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学基础(第三版)

环境学基础(第三版)

环境学基础(第三版)

定 价:¥59.90

作 者: 邵超峰,鞠美庭 编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22387486 出版时间: 2021-09-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07 字数:  

内容简介

  《环境学基础》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共分十一章,包括绪论、全球环境问题、大气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保护、固体废物处置与管理、物理性污染与防治、人口资源与环境、生态系统与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等。为了丰富课程内容体系,同时压缩课本容量,将每章节的延伸内容和知识要点系统整理为若干专题知识,以二维码的形式进行展示。为了提高教材的使用效果,在每章正文前编有“导读”并融合课程思政素材,每章后附有思考题;为了配合双语教学的需要,在各章中都插入了一些概念和基本知识的英文解释。本教材配有内容完整、图文声并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读者可到化学工业出版社教学资源网(www.cipedu.com.cn)免费下载。《环境学基础》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非环境类专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用书;可作为一般读者了解和学习环境科学基本知识的选择读物,也可作为各级决策、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邵超峰,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兼任南开大学环境规划与评价所常务副所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天津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秘书长,先后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18项,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次、三等奖一次;主编的教材《环境学基础(第二版)》获得教育部“十二五”本科规划教材。现为科学技术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专家、农业农村部农产业品产地划分专家、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影响评价、环境应急管理、水生态环境保护专家。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001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002
一、人类环境及其功能 002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007
第二节 环境科学及其研究 009
一、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009
二、环境科学研究的内容及其分科 011
思考题 013
第二章 全球环境问题 015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 016
一、气候变化及其危害 016
二、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 021
第二节 臭氧层破坏 023
一、臭氧层破坏及其危害 023
二、臭氧层保护行动 026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损失 028
一、生物多样性及其现状 028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 030
第四节 酸雨 034
一、酸雨的危害及其分布 034
二、控制酸雨的行动和措施 037
第五节 荒漠化 039
一、荒漠化现状 039
二、荒漠化防治 041
第六节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042
一、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 042
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防治行动和措施 044
第七节 海洋污染 045
一、海洋污染的现状与危害 046
二、保护海洋环境的行动和措施 047
第八节 危险废物越境转移 049
一、危险废物及其现状 049
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控制 050
三、危险废物的管理 051
思考题 055
第三章 大气环境保护 057
第一节 大气层结构与气象要素  059
一、大气的组成 059
二、大气层结构分层 059
三、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061
第二节 大气污染 062
一、大气污染相关概念 062
二、大气污染源 064
三、大气污染物 066
第三节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066
一、我国大气污染概况 066
二、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成效及问题 069
第四节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073
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073
二、利用市场手段强化污染治理措施 074
三、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 074
四、强化监督考核机制 074
五、加强宏观调控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074
六、采取综合措施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075
七、加强大气污染排放标准研究及监测能力建设 075
八、加强大气污染防治重要环境法律制度关系 076
第五节 大气环境规划 076
一、大气环境规划技术思路 077
二、大气环境现状分析 077
三、大气环境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 078
四、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079
思考题 083
第四章 水环境保护 085
第一节 水质及水环境质量指标  087
一、水质指标 087
二、水质标准 089
第二节 水污染及水体自净 092
一、水污染的危害 092
二、水体自净 094
第三节 水体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095
一、无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和转化 095
二、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和转化 097
三、石油类物质在水体中的迁移和转化 097
四、氮、磷化合物在水体中的转化 099
第四节 我国水污染现状 100
一、淡水环境现状 100
二、我国水污染防治成效及问题 102
第五节 水体污染防治途径 106
一、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 106
二、加大防治工作投入 107
三、构建统一管理机制 107
四、发挥公众管理作用 107
第六节 水环境规划 108
一、水环境规划技术思路 108
二、水环境现状分析 109
三、水环境容量测算 109
四、水污染物总量控制 110
思考题 111
第五章 土壤环境保护 113
第一节 土壤污染与污染源 115
一、土壤污染 115
二、土壤污染源 121
第二节 农药与土壤污染 123
一、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123
二、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 127
第三节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128
一、土壤污染现状 128
二、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成效及问题 130
第四节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33
一、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概况 133
二、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134
三、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136
第五节 土壤污染防治路径 136
一、立足现实,完善立法 136
二、分工合作,系统治理 137
三、多方动员,共同参与 137
四、多方筹措,保障资金 137
第六节 土壤污染防治规划 138
一、土壤污染防治体系概念框架 138
二、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体系 139
三、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体系 143
思考题 145
第六章 固体废物处置与管理 147
第一节 固体废物的来源及危害 149
一、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分类 149
二、固体废物的产生现状 151
三、固体废物的危害 152
第二节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 154
一、固体废物的控制措施 154
二、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技术 156
三、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157
第三节 固体废物管理 162
一、国外固体废物的管理 162
二、我国固体废物的管理 164
三、“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169
思考题 171
第七章 物理性污染与防治 173
第一节 噪声污染与防治 174
一、噪声源及其度量 174
二、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77
第二节 电磁污染及其防治 182
一、电磁污染与污染源 182
二、电磁污染防治 184
第三节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186
一、放射性污染与污染源 186
二、放射性污染防治 189
第四节 光热污染及其防治 193
一、光污染及其防治 193
二、热污染及其防治 196
思考题 199
第八章 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
第一节 人口现状 202
一、世界人口增长现状及趋势 202
二、我国人口现状与控制 209
第二节 资源现状 213
一、自然资源概述 213
二、中国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215
第三节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217
一、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217
二、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221
三、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223
第四节 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对策及行动 224
一、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对策 224
二、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行动 225
思考题 225
第九章 生态系统与生态保护 227
第一节 生态系统概述 229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29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229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236
第二节 生态保护的基本原理 245
一、生态学一般规律 245
二、生态平衡与生态破坏 249
第三节 生态系统保护 256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 256
二、自然保护区建设 257
三、生态保护红线体系建立 259
思考题 259
第十章 生态文明建设 261
第一节 生态文明理论 263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263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264
三、生态文明应遵循的原则 265
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267
五、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 269
六、生态文明推进措施 270
第二节 生态文明行动 271
一、促进绿色发展 272
二、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72
三、强化污染防治 273
四、加大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力度 274
五、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276
六、加强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276
第三节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277
一、建设任务 277
二、建设进展 279
第四节 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 281
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281
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82
第五节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283
一、建设任务 283
二、建设进展 284
思考题 285
第十一章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287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89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289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91
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292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293
一、经济学理论 293
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 293
三、人口承载力理论 293
四、人地系统理论 293
五、资源永续利用理论 294
六、外部性理论 294
七、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 294
八、三种生产理论 294
九、三大支柱理论 294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实践 295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 295
二、我国可持续发展行动 296
三、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298
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301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 303
一、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 303
二、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 303
三、可持续发展的科技系统 303
四、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 304
五、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 304
六、可持续发展的评估考核 304
思考题 304
参考文献 305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