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古籍/国学国学著作调腔传统珍稀剧目集成

调腔传统珍稀剧目集成

调腔传统珍稀剧目集成

定 价:¥1288.00

作 者: 吴宗辉 俞志慧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7848097 出版时间: 2023-01-01 包装: 盒装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调腔传统珍稀剧目集成》是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十四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并入选《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本书是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昌调腔戏本的校勘整理与研究。调腔是古老的声腔剧种,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因现在仅留存于浙江新昌,故被称作“新昌调腔”。目前全国还在演出调腔的仅剩的县级专业剧团——新昌调腔传承保护发展中心(新昌县调腔剧团)。作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调腔在中国戏曲史特别是浙江戏曲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但调腔的戏本资料却少之又少,目前仅有10多个调腔戏本被编入《浙江戏曲传统剧目汇编》等内部资料,基本不曾公开出版。本项目根据新昌县档案馆、傅斯年图书馆藏的清代民国艺人抄本进行校订整理,共收入调腔剧目72个,既包括《北西厢》《汉宫秋》等古剧、古本,又有与明清文人传奇相类但不见著录或同名异实的清代民间传奇戏(时戏)36个,并附《调腔剧目丛考》《调腔曲牌分类详解》等研究成果。本项目既可为杂剧、南戏研究提供信实材料,又披露了诸多可与绍剧、越剧相互参证的新资料,有望推动戏曲史、俗文学的相关研究。调腔是主要流行于浙东绍兴、宁波、台州一带的高腔剧种,在绍兴一带又被称为高调或高腔。调腔为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原以绍兴、新昌为中心,盛行全越,流布浙江东部沿海各地,旁及浙西和金华部分地区,而目前仅留存于浙江新昌一隅,故被称为“新昌调腔”。调腔在明末时已见演出记载,张岱(1597—1689?)《陶庵梦忆》卷四“不系园”条载明崇祯七年(1634)彭天锡与朱楚生、陈素芝在杭州西湖画舫“不系园”串演调腔戏,卷五“朱楚生”条专述调腔女伶朱楚生事迹:“朱楚生,女戏耳,调腔戏耳,其科白之妙,有本腔不能得十分之一者。”清代绍兴戏曲先流行的是昆曲和调腔,而调腔风头之健,实胜过昆曲,使得晚清以来绍兴的昆曲多附于调腔班存在。清中期以后,绍兴乱弹(绍剧)逐渐兴起,徽班在绍兴也具有一定的势力。大致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进据绍兴之前,调腔在绍兴剧坛仍占优势地位,“凡祀神、祭祖,以及乡村社戏,什九雇高调班”(蔡萸英《翠廔小语》);太平天国运动之后,调腔与绍兴乱弹、沿山班(以乱弹为主,兼唱徽戏和一些调腔戏)争胜。随着农村经济的凋敝,全面抗战的爆发,社会陷入混乱,绍兴戏班纷纷报散;抗战结束后,乱弹班都感到生存困难,绍兴的调腔班基本绝迹,唯新昌及以东地区尚存火种。1959年,新昌组建专业的调腔剧团,调腔重获新生。2006年,新昌调腔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成立。调腔在浙江戏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浙东的戏曲发展影响深远。它既是同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宁海平调的直接源头,也是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的绍兴目连戏的主要声腔,绍兴上虞孟姜女戏原亦唱调腔。绍剧在借鉴了调腔的锣鼓、吹打牌子的基础上发展出自身的器乐体系,并在剧目上互相影响。此外,宁波昆剧吸收了五十多本调腔戏,越剧在小歌班、绍兴文戏时期移植改编了《沉香扇》《双狮图》《仁义缘》《分玉镜》《一盆花》等调腔剧目。调腔部分传统剧目演出至今仍保持南戏“干唱”形式,被视为绍兴戏曲“价值者”(徐慕云《中国戏剧史》)。但调腔丰富珍稀的传统戏本,目前大多还尘封于档案馆、图书馆,既没有妥善保护、系统整理,也基本没有得到公开出版。像存于新昌县档案馆的调腔晚清民国抄本,因过去未能得到妥善保护,纸张破旧、字迹漫漶,也很难用于学术研究和舞台演出。不同于普通古籍刻本整理,艺人抄本丛脞荒幻,往往“粗糙、拙劣与难以辨识”(孙崇涛《戏曲文献学》),且调腔抄本多为只抄单个角色的单角本,抄写讹俗满纸,时或残缺断裂。这些抄本文献又散落多处,几无完整。古籍的整理、研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的工作。本书整理者历时多年,对新昌县档案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和傅斯年图书馆藏调腔晚清民国抄本进行了整理,以新昌县档案馆藏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艺人忆写本及演出本、60年代以来的整理本为参考资料,在充分爬梳的基础上,像敦煌佛经残卷缀合那样,通过拼合相关单角本,细加校勘,极大地扩充了可靠的调腔传统剧本的数量,同时对调腔古剧、古本做了较为细致的考证,为调腔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整理者对方俗语词等也注释甚勤,还梳理了调腔的历史、曲牌及其套式、唱腔符号、用韵等各方面,避免了优秀文化遗产的湮灭,为戏曲史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信实的资料。《调腔传统珍稀剧目集成》主体部分为剧目,分杂剧、南戏、传奇、时戏、例戏五大类别,共整理调腔剧目72个,其中杂剧4个:《西厢记》《汉宫秋》《单刀会》《扫秦》;南戏13个,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等;传奇10个,如《玉簪记》《青袍记》《牡丹亭》《水浒传(昆腔)》等;时戏36个,如《凤头钗》《游龙传》《三婿招》《双玉配》《还金镯》《仁义缘》《天门阵》《八美图》等;例戏9个,如《赐福》《弈棋》《天官赐福(昆腔)》《庆寿(昆腔)》等。每部戏撰有解题、校勘记和注释,各剧目之前有剧目解题,通常包括剧目介绍、剧目考证、演出钩沉(以晚清民国时期为主)、剧情梗概、整理说明等内容。五大类别之外,附有“调腔剧目丛考”如《调腔〈西厢记〉考论》《调腔〈汉宫秋〉考论》《调腔〈荆钗记〉考论——兼论明后期青阳腔改本〈荆钗记〉》等研究成果,以及《调腔曲牌分类详解》,都是调腔学术研究的代表。本书收录的调腔剧目,既有出自杂剧、南戏和明清传奇的剧目(被称为“古戏”),也有后来相对独立发展出来的本剧种剧目(被称为“时戏”)。调腔时戏数量众多,每部出数相对较多,作者虽无从考实,但大都出自调腔流行区域的艺人或下层文人之手,有的与弹词、小说作品相关,部分可与绍剧、越剧剧目相参证;文学性较强,“一剧有一剧之精华,一剧有一剧之意义,亦不若乱弹文戏之千篇一律”(蔡萸英《翠廔小语》),“唱词较乱弹为典雅”(棘公《越剧杂谈》)。例戏则为正本戏开演前搬演的仪式性剧目,包括“五场头”剧目和彩头戏。相比于其他高腔剧种常演剧目仍以元明南戏为主,调腔相对独立地发展出数量众多的清代民间传奇戏,即“时戏”,多为“人无我有”之剧,是一笔宝贵的戏曲文化遗产。地方戏剧本整理始终是中国古典戏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调腔传统珍稀剧目集成》是首次对调腔剧目系统的、集成式的整理,体量宏大,是填补调腔大型整理项目空白之作。2019年作者团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时,评审专家即认可本书“是调腔研究前沿的创新成果,对丰富和拓展中国戏曲史研究有重要学术意义”,“会助推传统地方戏的深入研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与传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航指路。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本书的策划、落实和郑重推出,正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的体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并深入研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对增强我国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与社会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已经颁布,注重在记忆、传承、创新、传播四个方面着力。作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十四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项目,相信本书的出版,对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人了解、传承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作者简介

  俞志慧(主编、作者):浙江新昌人,文学博士,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绍兴文理学院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语》文献集成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9ZDA251)首席专家。主攻中国古代文学和文献,多次主持、省部级课题项目,发表论文80多篇,并出版了《君子儒与诗教——先秦儒家文学思想考论》《国语韦昭注辨正》等学术专著。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4),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0)。吴宗辉(作者):浙江庆元人,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生,师从张涌泉教授,主要从事戏曲文献、写本文献学、《国语》研究。曾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浙东调腔晚清民国抄本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6BZW037),在《文化遗产》《戏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参与了“绍兴水乡社戏丛书”的编纂工作。与俞志慧教授合作出版《调腔钞本叙录(新昌县档案馆藏晚清民国部分)》(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并获浙江省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基础理论研究类”三等奖。

图书目录

暂缺《调腔传统珍稀剧目集成》目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