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1
1.1 研究目的、意义和价值…………………………………………………… 2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 3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思路和方法…………………………………………… 4
1.4 相关研究的现状 ………………………………………………………… 5
第二章 语法研究视野:从句法到章法 …………………………………………… 8
2.1 语篇的界定 ……………………………………………………………… 8
2.2 语篇研究的对象提取和视角 …………………………………………… 9
2.2.1 语篇“块”的离析 ………………………………………………… 9
2.2.2 新概念的引入:话题框架 ……………………………………… 10
2.2.3 句法和章法的交互作用………………………………………… 11
第三章 汉语显性加合式语篇连贯 ……………………………………………… 13
3.1 因果关系复句的语序选择和关联标记………………………………… 14
3.1.1 问题的提出 …………………………………………………… 14
3.1.2 因果复句语序选择性的表征形式……………………………… 15
3.1.3 因果复句语序选择的动因……………………………………… 20
3.1.4 因果复句语序和关联标记选择的认知机制 …………………… 24
3.1.5 小结 …………………………………………………………… 25
3.2 回声提述与口语语篇连贯……………………………………………… 26
3.2.1 回声提述视角下反讽的识别…………………………………… 26
3.2.2 回声提述视角下反讽的解读…………………………………… 28
3.2.3 回声反讽语力的制约因素……………………………………… 34
3.2.4 小结 …………………………………………………………… 36
3.3 “至于”的语法化与汉语的语言类型…………………………………… 38
3.3.1 跨层组合“至于”的语法化历程………………………………… 38
3.3.2 “至于”的语法化机制及其现实表现 …………………………… 43
3.3.3 “至于”等的语法化与汉语的语言类型 ………………………… 46
第四章 动词论元配置与语篇连贯 ……………………………………………… 48
4.1 句内动词论元与语篇连贯……………………………………………… 49
4.1.1 从“房子吃没了”说起…………………………………………… 49
4.1.2 论元配置与句式选择…………………………………………… 50
4.1.3 论元配置与语篇信息…………………………………………… 58
4.1.4 小结 …………………………………………………………… 61
4.2 汉语不及物动词及物化的语篇动因…………………………………… 61
4.2.1 动词小类的划分………………………………………………… 61
4.2.2 不及物动词及物化现象研究现状……………………………… 63
4.2.3 不及物动词及物化现象调查…………………………………… 64
4.2.4 不及物动词及物化的选择倾向和语篇动因 …………………… 71
4.3 汉语主宾语关系化操作的不对称现象………………………………… 75
4.3.1 关系小句的句法特征…………………………………………… 76
4.3.2 关系小句的语篇表现…………………………………………… 78
4.3.3 关系小句的主观性问题………………………………………… 83
4.3.4 小结 …………………………………………………………… 85
第五章 内嵌关系小句与语篇连贯 ……………………………………………… 87
5.1 小句关系与小句降级…………………………………………………… 87
5.1.1 小句关系类型 ………………………………………………… 87
5.1.2 汉语相关现象讨论……………………………………………… 89
5.2 称名关系小句“(被S)称(之)为N1的N2”…………………………… 90
5.2.1 问题的提出 …………………………………………………… 90
5.2.2 称名关系小句的形式与功能…………………………………… 91
5.2.3 N1和N2的内在关联和次序…………………………………… 94
5.2.4 称名关系小句的语篇整合效应………………………………… 97
5.2.5 小结 …………………………………………………………… 101
5.3 内嵌关系小句“VP+的+人称代词”………………………………… 102
5.3.1 结构的句法功能和语篇环境 ………………………………… 103
5.3.2 VP与人称代词的互动………………………………………… 106
5.3.3 “VP+的+人称代词”的信息配置策略 ……………………… 114
5.3.4 小结 …………………………………………………………… 117
第六章 主从关系小句与语篇连贯 …………………………………………… 118
6.1 身份/性质定位句“作为NP,(S)VP” ……………………………… 118
6.1.1 “作为NP,(S)VP”的构成 …………………………………… 119
6.1.2 “作为NP,(S)VP”的变体形式 ……………………………… 121
6.1.3 “作为NP,(S)VP”的历时演化 ……………………………… 123
6.1.4 主从关系小句的语篇连贯作用 ……………………………… 127
6.1.5 小结 …………………………………………………………… 130
6.2 时间定位句“VP的时候,SVP”……………………………………… 130
6.2.1 时间与事件在语篇中的互动 ………………………………… 130
6.2.2 时间参照模式的语篇实现 …………………………………… 133
6.2.3 时间定位小句的语篇环境 …………………………………… 138
6.2.4 时间定位小句的语篇功能 …………………………………… 140
6.2.5 小结 …………………………………………………………… 143
6.3 起点/依据定位句“从XP出发,(S)VP”……………………………… 143
6.3.1 “从XP出发,(S)VP”的构成 ………………………………… 144
6.3.2 “从XP出发,(S)VP”的语篇整合功能 ……………………… 151
6.3.3 与“通过XP,(S)VP”的比较 ………………………………… 155
6.3.4 小结 …………………………………………………………… 156
第七章 话语行为的分层和语篇连贯 ………………………………………… 158
7.1 基本话语和元话语的分立 …………………………………………… 158
7.1.1 话语行为的两个层面 ………………………………………… 158
7.1.2 元话语标记和语篇的互动功能 ……………………………… 159
7.1.3 元话语标记的来源和特点 …………………………………… 160
7.2 从感官动词到推断元话语标记 ……………………………………… 160
7.2.1 推断元话语标记的结构形式和语篇模式 …………………… 161
7.2.2 确信度与推断元话语标记的功能格局 ……………………… 165
7.2.3 推断元话语标记的形成机制 ………………………………… 171
7.2.4 小结 …………………………………………………………… 175
7.3 汉语言说类元话语标记 ……………………………………………… 176
7.3.1 言说类元话语标记的构造方式 ……………………………… 177
7.3.2 言说类元话语标记的功能与分布 …………………………… 182
7.3.3 言说类元话语标记的语义取向和范畴特征 ………………… 185
7.3.4 小结 …………………………………………………………… 188
7.4 关系小句型元话语标记“说好的”…………………………………… 188
7.4.1 “说好的”的语篇分布 ………………………………………… 189
7.4.2 “说好的”的反预期表达功能 ………………………………… 191
7.4.3 “说好的X(呢?)”的语义表达倾向 …………………………… 193
7.4.4 “说好的”元话语功能的形成机制 …………………………… 194
7.4.5 小结 …………………………………………………………… 197
第八章 微语篇的建构与连贯机制 …………………………………………… 198
8.1 微语篇的特点和连贯机制 …………………………………………… 198
8.1.1 微语篇的特点 ………………………………………………… 198
8.1.2 微语篇的连贯机制 …………………………………………… 203
8.1.3 微语篇特征的成因 …………………………………………… 208
8.1.4 小结 …………………………………………………………… 210
8.2 转折段子的语篇连贯现象 …………………………………………… 210
8.2.1 转折段子的界定 ……………………………………………… 210
8.2.2 转折段子的语义形成机制 …………………………………… 211
8.2.3 转折段子的语篇连贯机制 …………………………………… 214
8.2.4 小结 …………………………………………………………… 219
第九章 结语 …………………………………………………………………… 220
参考文献 ………………………………………………………………………… 222
后记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