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认知翻译学新发展研究

认知翻译学新发展研究

认知翻译学新发展研究

定 价:¥118.00

作 者: 文旭,刘瑾,肖开容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新发展研究丛书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302572732 出版时间: 2021-09-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08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认知翻译学研究最近十年(2010—2020)所取得的成绩和未来趋势为主题,通过对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从研究体系和方法演进、理论创新、应用研究三个维度,总结归纳了中国认知翻译学近十年在研究体系构建、研究方法创新、理论创建、笔译认知研究、口译认知研究、典籍翻译认知研究、人机交互翻译认知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展望了各分支领域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以翔实的研究文献为基础进行分类整理和数据分析,既有整体概览,也有系统归纳和趋势分析,为从事认知翻译学研究或对认知翻译学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和翻译专业研究生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文旭,西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出版社“新世界互动英语系列教材”等多套学术著作和教材总主编,两家国际学术期刊主编,多家国际学术期刊编委,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等职。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或教材等数十余部,获国j级等各类教学成果奖11项。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研究体系和方法演进 1 

第1 章 近十年中国认知翻译学发展概览  3 

1.1 引言  3 

1.2 认知翻译学的飞速发展  4 

1.2.1 学术成果不断涌现  4 

1.2.2 学术共同体日益壮大 5 

1.2.3 学术传播平台的构建 6 

1.2.4 国际学术对话的加强 9 

1.3 认知翻译学核心研究领域及重要成果  10 

1.3.1 认知翻译学理论体系构建研究  12 

1.3.2 翻译过程认知研究  16 

1.3.3 翻译策略认知研究  18 

1.3.4 翻译能力认知研究  20 

1.3.5 翻译教学认知研究  21 

1.3.6 隐喻和转喻翻译认知研究  22 

1.4 认知翻译学未来发展趋势  23 

1.4.1 深化翻译过程的认知研究  23 

1.4.2 完善认知翻译学理论体系  24 

1.4.3 发挥多元研究方法的优势  25 

1.4.4 跨学科融合基础上的超越  26 

1.4.5 中国认知翻译学的国际化  26 

1.5 小结  27

第2 章 笔译认知研究 29 

2.1 引言  29 

2.2 笔译认知的超学科和多学科研究  30 

2.2.1 笔译认知的语言学研究视野  30 

2.2.2 笔译认知的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 34 

2.2.3 阅读研究和写作研究对笔译认知研究的影响  36 

2.2.4 认知神经科学对笔译认知过程生理机制的探索 37 

2.3 笔译过程认知分析  41 

2.3.1 笔译原文阅读—理解—语码切换—译文生成  42 

2.3.2 笔译过程中的认知负荷研究  48 

2.3.3 笔译过程的元认知策略研究  50 

2.4 小结  52 

第3 章 口译认知研究 57 

3.1 引言  57 

3.2 近十年口译认知研究概览  58 

3.2.1 国外研究现状  58 

3.2.2 国内研究现状  65 

3.3 口译认知研究现状评述与发展趋势  71 

3.3.1 研究成就与不足  71 

3.3.2 未来研究趋势  72 

3.4 小结  74第4章 认知翻译学研究方法演进 77

4.1 引言 77

4.2 近十年中国认知翻译学研究方法演进概览 78

4.3 认知翻译学的思辨研究 79

4.4 认知翻译学实证研究的兴起 80

4.4.1 实验法 81

4.4.2 调查法 87

4.4.3 语料库方法 88

4.4.4 文献计量法 89

4.4.5 语篇分析法 90

4.4.6 多元互证法 91

4.5 认知翻译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展望 92

4.6 小结 93

第二部分 理论创新 95

第5章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的翻译研究 97

5.1 引言 97

5.2 从隐喻翻译到概念隐喻翻译研究 98

5.3 基于概念隐喻的翻译理论构建 101

5.3.1 概念隐喻与翻译的关系 101

5.3.2 基于概念隐喻的翻译理论模型 103

5.4 近十年多个领域中的概念隐喻翻译研究 107

5.4.1 文学作品中的概念隐喻翻译研究 107

5.4.2 非文学作品中的概念隐喻翻译研究 108

5.4.3 具体语言实例的概念隐喻翻译研究 116

5.4.4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的翻译教学研究 117

5.5 研究现状评价及未来研究展望  117 

5.5.1 翻译的拓展概念隐喻理论研究  118 

5.5.2 概念隐喻与多理论结合的翻译研究  119 

5.5.3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概念隐喻翻译理论创新与推广研究 120 

5.5.4 基于大规模语料库和计算机软件的概念隐喻翻译理论研究120 

5.5.5 其他相关研究展望  120 

5.6 小结  121 

第6 章 范畴理论视角的翻译研究  123 

6.1 引言  123 

6.2 范畴与范畴化问题  124 

6.2.1 经典范畴理论  124 

6.2.2 原型范畴理论  125 

6.2.3 范畴的分类及属性特征  126 

6.3 近十年范畴化理论视角的翻译研究  127 

6.3.1 发文数量、趋势和类型  127 

6.3.2 主题分布  128 

6.3.3 关键词分布  129 

6.4 翻译的范畴属性  130 

6.4.1 翻译范畴的原型属性 130 

6.4.2 源语与目标语的范畴关系  131 

6.5 翻译的范畴转换模式  132 

6.5.1 语言范畴转换模式  132 

6.5.2 非语言范畴转换模式 137 

6.6 小结  141 第7章 意象图式理论视角的翻译研究 143

7.1 引言 143

7.2 意象图式的定义 145

7.3 翻译中的意象图式 147

7.3.1 翻译的意象图式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147

7.3.2 翻译的意象图式模型148

7.4 翻译的意象图式分析 149

7.4.1 意象图式的差异 149

7.4.2 侧显的不同 152

7.4.3 编码方式的不同 154

7.5 意象图式翻译中的共变关系 160

7.6 小结 161

第8章 框架理论视角的翻译研究 163

8.1 引言 163

8.2 最近十年框架理论视角的翻译研究总览 164

8.2.1 框架理论视角翻译研究的初步探索 164

8.2.2 最近十年框架理论视角翻译研究的主要特点 165

8.3 基于框架理论的认知翻译理论建构 168

8.3.1 框架的定义、构成及属性 168

8.3.2 基于图式、框架和识解的译者认知“三步曲”理论 169

8.3.3 翻译的“框架操作”理论 170

8.3.4 基于原型的概念框架转换翻译思维过程模式 173 

8.3.5 翻译中的框架语义构建与概念整合  173 

8.4 框架理论视角的翻译研究主要领域  174 

8.4.1 框架理论视角的文学翻译研究  174 

8.4.2 框架理论视角的文化典籍翻译研究  177 

8.4.3 框架理论视角的翻译教学研究  178 

8.4.4 其他研究  180 

8.5 发展趋势展望  182 

8.5.1 基于框架理论的认知翻译理论拓展  182 

8.5.2 框架语义学与构式语法理论结合的翻译研究  184 

8.5.3 基于双语、多语框架网的翻译研究  185 

8.6 小结  185 

第三部分 应用研究  187 

第9 章 典籍翻译的认知研究  189 

9.1 引言  189 

9.2 典籍的定义及英译现状  190 

9.2.1 典籍的定义  190 

9.2.2 典籍英译研究现状  190 

9.3 最近十年典籍英译认知研究概览  192 

9.3.1 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与典籍英译  193 

9.3.2 认知识解与典籍英译 196 

9.3.3 其他认知理论与典籍英译  199 

9.4 典籍英译认知研究未来趋势  202 

9.5 小结  204第10章 人机交互翻译认知研究 205

10.1 引言 205

10.2 人机交互翻译模式的演进 206

10.2.1 翻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06

10.2.2 人机交互翻译模式 208

10.3 近十年国内翻译技术相关研究 209

10.3.1 译后编辑研究209

10.3.2 机辅翻译研究215

10.4 人机交互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理论框架 217

10.5 人机交互翻译认知研究趋势展望 219

10.5.1 应用多方法实证考察人机交互翻译 

认知过程的影响因素 219

10.5.2 对翻译技术可用性的关注 221

10.6 小结 222

第11章 总结与展望 225

参考文献 227

术语表 269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