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艺术影视艺术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史

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史

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史

定 价:¥60.00

作 者: 杨宣华 著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06054069 出版时间: 2022-04-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声音的一个分支,严格意义上说,从电影诞生之初就已经和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默片时期,人们常常用乐师现场演奏音乐等方式填补画面的空白,掩盖放映机的噪声。因此,有评论家认为其实电影史上并没有一个绝对无声的“默片时代”。1927年,人们一次在标志着有声时代来临的美国影片《爵士歌王》中听到了一首歌曲和几段场景音乐;而在中国,电影音乐同样扮演了电影声音先行者的重要角色:1930年,电影《野草闲花》中金焰和阮玲玉演唱的《寻兄词》,成为中国观众能够从电影中听到的早的电影歌曲。七十多年来,中国电影音乐遵循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经历了“萌芽及迅速发展时期”“十七年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新时期”。音乐这种独立的听觉艺术形式,与电影完美结合之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中国电影音乐从最初在表现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深受西方音乐文化影响,到逐渐在演变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直至最后走出银幕,融入社会生活并借助电影广泛传播,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电影音乐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目前介绍电影音乐的专业理论书籍大都围绕“电影音乐分析”或“电影音乐鉴赏”展开,很少站在美学高度对电影音乐给予宏观的、深层次的剖析和梳理。虽然目前一些学者已经在“电影声音发展史”的研究中涉及了电影音乐的相关内容,但是专门针对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系统研究,目前仍是一片空白。纵观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不同时代背景、不同人文风貌的电影,其音乐是有区别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探寻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内在规律,将是该书研究的重点。该书将根据目前已有的理论、分析、鉴赏类电影音乐书籍,在本人从事电影音乐研究的基础上,从电影音乐的发展史出发,用哲学、电影学、史学、美学和音乐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层次解构电影音乐,该书将着重对中国电影音乐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加以梳理和归纳,并对电影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体现的不同美学特征、文化内涵及传播学特质结合重点影片音乐加以分析和评价;同时,结合电影本土化、民族化的大方向,论述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电影与音乐的关系。中国电影音乐从起源到现在,其表现手法、功能作用、存在形态等发生了根本变化。系统研究、归纳、总结并整理它的内在规律及作品风格,对将来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而积极的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

  杨宣华,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副教授,中国电影音乐研究院理论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电影学博士,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曾出版专著《中外经典影片音乐赏析》(一)(二),译著《世界电影音乐史》《电影音乐人成长手册》等。北京电影学院首届“师德十佳”称号获得者。

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国电影音乐的萌芽与迅速发展(1905-1949)
第一节 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中国无声片时期音乐(1905-1930)
第二节 中国电影音乐的第一次高潮——左翼时期电影音乐(1932-1937)
第三节 战时与战后电影音乐(1937-1949)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电影音乐(1949-1966)
第一节 电影歌曲的再度辉煌
第二节 电影器乐的全新发展
第三节 逐渐成熟的电影音乐创作队伍
第四节 电影音乐民族风格的自觉探索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电影音乐(1966-1976)
第一节 样板戏音乐
第二节 故事片音乐的创作
第四章 新时期电影音乐(1976-2013)
第一节 电影音乐的恢复与创新(1976-1984)
第二节 第五代导演的电影音乐
第三节 电影多元化发展时期的音乐(1990-201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