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作品集外国文学作品集西方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研究:一次后殖民理论分析实践

西方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研究:一次后殖民理论分析实践

西方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研究:一次后殖民理论分析实践

定 价:¥65.00

作 者: 胡淼森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1281852 出版时间: 2015-04-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西方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研究——一次后殖民理论分析实践》,以“西方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为中心,采用后殖民批评理论、文化地理学和文学形象学方法,在中西文化交流史背景下,考察中国文学形象西传的中介——西方汉学家对于中国文学的认知与描述,关注中国文学域外形象,审视中国文学在西方学术语境下被介绍、翻译、批评和建构的过程,反思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学整体形象症候以及自我定位与形象输出问题。

作者简介

  胡淼森,男,汉族,1983年生,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主要从事文艺美学、中西文化交流、政治学和政策研究,现任职于中央国家机关。出版个人专著3部,译著1部,在《文学评论》、《社会科学战线》、《人大复印资料》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

图书目录

目 录

序 论
选题缘起:汉学能否成为文化批评的研究对象
本文所涉及的“西方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
相关学术史描述
一.当代汉学研究界对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问题的认识
二.国内文学研究界对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问题的认识
方法论说明
一.后殖民批评理论
二.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
三.文化地理学理论

章 西方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如何发生?
节 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能否突破西方文学批评观念?
一.如何理解“文学批评”这一关键词?
二.“西方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的特殊指涉
第二节 中国文学西传过程中的选择问题
一.游记汉学时代:缺席的中国文学
二.中国文学译介之发生
三.传教汉学时代对中国文学的回避
第三节 中国文学缺席怎样影响了18世纪“中国热”?
一.戏剧风靡而文学缺失
二.文学缺失背景下的“中国园林热”
第四节 汉学家的文学观造成“中国热”退潮
一.中国形象变更的根源在西方
二.启蒙时代的主体性凸显与现代性伦理
三.中国文化形象跌落:一次现代性事件
四.中国热退潮后的专业汉学诞生语境

第二章 西欧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范式问题
节 法国汉学界的中国文学观范式谱系
一.法国汉学的师承体系考辨
二.追根溯源:索隐派情结与汉语形象
三.语言中心主义的文化政治学反思
四.民俗学视角:文学是了解中国人生活的窗口
第二节 英国汉学家翻译背后的文学观问题
一.中国文学进入英国人的视野
二.英国汉学学科建制特色
三.英国汉学家笔下的中国文学形象
第三节 德国汉学的中介意义
一.德国汉学分期问题
二.中德学界对话史的启示
三.德国汉学移美与美国汉学起源

第三章 美国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范式问题
节 美国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溯源
一.博物学视野下的“观察中国”
二.中国语言文字论
三.文学故事化的《诗经》解释模式
四.从雅文学指向“文明的停滞”
第二节 “中国研究”学派对于中国文学材料的使用
一.“社会-文学”与“西方冲击-中国回应”
二.“中国研究”学派文学观的内在一致性
三.经由中国文艺阐释儒教命运
第三节 汉学家个人化诗歌解读的意义与局限
一.文体:形式的优越感
二.后现代语境下的文本细读
二.传记式写作的故事化倾向
第四节 从阐释焦虑到理论自信
一.美国汉学的社会科学特征
二. “社会科学化”的文学研究
三.中西文学理论话语权问题

第四章 当代西方汉学家中国文学观新趋势
节 范式突破:彰显“异”的价值
一.经由中国反思“世界文学”
二.经由中国的思想与艺术之旅
第二节 范式突破与谱系延续
一.“以中国为中心”仍属内部调整
二.中国研究的后现代转向及其争议
三.生态学叙说与全球史视野
四.后殖民汉学家及其学术实践
第三节 挖掘中国文学的内在解构性
一.解构主义视野下的“中国文本”与“文本中国”
二.设身处地性与重建少数派话语
第四节 族裔散居:异军突起的华裔汉学家
一.远游的诗神
二.置身于生态美学边缘

第五章 西方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的套话分析
节 形象学意义上的套话
第二节 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的套话举隅
套话一:以我观物-以西解中的思维痼疾
套话二:地理学与人种学视角
套话三:以西方理论统摄中国文学
套话四:中国文学今不如古
汉学批评中的套话问题——以欧美红学为例
第三节 能否走出殖民主义文化观的误区?

第六章 西方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价值定位
节 争议:是否存在东方主义或汉学主义?
一.汉学与东方学的比较分析
二.汉学家“发现中国”的着眼点与认知逻辑
三.汉学个案对后殖民经典阐释框架的挑战
第二节 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的本土处境
一.启发西方文学与思想的灵感之源
二.关于文学想象与汉学渊源的个案分析
三.孤独言说:大众文化时代的汉学处境

结语:中西互动 走出汉学
一.后殖民理论与汉学研究互动的学科意义
二.批评不再是特权:艺术终结时代的批评反思
三.走向文化研究的空间差异性视角
四.回归中国文论自身价值诉求

参考文献

后 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