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词体形态论

词体形态论

词体形态论

定 价:¥75.00

作 者: 李东宾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301333273 出版时间: 2022-10-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词是我国唐宋时期伴随着清商法曲而产生的一种拥有独特的语言形态和文化内涵的诗歌体裁,它融集成和开新于一体,既是对以诗歌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及其美学传统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即将到来的近代市井文学通俗化、散文化特征的一次预演。全书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对词体进行考察,既有对中国诗体发展、词体自身演进历程的描述和梳理,又有对词体语言面貌和美感特质的分析和总结,探讨了词之所以为词、词何以为词等根本性问题,并对词体在演进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质及其表现出来的诸多语言现象进行阐释。《词体形态论》最大的特点是文学与语言学的结合,用语言学的原理和方法来阐释词体发生和演进中的诸多文学现象,具有较强的学理性。

作者简介

  李东宾,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南开大学文学博士,师从叶嘉莹先生攻读词学,现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语言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内蒙古教育厅项目一项;著有《词体的形态及其演进》《中华多民族谚语集萃》和《寂寞人间五百年——秦观词》(注);在《郑州大学学报》《河南大学学报》《山西大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几十篇;出版个人诗词集《抱膝斋诗词稿》。

图书目录

绪 论 ………………………………………………………………… (1)
第一编 词体:诗体穷变的音乐文学
第一章 诗乐的深度融合 …………………………………………… (13)
第一节 词体之前的诗体演进…………………………………… (13)
第二节 词体发生的声、诗探源 ………………………………… (23)
第三节 词体的发生及其演进…………………………………… (36)
第二章 词体的音乐属性 …………………………………………… (49)
第一节 词体:一种“文学 文化现象”…………………………… (49)
第二节 声辞配合之理 ………………………………………… (53)
第三节 音乐规约下的语言面貌………………………………… (59)
第三章 词体的诗体属性 …………………………………………… (65)
第一节 “句从古短?字以世增”:句式的延展…………………… (65)
第二节 “诗之体以代变”:体制的丰容 ………………………… (73)
第二编 词体散文化的表征
第四章 散文化的字法 ……………………………………………… (83)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 (83)
第二节 领字 …………………………………………………… (88)
第三节 虚字 …………………………………………………… (96)
第五章 散文化的句法 ……………………………………………… (106)
第一节 “句读”之法 …………………………………………… (106)
第二节 情意的深婉表达………………………………………… (111)
第三节 长短抑扬?各极其致 …………………………………… (122)
第六章 散文化的章法 ……………………………………………… (133)
第一节 律诗的局限 …………………………………………… (133)
第二节 词之章法与赋之手法…………………………………… (135)
第三节 叙事的要件 …………………………………………… (142)
第三编 语言转型中的词体特质
第七章 语言的俗化和意象的本质…………………………………… (155)
第一节 文言与白话之间………………………………………… (155)
第二节 意象语言的本质………………………………………… (163)
第三节 意象语言向散文语言的转移过渡 ……………………… (170)
第八章 表达方式的转移 …………………………………………… (179)
第一节 诗歌语言的散文化趋势………………………………… (179)
第二节 诗词创作手法的转移…………………………………… (187)
第九章 意象的传承和词体的特质…………………………………… (195)
第一节 “诗人之词”与“词人之词” …………………………… (195)
第二节 散文的形式和诗意的特质……………………………… (206)
第四编 雅俗整合中的词体演进
第十章 “含蓄”与“发越”两种态势的形成和对立 ………………… (219)
第一节 小令的诗体回归………………………………………… (219)
第二节 雅俗的对立并存………………………………………… (227)
第三节 “含蓄”与“发越”之间的张先 ………………………… (233)
第十一章 “发越”的改造与“含蓄”的回归 ………………………… (242)
第一节 苏轼“以诗为词”与诗化先声 ………………………… (242)
第二节 词体的“本色”回归和雅俗整合………………………… (250)
第三节 雅之大成与俗化趋势…………………………………… (261)
结 语 ………………………………………………………………… (271)
主要参考文献 ………………………………………………………… (275)
后 记 ………………………………………………………………… (283)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