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艺术艺术理论西安易俗社与秦腔的现代转型研究(1912-1949)

西安易俗社与秦腔的现代转型研究(1912-1949)

西安易俗社与秦腔的现代转型研究(1912-1949)

定 价:¥158.00

作 者: 李有军 著
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04051541 出版时间: 2022-01-01 包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98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西安易俗社从建立到发展的专著。易俗社是民国时期陕西地方知识分子主导的,由陕西军政、教育、文化等各界知识精英共同创建的秦腔改良剧社。西安易俗社在秦腔剧目创作、舞台表演、秦腔受众传播及社会影响等方面成绩斐然。本书总结民国时期易俗社秦腔艺术生产经验,揭示易俗社秦腔艺术生产规律,对于当下的传统戏曲发展变革具有鲜明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

  李有军,男,1982年5月,陕西米脂人,陕西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戏剧戏曲理论与历史、影视媒介文化。担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舞台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电影审查委员会审查专家。获共青团西安市委“西安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在《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戏剧艺术》《现代传播》《戏曲研究》《戏曲艺术》等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1部,参编著作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一等资助1项,陕西省社科基金、陕西省艺术学项目等省级课题7项。作品曾获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八届王国维戏曲论文奖三等奖,第五届“陕西文艺评论奖”(评论奖)等各类奖项10项。

图书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二、易俗社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三、关键词:戏剧现代性
第一章 易俗社的时代精神与现代意识
第一节 孕育易俗社的民众土壤与文化传统
一、秦腔与近代陕西民众生活
二、作为近代陕西民众娱乐形态的秦腔
第二节 时代使然:西安易俗社的成立
一、易俗社创建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易俗社的创立及其组织构架
第三节 铸社之魂:时代精神与现代意识
一、剧社宗旨:时代精神的表征
二、文人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
三、深谙时代主题,融入变革洪流
第二章 易俗社秦腔艺术生产的现代性呈现
第一节 易俗社秦腔艺术生产机制
一、易俗社的艺术生产体制
二、易俗社的管理机制
三、易俗社的教育培养机制
第二节 易俗社剧目生产理论纲领
一、统摄与召唤:易俗社秦腔创作理论纲领
二、易俗社秦腔史论建构
三、易俗社秦腔理论传播场域
第三节 易俗社剧作家群体
一、深谙秦腔艺术美学精髓
二、中西贯通的人文素养
第三章 易俗社秦腔艺术“文本”呈现:剧本创作与舞台演剧
第一节 易俗社新编秦腔剧目旨归考察
一、宏大叙事:秦腔剧本的“时代表达”
二、铺叙生活:秦腔剧本的世俗生活审美
三、“新女性”:易俗社秦腔剧目的性别意识
第二节 易俗社秦腔艺术舞台演剧
一、秦腔导演制的确立
二、京剧教练加盟剧社
三、战时“外来”剧社的影响
第三节 易俗社学员舞台表演与艺术传承
一、易俗社培养的“两代学员”
二、易俗社秦腔艺术审美呈现
第四节 秦腔《三滴血》的经典化:易俗社剧目个案研究
一、时代主题与剧目改编
二、艺术趣味与审美品格
三、秦腔电影与省外巡演
第四章 秦腔的现代转型:易俗社秦腔艺术的接受与影响
第一节 易俗社对秦腔艺术审美表现的影响
一、易俗社剧场传播效应
二、易俗社剧场对秦腔表演的影响
三、作为“公共空间”的剧场
第二节 易俗社对秦腔媒介传播的影响
一、改良新制引发的秦腔剧坛新变
二、剧目移植与学员流动滋生的秦腔传播效应
三、省外巡演“场域”中秦腔媒介传播
第三节 关中民众思想启蒙与审美接受
一、思想启蒙与艺术熏陶
二、审美期待视野的重构
第五章 易俗社精神文化的整体观照
第一节 易俗社与陕西地方军政高层的“精神契约”
一、易俗社与陕西军政界的“精神契约”
二、易俗社“文化领导权”的“占有”
三、军政当局意识形态的宣扬
第二节 易俗社秦腔艺术生产二重性探骊
一、现代市场规律与艺术规律的“契合”
二、启蒙“言志”与审美“缘隋”并举
三、秦腔艺术生产二重性的当代意义
第三节 历史使命意识:易俗社与社外文人知识分子交往
一、古调独弹:鲁迅“光晕”与剧社精神
二、“他者”镜鉴:省外巡演与社外文人互动
三、革命意识:易俗社与西北战地服务团交往
结语
一、易俗社表征秦腔的现代转型
二、易俗社长期延存何以可能
三、易俗社秦腔艺术生产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甄别旧戏草》
附录2 《易俗社章程》(民国元年)
附录3 《易俗社新章程》(民国二十年六月)
附录4 民国时期易俗社新编秦腔剧目
附录5 阎敏学研究员访谈录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