题
八、政治的自由问题
第十三章 道家支派及其末流的心性思想
一、道家的正宗与支派
二、杨朱及《列子》中的《杨朱》篇
三、由田骈、慎到的道与法的结合到韩非
四、《吕氏春秋》的本生贵生
五、宋钘、尹文与《管子》中的道家思想
第十四章 结论—精神文化在开创时期的诸特性
附录一 有关老子其人其书的再检讨
附录二 阴阳五行及其有关文献的研究
附录三  由《尚书·甘誓》、《洪范》诸篇的考证看有关治学的方法和态度问题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