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新闻

杨照:诗经是三千年前人唱的歌,要用唱歌逻辑去看

我认为经典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离开有限的现实。我们的经验是有限的,我们的感情是有限的,经典的重要性在哪?

杨照:诗经是三千年前人唱的歌,要用唱歌逻辑去看

从汉乐府,到唐诗宋词;从古典小说,到元曲杂剧,无一不在《诗经》中得到养分,得以发展出新的文学形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歌,是歌词,反映了周人唱歌的情境一一当时的人在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状况下唱歌?在歌中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与内容?什么样的事件、什么样的情感对他们来说是适合放入歌中的?探问这些问题来读《诗经》,我们就能接触到两千多年前的人的心思,着迷于他们对于观察、描述现象与感情的次序、层次,如此在意又如此自然。认识《诗经》,进入一个奇异且广大的情感世界。

我们邀请了杨照老师做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深圳校区,并通过凤凰文化直播的形式和大家做了题为《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诗经:跨越三千年的真情》的讲座,今天的这篇内容,分享的便是这场讲座的实录节选。

杨照老师从中文的源头讲起,为我们理清了诗经的背景,他说诗经是三千年前的人唱的歌,所以得用唱歌的逻辑去看。你之前是怎么看待诗经的?今晚读完这篇文章后,不妨再试着读一遍诗经,或许你会有不太一样的感受。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

——诗经:跨越三千年的真情

杨照现场分享文字实录(有删节)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杨照。首先我其实非常好奇,也有点惊讶,这么多人想要来了解一下诗经是什么。你们有多少人读过诗经,或者怎样理解诗经?

在距今三千年左右,诗经被用文字一点一滴写下来,然后在距今约两千年前被固定了下来,而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读这部书。我刚刚讲的这段话是非常简单的事实,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去思考的话,这段话当中谈的其实是人类历史文明当中非常惊人的奇迹。

这个奇迹就是这部书是用文字写成的,而两千多年后的我们竟然能基本上不透过翻译就可以读诗经。最大的特殊地方就是诗经是用中文写成的,如果诗经不是用中文写成的,我们大概没有一丁点机会可以完成我刚刚说的奇迹,这个奇迹得放在人类历史文明当中做衡量。

1

只有中文不是表音文字

因此我们现在可以不用翻译就能读诗经

金 句 摘 录

“如果当年周朝建立之后,没有把商朝所发明的带有高度神秘性的甲骨文转型成可以记录语言的普遍化文字,很有可能我们所认识的中文,就是另外一套表音文字,那么就没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诗经,或者读诗经我们只能读翻译本。”

放眼人类的文明和人类历史上,基本上只存在着中文这一个不是表音文字的文字系统。中文为什么不是表音的文字系统?为什么在所有的历史文明当中,大家都发展出表音文字,只有中国没有走上这条路?到今天来说这仍然是一件不能完全被解释的事。

倒过来讲,如果我们要了解中文有多特别,要了解为什么全世界其他所有的长期使用能够留传下来的文字系统都是表音文字,就要先了解它内在的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就是人类开始发明了语言,语言是非常好用的沟通、储存、传递信息和智慧的重要工具。

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有语言跟没有语言相差太多了,有了语言之后才开始有社会组织。因为语言非常有用,所以就产生如何把语言记录下来的需求和冲动,让听不到这些语言的人也可以透过一套符号,把些语言念出来。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以外的人,他们也可以借用这个符号,让语言能够保存,而且能够传递下去。用这个逻辑来说的话,你可以理解成文字缘自想要把语言给记录和传播下来的动机。

那么用什么样的方式记录语言?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语言是怎么发音的,我们就用一个一个符号来记录这些发音,看到这个符号就能把它念出来。英文、德文、法文都是表音文字,我们在学习这些欧洲的语言时都是先学发音的原理,从ABC开始,分字音母音,这是我们学习外国语言最基本的一种方法。但如果你反过来想,那些可怜的外国人到底怎么学中文?

杨照:诗经是三千年前人唱的歌,要用唱歌逻辑去看

我讲一个我女儿在德国留学的小故事,她去上中学,第一天很痛苦,因为她不太听得懂人家讲什么。第二天放学回来的时候却兴奋的不得了,因为当天她做了一个特技表演,把每个德国同学的名字都翻译成中文,她因此在班上变成风云人物,每个人都来找她,让她用铅笔把名字写在人家的手臂上,而且每个人都要拍照。

为什么德国的同学会热衷玩这些?因为他们没有办法理解我的女儿怎么可能认得这么多中国字。我女儿在小的时候,曾经有过一个有趣的经验,她在上学的时候,老师说:我们日常用中文大概要用到两三千字,如果是一个作家的话,他们可能要用到三四千字。她听了这句话之后就回来问我:爸爸,你觉得你们一般要用多少中文字?我其实没有真正去想过,我说我大概用两三千个字。我女儿很伤心很失望,她说:爸爸,这样你没有资格当作家,你没有用到四千字。

一般我们会认为,我们日常用两三千个字,作家或更了不起的人要用三四千个字,所以我女儿非常谦虚地告诉她的同学:我大概认识一两千个字。所有的德国同学都很佩服她,说她一定是个天才,才几岁就可以认得一千多字。但我们知道中国每个小孩十几岁都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要想一下,为什么?

因为对一个德国人来说,每一个符号它就是一个个别符号,尤其是相对于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说,因为他们的语言总共就只有这么多个字母,你只要认得这个字母,照这个字母彼此之间发音的基本原则,就可以跟语言联系上。因此对他们来讲,竟然有一种符号一眼看过去就知道它是怎么发音、要记得它如何发音、还要用这套文字来记录语言,这真是一件极度辛苦的事。

杨照:诗经是三千年前人唱的歌,要用唱歌逻辑去看

如果中国也是表音文字,两三千年前所写下来的表音文字,我可以跟你打包票,你今天绝对不可能不经过翻译还能够阅读。如果有人读英国文学史就会知道,那些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经典的作品,今天我们基本上都得经过现代英文的翻译才能看得懂,因为它是用中古英文写就的。

那个时代的语言,经过几百年的巨大改变后不可能再用同样的方式看懂,像我们前面讲到的英国文学史的起源,今天任何一个英国的大学生都读不了两行,因为那是过去了几百年上千年的已经死掉的语言,用表音文字存留下来。这个语言死了,文字也就跟着死了。

日本文学史上有一部经典作品叫《源氏物语》,是平南朝时期一个宫中的侍女所写的,因为是女性书写,所以基本上不用汉字,用表音文字。现在的日本人不可能读得懂《源氏物语》,必须要读现代语言翻译版。这就告诉我们如果当年周朝建立之后,没有把商朝所发明的带有高度神秘性的甲骨文转型成可以记录语言的普遍化文字,很有可能我们所认识的中文,就是另外一套表音文字,那么就没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诗经,或者读诗经我们只能读翻译本。

2

不了解诗经的背景

就不能摆脱认识诗经的阻碍

金 句 摘 录

“极有可能周人在这里展现出他们作为一个民族最大的贡献、最了不起的智慧,就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把原来商人的甲骨文声音化,变成了今天留下来的诗经。”

“其实不只是认识诗经,今天认识中国的所有传统经典最大的痛点跟阻碍都来自于中国其他的传统经典。”

诗经还有另外一项历史意义,就是作为最重要的证据之一,让我们可以看到周人是如何把很可能原来没有声音的符号声音化的,他的起源和动机很有可能就存留在《诗经》里面。周人是在自己不预期的情况下打败商人的,面对当时的政治局势,周公了不起的一点在于他建立了一套封建系统,这套系统其实是很复杂的,等于周人要用他们有限的人力跟物力分散到各个不同的地方去建立政治跟军事的据点。

他们要从自身所在的西方,到东方的很多地方去面对陌生的人,面对已经在那里存在的部落跟社会,这时他们怎么做?我们看到周人记录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做法,就是“采风”,即去看当地的人如何唱歌、唱什么歌。

采风之后要记录,就必须要发展出一种记录的方法,我们可以这样推断,当时在封建初期,周人一方面因为采风的需要,必须记录人家唱的歌,通过人家唱的歌,才能了解这是什么样的部落、什么样的社会,他们有什么的情感,我们应该怎么样跟他们沟通、怎么样处理它。

另外一方面,他手上有一个现成的东西,就是从商人那里学来的甲骨文的符号。所以极有可能周人在这里展现出他们作为一个民族最大的贡献、最了不起的智慧,就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把原来商人的甲骨文声音化,变成了今天留下来的诗经。

杨照:诗经是三千年前人唱的歌,要用唱歌逻辑去看

前面我们讲了诗经的背景,是因为如果我们不用这个背景,我们今天读诗经就摆脱不了认识诗经最大的阻碍,其实不只是认识诗经,今天认识中国的所有传统经典最大的痛点跟阻碍都来自于中国其他的传统经典。

因为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历史的文明,所以我们几千年来一直不断保存历史,这个过程当中就一直用后世的概念跟想法去解释前面的历史。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把很古典的东西保留下来,但有个严重的坏处是,在原来古远的历史当中有一些很清楚的东西会被后世给模糊掉。比如说诗经是什么?用我刚刚讲的基本背景,我们可以看到诗经两个重要的特色:

第一,诗经是一套文字上的实验,这个实验要用什么样的方式使文字能够记录声音?研究诗经或读诗经很大的乐趣,在于它非常专门,是从形跟声、从中文的字形跟声音之间的关系去研究文字;包括后来的概念回头推,诗经因为是歌唱,所以它记的都是押韵的。

怎样把这些声音用文字的方式建立起来?这大概可以追溯到六书的原则,六书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是后世整理太干净、太清楚的东西。可是我们可以看到,中文能够声音化,它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形声,这个形声怎么形成?我们在诗经里面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乐趣。

杨照:诗经是三千年前人唱的歌,要用唱歌逻辑去看

第二,我为什么跟大家谈诗经的时候,标题是传唱三千年的民歌,是三千年前的人他们唱的歌。这不是100%,诗经里面分成很多不一样的内容,比如传统上面分成风、雅、颂,尤其是风的部分,绝大部分都是歌。我们了解这个事情以后,必须要摆脱在过去的中国传统对于诗经的很多看法。

什么叫搞错?因为这是一个前后的时代错置。诗经后来变成了经,为什么变成经?因为在西周后来建立了贵族教育的传统,贵族教育要有它的基本内容和材料,其中最重要的材料就是诗、书、礼、易、乐、春秋。诗是什么样的道理?就是我刚刚讲的采风,用今天的语言讲,让你如何能够认识中国各地的不同的风土民情,没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跟了解,你没有资格在周代被称作一个贵族,因为作为贵族,在封建上面,你是有统治责任的。

其实是先有诗,后来在王族教育系统当中,诗才变成了诗经,可是它一旦变成诗经、变成经书,就很麻烦,因为经书是传递真理的,因而诗经就被当做是越来越沉重、越来越严肃的东西。经书一定要讲大道理,既然诗经是经书,里面一定是大道理,明明不是大道理的,都要被解释成为大道理,这就开始有微言大义,就有诗大序。接下来还有作者论,要把原来是民歌的东西都变成了周代的大官人们为了什么目的而创作了这些经书的内容。我们把背景还原清楚之后,才有办法真正读诗经。

3

诗经是三千年前的人唱的歌

要用唱歌的逻辑去看

金 句 摘 录

“诗经里面有个很重要的特性,那个时代的人他们唱歌表达情感,很喜欢并列人士跟自然,在诗经里面单纯只讲人或者单纯只讲自然的情况非常少,基本上要讲自然一定会讲人,要讲人一定会包括自然的东西。”

“传统上面每一首诗都一定要说这是兴是赋还是比,那完全是在破坏我们读诗经的乐趣,因为读诗经很多时候的乐趣在于我不需要去弄清楚,或者我们不需要去追求标准答案到底是兴还是比。正因为它不一定是兴或者比,那个诗才有力量。”

“经典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离开有限的现实。”

诗经是三千年前的人在民间唱的歌。我们要记得这是他们唱的歌,既然是歌,我们读诗经是为了了解什么?或者我们从诗经里面得到了什么?我们知道三千年这些人他们什么时候唱歌、为什么唱歌、用什么方法唱歌、唱歌有什么样的特性,接下来从他们的歌里面了解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这样读诗经跟前人传统教我们读诗经的看法就会非常不一样。

讲一个重点,诗经是唱歌,是用歌的逻辑,因为它是歌,所以当时的人唱歌很喜欢反复。其实我们今天唱歌也是这样,你去K房唱歌的话,副歌来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人跟着一起唱,因为副歌是会重复的。从歌的重复上面我们可看到诗经非常特别的地方。举个例子给大家看: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好有趣的一首诗,这是多么懒的人写的,一共六个句子,每一个句子只改一个字,六句事实上只换了六个字。诗可以这样写吗?诗不能这样写,但是你不要忘了,这是歌,因为它是歌,所以它可以用这种方式。这是诗经很重要的特色,诗经有非常多的重复。读诗经很简单的,不要以为很难,诗经总共两万多字,如果扣掉重复,可能只剩下八千个字。

杨照:诗经是三千年前人唱的歌,要用唱歌逻辑去看

我们今天怎么唱歌?如何在唱歌当中表达情感?诗经里面有个很重要的特性,那个时代的人他们唱歌表达情感,很喜欢并列人士跟自然,在诗经里面单纯只讲人或者单纯只讲自然的情况非常少,基本上要讲自然一定会讲人,要讲人一定会包括自然的东西。中国传统解读诗经的时候,除了风雅颂之外,另外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赋比兴”:“赋”指“是什么说什么”;“比”是比喻,“兴”指的就是开个头,它所讲的跟重点核心主要的信息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刚刚我们前面讲读的这首《芣苢》,它就是赋,因为它是直接讲去采车前子然后发生的什么事。在诗经里面还有非常多的兴跟比,可我要提醒大家,传统上面每一首诗都一定要说这是兴是赋还是比,那完全是在破坏我们读诗经的乐趣,因为读诗经很多时候的乐趣在于我不需要去弄清楚,或者我们不需要去追求标准答案到底是兴还是比。正因为它不一定是兴或者比,那个诗才有力量。

举个例子,很多人在求学的过程中,可能唯一读过的这首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果你够仔细的话,会发现跟以前的人比起来,今天的人写歌真的很草率,你看那个时代他们唱歌的先后顺序,是多么讲究。“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是女声,你先听到声音,接下来你知道这不是天上风吹的声音,是鸟叫的声音,先从听觉引发意识,所以关关雎鸠你知道这是鸟叫的声音。

接下来是视觉,你才看到它引你去找它在哪里,“在河之洲”——在河洲里面你看到鸟,传统说这是典型的“兴”。接下来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棒的好女,君子想要去追求她。这两件事情有关系吗?这种方式你不管它,可是你真的可以不管吗?

这诗是怎么写?是对应对照写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跳过一行:“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是非常清楚的两件事情,用电影语言来说的话,叫做平行剪接。

“关关雎鸠”,我们听到了这个鸟叫的声音,然后我们看到河洲上有鸟,延续下来这个镜头就看到水边,“参差荇菜”,荇菜指的就是在水里面漂流的可以吃的水草。有人蹲在水边要采水草,怎么采?因为水草离我们太远,所以叫“左右流之”,你滑动让水草顺着水靠近岸边,才能够采水草。接下来是“左右采之”,就是把水草采到。“左右芼之”,就是把水草带回家去。

如果它是平行剪接,一边是这样的画面,另外一边的画面是人士,“君子好逑”,他要去求这个好女,怎么求好女?先讲的是想要求的心情,这个你们都会背,但是希望你们真的能够了解他写得多精彩,叫做“寤寐求之”,为什么是寤寐求之?“寤”是指躺在床上醒着,“寐”是睡。“寤寐求之”是想到这个好女就睡不着,所以躺在床上醒醒睡睡没办法。下面一句也很精彩,“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它解释的是,为什么睡不着?因为一直想。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一句关键在“悠哉悠哉”这四个字,今天我们说“悠哉悠哉”是很轻松的意思,但古语到现在的白话意义上面转换很大。“悠”指的是主观心情,有一个词叫“悠久”,在古语里面“悠”跟“久”不完全一样,“久”基本上指的是客观的时间,比如说两年比一年久,但是你不能说两年比一年“悠”,“悠”的意思字典里告诉你就是“久”,不,“悠”指的是主观感受的久,所以“悠”是感受——

时间怎么会这么长,天为什么老是不亮,别人不觉得天不亮,只有你觉得天不亮,时间怎么过得那么慢,这个叫做“悠哉悠哉”。“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悠哉悠哉就会辗转反侧,倒过来,辗转反侧就更加悠哉悠哉,再翻吧,天就不会亮了。关键就是这个情感,接下来这个程序为什么重要?“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还好睡不着觉是有回报的,找到了一种方法知道怎么求好女。

窈窕淑女不是你要人家人家就要接受你,我们现在相较于诗经里的时代是多么粗鄙,他们想要有好女,先要有艺术和音乐,你自己没有一点品位凭什么去追?接下来要人家愿意跟你做朋友,这个“友之”是人家享受有你做伴,你要展现你自己的品位,你一定要有基本的价值让人家觉得有你做伴是一件好事。

这都是有程序的,这首诗最后两句叫做“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表面上看起来好像跟前面的“琴瑟友之”是重复的,但是二者不完全一样。“琴瑟友之”是说你要用音乐、要有琴瑟让她愿意跟你相伴,“钟鼓乐之”是说敲锣打鼓去取乐她。

这两段平行剪接真的没关系吗?为什么我说不能把它当作兴,你认真去读会发现,我们回头想这整首诗人士的部分就在讲一个君子如何求好女,因此开头的时候那句“关关雎鸠”,虽然他没告诉你要把人士跟自然的现象对应起来,但你会觉得听到关关雎鸠应该是求偶之声,虽说不必一定要用这种方式解释,但是它会让你产生联想,关键在联想。诗经里面有多少精彩漂亮得不得了的联想,让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去丰富我们对文字字句当中的理解。

再接下来我们发现这真的是平行,它的平行是一边在采水草,从采不到水草到找到方法采到水草;另外一边想要追求好女,从找不到方式到后来找到方式。用这个平行来对照“钟鼓乐之”就有了新的意义,因为采荇菜采到最后是“左右芼之”,所以相对映照的是中文化有的意义,钟鼓跟琴瑟有什么差别?钟鼓有喜庆的意思,所以是高高兴兴,因此你们就能从中懂得如何联想。

这首诗你们要不要算一下它有多少字?其中“窈窕淑女”又出现过多少次?可以不出现那么多次吗?不,那是声音上的乐趣。他要用这种方式还要不断地显现,我不觉得这是偶然的,除了我刚刚讲的是歌的反复之外,另外还有个作用,就像是歌里声音上面的乐趣,声音可以跟描述的热闹场景结合在一起,声音让你知道要追求好女,场景就会一直不断被延续。

杨照:诗经是三千年前人唱的歌,要用唱歌逻辑去看

诗经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里面有很多女性的声音,这就是我们以前用传统的方式读诗经的时候,经常被淹没或者遗忘掉的,为什么被淹没?因为它跟后来中国传统对女性角色的想象差太多,所以它就会被改写或者被压抑掉。

诗经里的人都是三千年前的人,他们唱歌的方式你要愿意相信,你要愿意认输,那个时代的人唱歌比我们会唱得多。所以你用这种方法认真地知道他的一些重点和特性,包括自然和人士是如何对应的、歌的形式用什么方式来开展、女性的声音在这里面扮演什么重要的角色。重点是一旦你愿意承认他们用这种方式唱歌,其中有我们今天不认识的、不在我们生命当中的东西,我们愿意认真仔细地一句一句地去体会,那诗经就不得了了。

最后要跟大家讲的是,我认为经典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离开有限的现实。我们的经验是有限的,我们的感情是有限的,经典的重要性在哪?它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它是那么久远以前的人,他们有他们不一样的问题,有他们不一样的经验跟感受,他们提出对生命不同的解答,不是我们想得到的。如果我们愿意用心摆脱自己去认识经典,让我们离开这个有限的现实,把我们运到一个更宽广、更了不起、更丰富、更厚实的另外一个人的世界去。谢谢大家。

杨照:诗经是三千年前人唱的歌,要用唱歌逻辑去看

《经典里的中国》

杨照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系列是杨照结合“历史式读法”和“文学式读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墨子》《庄子》《战国策》《左传》《荀子》《尚书》)的选读和导读。通过对这十部经典的部分章节的逐字逐句解读,还原经典于具体的历史情境和历史脉络,展现出先秦时代诸子百家面对现实变化提出的因应之道,勾勒学派代表人物有血有肉的个人形象和个性及其现实活动;同时,通过还原,让今天的读者领略到经典所展现的思想和时代精神独特魅力,既因为古今时代境况差异而激发个人的思考,又因为古今相同而感同身受,汲取古人先贤应对生活的伟大智慧。(文/)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