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作品集外国文学作品集20世纪50-70年代文学中的青春心态与德育价值研究

20世纪50-70年代文学中的青春心态与德育价值研究

20世纪50-70年代文学中的青春心态与德育价值研究

定 价:¥45.00

作 者: 王秀杰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42675583 出版时间: 2022-07-01 包装:
开本: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在精神价值上,20世纪50-70年代文学伴随着一代人度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打开这一时期的文学文本,无论是革命历史题材中的战斗英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劳动楷模,都带着无限高尚的精神风貌活跃在文学的人物画廊中。《青春万岁》中的杨蔷云、郑波,《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徐改霞,《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卢嘉川、江华,《三里湾》中的王玉生,《山乡巨变》中的邓秀梅、刘雨生等,《艳阳天》中的萧长春,《战斗的青春》中的许凤、李铁,《年青的一代》中的萧继业,《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作者赋予了“现代新人”以高尚的思想品格,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和建设浪潮中的青春光芒,看到了一种基于时代和社会需求基础上的崭新的青春品格:纯朴善良、勤劳能干、大公无私,信仰坚定、对党无限忠诚,甘于自我牺牲、同情弱者、有理想、有远见,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作家在创造“社会主义新人”的过程中树立了一套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精神财富,这一文化价值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价值。从文学接受来看,《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林海雪原》《欧阳海之歌》等作品在当时都创造了****的热销记录,它们激励、鼓舞了一代人,尤其对于青年来讲,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境界、价值选择、所作所为为一个时代所崇拜、所效仿.,直到今天,蕴涵在50-70年代文学中的那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和在这种力量支撑下一代英雄所达到的超凡品质和人生极致依然是我们教育引领新时代青年的重要德育资源。

作者简介

  王秀杰,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国人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文化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持教育部项目1项,主持完成厅级以上项目4项,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当代文坛》《小说评论》《河南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成果获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河南省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一等奖2项,河南省师德主题教育征文一等奖1项。曾荣获河南省优秀辅导员、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教育系统学雷锋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先后被评为河南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青年五四奖章、三育人先进个人、文明干部、新闻宣传先进个人等。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20世纪50-70年代的青春心态及其精神渊源
第一节 青春心态的界定
第二节 20世纪50-70年代作家青春心态类型分析
一、作家的服从与归属心态
二、作家的批判与建构心态
三、性情的自然流露与本能的求真心态
第三节 20世纪50-70年代青春心态产生的精神渊源
一、20世纪初:少年中国运动
二、“五四”文学:呼唤青春与彰显个人意志
三、“左翼”文学:现实批判与激进浪漫
第二章 “十七年文学”中的青春心态
第一节 时间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时间意识与青春
心态
一、充满未来指向性的进化论时间观
二、青春主体的追寻和生命意志力的彰显
第二节 青春书写:现代性追求中的成长渴望与焦虑
一、青春在反叛中追逐公平正义的理想色彩
二、青春的诗意和浪漫爱情的书写
第三节 追寻与迷失:青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博弈
一、在青春里追寻,在思想与文化中迷失
二、青春力量的萎缩:青春书写中的成人化倾向
第三章 “文革”文学:青春残酷物语
第一节 “文革”时期的青春主题
一、荒诞与混沌:文明沦丧中被异化的青春
二、苍凉与虚无:现代性追求中被流放的青春
第二节 文学中的“红卫兵”形象及其心态
一、崇拜与狂热
二、思索与彷徨
……
第四章 50-70年代作家的身份认同与青春书写
第五章 青春心态与当代文学的生成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