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法律理论法学法理、文本与案例

法理、文本与案例

法理、文本与案例

定 价:¥88.00

作 者: 资琳 著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21615555 出版时间: 2020-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444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在厘清法理学学科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法律教义学和法律社会学的理论作出溯源式的阐述。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典型事件和司法案例,对如何运用法律教义学和法律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和方法,作出深入细致的分析。本书尽管以法律教义学和法律社会学的理论和案例为核心,但是我们的立足点并不仅仅止于法律教义学和法律社会学,而是试图通过正本清源的工作,为中国统一法理学的发展作出一些奠基性的工作,为法律学子提供更为精准的分析中国现实的工具。

作者简介

  主编 资琳,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理论法学系主任。在法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3部、译著1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 副主编 祁春轶,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在法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译文多篇,出版德文专著1部,主持完成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 龚春霞,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层法治研究所研究人员,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已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 黄泽敏,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兼任中国法律逻辑学会常务理事。在《法学研究》等法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法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001
第一节 学科性质// 001
一、法理学的学科定位// 001
二、法理学的学科特征// 004
三、法理学的知识属性// 007
四、总结// 010
第二节 研究对象// 012
一、自然法学派的研究对象// 012
二、分析实证法学派的研究对象// 013
三、社会法学派的研究对象// 018
四、总结:作为研究对象的法理// 019
第三节 实践功能// 020
一、法理学实践功能的类型// 020
二、法理学与部门法的关系// 023
三、法理在司法实践中的功能// 026
四、总结// 029
第二章 我国法理学研究的新兴范式:法律教义学与法律社会学之争// 031
第一节 我国法理学研究范式的发展轨迹// 031
一、范式的含义之辩// 031
二、研究范式的转换// 033
第二节 法律教义学和法律社会学研究的兴起// 034
一、概念界定// 034
二、研究成果// 036
三、争论的爆发// 037
第三节 法律教义学与法律社会学的争论焦点// 039
一、立场之争// 039
二、方法论之争// 040
三、思维之争// 041
四、教育论之争// 042
五、总结与反思// 043
第三章 法律教义学方法的传统理论// 045
第一节 法律解释// 045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 045
二、法律解释的方法构成// 047
三、法律解释方法的实例展示// 051
第二节 法律续造// 054
一、法律续造的理论脉络// 055
二、法律续造的方法构成// 057
三、法律续造方法的实例展示// 062
第四章 法律教义学方法的延伸:法律论证// 067
第一节 法律论证的理论脉络与方法构成// 067
一、法律论证的概念// 067
二、法律论证的理论脉络// 071
三、法律论证的方法构成// 085
第二节 法律论证的广义扩充:事实论证// 096
一、案件事实论证的概念// 096
二、案件事实论证的修辞与法律叙事方法// 099
第三节 判例法制度及案例指导制度下的法律论证// 101
一、判决理由决定判例制度法律推理构成类型// 102
二、判例制度的法律推理构成Ⅰ:归纳推理// 104
三、判例制度的法律推理构成Ⅱ和Ⅲ: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 106
四、与案例指导制度法律推理构成类型比较// 111
五、实例展示:案例指导制度下的法律论证// 118
第五章 古典法律社会学的理论旨趣// 122
第一节 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与法律秩序// 123
一、问题与展开// 123
二、法律的性质:物质制约与阶级意志// 128
三、法律的演进: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 134
四、总结// 142
第二节 涂尔干:有机团结与社会整合理论// 145
一、问题与展开// 145
二、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149
三、失范的社会分工// 155
四、法律:社会凝聚力的外在事实// 162
五、总结:涂尔干对法律社会学的贡献// 167
第三节 韦伯:资本主义的精神与法律理性的统治// 168
一、问题与展开// 168
二、现代资本主义及其精神// 169
三、支配的类型// 178
四、法律的理性化// 191
五、总结:韦伯对法律社会学的贡献// 196
第六章 法律社会学现代发展的理论奠基// 198
第一节 帕森斯:社会行动与结构功能// 199
一、问题与展开// 199
二、秩序的生成:社会行动理论// 200
三、社会的维系:社会系统理论// 205
四、总结// 224
第二节 卢曼:法律功能与法律系统// 228
一、问题与展开// 228
二、法律的演进:复杂性增长与法的实证化// 242
三、法律的运作:规范封闭性与认知开放性// 261
四、总结// 294
第七章 我国疑难案例裁判的法律教义学反思// 298
第一节 疑难案例司法裁判的法理基础// 298
一、疑难案件裁判的司法哲学// 298
二、我国疑难案件的内涵// 304
三、我国疑难案件的分类// 306
第二节 事实疑难案件中事实的认定// 311
一、事实认定的方法// 311
二、疑难事实认定中演绎推理的运用// 314
第三节 法律疑难案件的裁判// 317
一、法律疑难案件中的原则裁判模式// 317
二、法律原则的指引性适用// 320
三、法律原则的补充性适用// 323
四、法律原则的创设性适用// 326
第四节 社会评价疑难案例的裁判// 328
一、社会评价疑难案件的裁判模式// 328
二、复合性疑难案件// 333
三、背景因素干扰司法之案件// 338
四、正义观冲突之案件// 341
第八章 我国合同法理体系的法律教义学分析// 345
第一节 作为理论来源的合同法理// 346
一、道义论合同理论和目的论合同理论的对立与融合// 346
二、我国学者的理论言说:温和道义论下的多元价值// 349
第二节 作为基本原则的合同法理// 352
一、合同自由的优先性// 353
二、合同公平的制衡性// 355
三、合同效率的附属性// 358
第三节 作为法律教义的合同法理// 361
一、合同法教义的形成:以显失公平规则为例// 362
二、合同法教义的功能// 365
第九章 我国本土制度的法律社会学解释// 370
第一节 土地制度改革与基层治理创新// 370
一、解释论与实践论的分歧// 370
二、解决土地纠纷的实际规则// 373
三、土地共识与多元规则的博弈// 377
四、合同规则的困境及运行的可能选择// 381
第二节 信访制度的法治化// 388
一、信访研究的代表性理论// 388
二、信访制度的功能分析// 391
三、信访制度的实践困境// 395
四、信访制度法治化的困境// 399
五、信访制度法治化的方向// 403
第三节 基层执法的实践形态及法治化路径// 408
一、基层执法的典型理论// 408
二、禁止暴力执法// 413
三、柔性执法时有发生// 416
四、执法冲突的原因分析// 420
五、基层执法法治化的具体路径// 423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