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材职业技术培训教材脱贫攻坚:思想、实践与提升路径

脱贫攻坚:思想、实践与提升路径

脱贫攻坚:思想、实践与提升路径

定 价:¥58.00

作 者: 苏礼和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8759371 出版时间: 2018-06-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128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摘要当前,我国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贫困概念经历了从初的收人贫困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再到相对贫困的过程。梳理贫困与反贫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对于当前推进我国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认为,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缺陷,资本家不断追求剩余价值和超额利润,劳动发生异化,导致无产阶级不断贫困化的局面,因此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使无产阶级终摆脱贫困,获得自由。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贫困与扶贫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形成了丰富的扶贫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坚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牢牢坚持人民群众是扶贫事业主体的观点,坚持以人为本。打赢扶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但也面临着贫困人口数量多、扶贫脱贫难度大,相对贫困现象,返贫现象,贫困代际传递,生态环境保护等诸多挑战。从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视角出发,认为政府在扶贫中行为和目标发生偏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在参与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在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提高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的能力,保障贫困群体享有平等权利,以法治思维和手段推动脱贫攻坚,以绿色发展助推脱贫攻坚。转变政府的职能。具体而言,政府在大扶贫格局中应扮演组织和引领、协调与整合、监督与公开、制度供给与激励扶持的角色,做到权力下放;应完善市场主体,扶贫开发应与自然环境、资源和特色相结合,要构建更强的动力和激励机制、更加科学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市场在扶贫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应优化社会组织,构建完善的内部治理体系,提供机制保障,提升扶贫能力,创新扶贫工作方式。终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协同推进构建充满活力的、高效的大扶贫格局。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贫困;扶贫思想;扶贫实践;脱贫攻坚战。

作者简介

  苏礼和

图书目录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多学科的视角分析
二)多领域的研究方向
三)多角度的反贫困对策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章?贫困的基本理论及其马克思主基础.......
一、贫困概念的历史演进及其界定.
一)贫困概念的历史演进…
二)对贫困和贫困线的基本界定.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贫困与反贫困的经典论述
一)无产阶级贫困化根源:资本主义制度
二)反贫困依靠力量: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
三)反贫困途径;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共产主义社会
四)对马克思、恩格斯贫困与反贫困思想的
简要评述
三、列宁的贫困与反贫困思想
一)关于资本主义社会贫困化的论述
二)物质贫困和社会贫困.
三)反贫困的领导主体和依靠力量
四)反贫困途径: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关于扶贫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关于贫困与消除贫困的论述
一)对中国贫困根源的科学分析
二)社会主义制度有消除贫困的独特优势
三)消除贫困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四)尽可能团结一切力量消除贫困
五)消除贫困要结合国情
二、邓小平关于贫困与消除贫困的论述
一)反贫困与社会主义本质
二)从国情实际出发确定消除贫困的目标与
战略步骤
三)打破平均主义,先富带动后富
四)消除贫困的重点在“三农”
五)以改革开放推进扶贫事业
三、关于贫困与消除贫困的论述
一)消除贫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宗旨的体现
二)消除贫困体现了党和政府尊重和保障人权?
三)扶贫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四)采取开发式扶贫方式
四、胡锦涛关于贫困与消除贫困的论述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扶贫工作
二)扶贫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重要内容….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治理贫困新思想.
一)治理贫困的重要意义
二)治理贫困的基本方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三)扶贫先扶志
四)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
五)扶贫需内生外生动力结合
六)大扶贫格局论
第三章?中国共产党扶贫实践的历程、成就与经验启...79
一、中国共产党扶贫实践历程与成就
81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
扶贫实践历程.......
81
二)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末中国共产党扶贫
实践历程..
86
三)?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扶贫实践历程…...
94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扶贫事业的成就
102
二、中国共产党扶贫实践的经验启示
105
一)坚持党的领导,以政府为主导
105
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113
三)坚持从国情出发
118
四)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五)人民群众是扶贫事业的主体,坚持以人
为本
122
第四章?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意义和面.......?127
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意义.
129
一)为实现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打下
坚实基础
129
二)有助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提高党的
公信力…
.131
三)展现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生命力和良好国际
形象
133
四)有助于民族和睦团结和社会安定稳定......136
二、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机遇.
140
一)党和政府把扶贫脱贫摆在治国理政的显著
位置
....?140
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扶贫脱贫提供了坚强的
物质保障…
.....?143
三)市场经济和社会组织的成熟发展增强了
扶贫脱贫的力量.
145
四)形成较为成熟的扶贫理论和实践体系........?17
第五章?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挑战和问题........449
、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挑战.
151
一)贫困人口数量多,扶贫脱贫难度大?.151
二)相对贫困现象日益凸显
153
三)返贫现象不容乐观
155
四)贫困代际传递不容忽视
160
五)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162二、政府在扶贫脱贫中的行为和目标发生偏离163
一)扶贫效率有待提高
164
二)存在扶贫腐敗现象
166
三)存在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现象167
四)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169三、市场主体在参与扶贫脱贫中面临的问题170
一)市场主体对扶贫脱贫的动力不足171
二)市场主体利益与精准扶贫脱贫难以契合.172
三)市场主体的短视与扶贫脱贫的持久性相矛盾…173
四)政府动员式下的市场主体参与扶贫成效欠佳
174四、社会组织参与扶贫脱贫面临的困境.
176
一)社会组织发展不成熟,缺乏扶贫的原始动力
176
二)筹集资金能力有限,公信力不足..
178
三)扶贫经验欠缺,扶贫能力不足.
179
四)社会组织扶贫对象的偏差和狭隘性、非专业性…179第六章?当前推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和提升路径
一、当前推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
一)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
二)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
三)提高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的能力
191
四)保障贫困群体享有平等权利
193
五)以法治思维和手段推动脱贫攻坚..
195
六)以绿色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197
二、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打赢脱贫攻坚战…
199
一)组织与引领
200
二)协调与整合
202
三)监督与公开
204
四)制度供给与激励扶持.....
205
五)权力下放
207
三、市场主体的完善与打赢脱贫攻坚成…
208
一)扶贫开发与贫困地区自然环境、资源和
特色相结合
208
二)构建更强的动力和激励机制....
210
三)构建更加科学的利益联结机制
211
四)发挥市场在扶贫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212
四、社会组织的优化与打赢脱贫攻坚战.
213
一)构建完善的内部治理体系
14
二)提供机制保障
215
三)提升扶贫能力
216
四)创新扶贫工作方式
217
第七章?结论
219
参考文献
223
后记
244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