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历史

彼得一世的军政战略观

根据形势变化,在不同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适时变换外交重点,将主要方向转化为次要方向,或者将次要方向转化为主要方向,是彼得外交战略的重要特点。

战略问题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一个国家才有希望。失败的国家必然因错误的战略,成功的国家必然因正确的战略。彼得一世这位身高2米多的皇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思想最开放、最富有开拓精神的帝王,他的成功正在于其战略上的成功,其系统设计的战略思想和坚定的战略意志成就了俄罗斯的伟大,其战略也成为后人研究和仿效的范本。

杜正艾:彼得一世的军政战略观

彼得大帝

一、确立变革开放、富国强军、建立俄罗斯帝国的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带有长久性、方向性,方向目标对了,国家就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方向目标错了,就可能南辕北辙,将国家引向失败的边缘。俄国从彼得一世正式执掌政权,到成为世界性的大国,不过200余年,其奥妙就在于自彼得一世开始,俄罗斯在综合考虑国内外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符合俄国国情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彼得一世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实权。在他掌握实权之前,俄国几乎还处于中世纪,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弱于清朝帝国,同西欧的英法德相比,更是落后很多。那时俄国的实力只能与瑞典或波兰相当,与南部横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有差距。彼得一世执掌俄国政权后,客观分析俄国形势,认清世界发展大势,认为俄国错过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时机,处于十分落后的位置。农村采用的是三圃制,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犁、木耙。工业以小手工业为主,生铁、弹药、枪支、呢绒、丝绸、纸张,以及绦带等各种工业品、军需品、日用品和装饰品,几乎都要从西欧进口。

杜正艾:彼得一世的军政战略观

一个中世纪的俄罗斯王家庄园

军事力量也十分薄弱,彼得即位初期,俄国没有正规陆军,也没有海军。在莫斯科只有2万名射击军。士兵和平时期从事商业和手工业,而且还携带着家属,战时打仗。另外的9万名新制团队、7万多名哥萨克骑兵和2500人的外国雇佣军,装备很差,使用的火枪质量低劣。文化技术也很落后,全国绝大多数人口是文盲,就连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竟然也有76%的居民是文盲。国家非常缺乏人才,各方面的专家、技师、军官以至炮手,都要到西欧去聘请。在这样的局势下,彼得一世果断决策,确立了开放变革、富国强军,建立“俄罗斯帝国”的战略目标。对内,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权力;对外,打败土耳其、瑞典,夺取黑海和波罗的海出海口,完成老沙皇梦寐以求的愿望。这一战略目标也成为驱动俄国不断变革图强的强大动力,俄国在拓疆扩土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直至成为横跨欧亚大陆、幅员最广阔的国家。

二、确立建立中央集权的政略

政治体制变革是国家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好的政略可以引领、带动、推进、深化经济、社会、文化等重要领域的变革。彼得一世执政后发现,俄国要实现变革图强的目标,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家机器做保障,只会是一句空话,只有推动政治变革,建立中央集权,切实解决权力分散、效率低下的流弊,富国强军、建立俄罗斯帝国的目标才能实现。彼得政治变革的着眼点放在强化国家运转机器上,其主要路径则是通过重新划分权力,提高政府效率来实现。

杜正艾:彼得一世的军政战略观

油画《近卫军临刑前的早晨》 (俄)苏里柯夫

彼得重点从六个方面进行变革:

一是剥夺贵族领主权力。贵族杜马是国家最高政权机构,对彼得一世实行改革政策非常不满,成为彼得一世改革的强大阻力。彼得一世对贵族杜马也极不信任,认为如果不能逐步削弱贵族杜马权力,中央集权将很难实现。1699年,彼得一世指定8个亲信组成办公厅,代行贵族杜马职务。在处理国内外重大问题时,经常不通过杜马,而由他一人决定。贵族杜马成员人数也逐渐减少,1699-1701年之间,贵族杜马成员从112人减少到86人,实际参加会议的人数只有30-40人。到1708年,只剩下8人,贵族杜马名存实亡。1711年3月2日,彼得一世下令建立枢密院,代替贵族杜马。他亲自任命9个枢密官,全面管理国家政治、军事、行政、司法等事务。1718-1720年在枢密院又设立了12个院,代替过去职能混乱的80多个衙门,其中以陆军、海军、外交三个院为主。

二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彼得进行了两次地方改革。1708年,他把全国划分为8个省,每省设总督1人。总督不仅拥有行政上的权力,而且拥有军权。总督由沙皇任命,直接听命于中央。各省成立了贵族参议会,监督各省总督。1719年进行了第二次地方行政改革,把全国划分为面积大致相等的50个州,每州又划分成较小的区。各州直属枢密院,州长直接同枢密院联系,俄国第一次建立了比较统一的地方行政机构系统,使地方能够真正听命于中央。

杜正艾:彼得一世的军政战略观

俄罗斯国家杜马

三是进行市政改革。1699年,彼得决定在莫斯科建立商人自治机构市镇局。这个机构协助政府征收税款,同时保证商人在经营中不亏本、不滞销。后来在地方行政改革中,市镇局征收税款的职能由省地方机构所代替。1720年,彼得在彼得堡成立市议会,在市议会上讨论市政问题,选举市长。这个机构代表大商人、大企业主的利益,规定商人有自定捐税、建立同业公会等一系列特权。

四是推行“一子继承法”。1714年3月23日颁布,该法规定,贵族只能把土地和其他不动产传给一个儿子,防止土地分散,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了大地主、大贵族的土地所有制。另一方面,俄国形成了一批没有土地的贵族,他们或到国家机关中去任职,或到军队里服役。这项措施既保护了贵族的经济利益,保证了贵族的政治地位,也为俄国政府广泛搜罗人才创造了条件。

五是设立督察官制度,颁布《官职等级表》。为了提高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1711年3月5日,彼得命令枢密院设立督察官,秘密监督各部门的工作。1722年,又设置了总督察长职务,监督、检查枢密院的工作,因此它也被称为“帝王的眼睛”。同年,颁布《官职等级表》。该表把文武官职分成14级。在选拔各级官吏时,打破贵族世袭制度,所有的官员不管门第出身,都要从最低一级做起,靠功绩晋升,量才使用,论功取士。当非贵族出身的人升到8级时,就可以获得贵族称号。这项措施对于提高彼得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拓展自身的统治基础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杜正艾:彼得一世的军政战略观

彼得一世还进行了宗教改革

六是进行宗教改革。限制教会占有土地和农奴的数目,使教会服从世俗政权。恢复教会衙门,由世俗官吏任教会衙门主管,并把教会大部分收入收归国库。宣布取消大教长职务,成立东正教事务总管理局,规定教会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东正教事务总管理局局长在世俗官吏中任命,这样,在俄国就结束了教会与世俗政权分庭抗礼的局面,巩固了沙皇专制统治。

三、确立军事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

彼得一世执政初期,俄国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在经济上依附于西欧的落后国家。彼得知道,这样的国家,不可能使俄国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没有强大的经济做支撑,俄国的强国梦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了寻找改变俄国落后的法宝,1697年,彼得一世以水手身份带着寻经问道的心境,带领庞大的使团赴西欧,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考察。考察过程中,他潜心研究西欧各国发展经验,认为,西欧国家的繁荣富强,在于这些国家扶植工商业发展,俄国必须结合本国特点推动经济变革,建立具有俄国特点的经济体系:

一是优先发展军事工业。推动军事改革,建立强大的军队,开疆拓土是彼得一世改革的核心,其他改革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陆军建设需要枪炮,海军建设需要舰船,打败瑞典、开创俄国千年霸业,俄国需要强大的军事工业,因此俄国的经济变革是从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开始的,正是这些改革奠定了俄国军事工业几百年来一枝独秀的第一排桩基。

杜正艾:彼得一世的军政战略观

俄罗斯彼得大帝号巡洋舰

二是建立官办引导工业化的国家动员体制。美国学者西里尔.E.布莱尔指出:每当政府在军事上有迫切需要时,就强制经济快速发展。俄国工业化的动力不是来自民间资本,而是来自统治者的强有力推动和高度集中的国家动员体制。由于私人资本不足,彼得一世采取的是先由国家出钱,举办官营,然后将官营工场以优惠价格转让给商人、城乡居民、外国人和大贵族,逐步做大做强俄国工业的发展政策。

三是围绕筹集军费和资金推进财政改革。从十七世纪末到1718年,彼得靠增加间接税和直接税来扩大军费和资金来源。他巧立名目,强行征收养蜂税、烟囱税、磨刀磨斧税、蓄须税以及灰眼珠和黑眼珠税。这些税收依然不能满足巨大的军费需要,1718年11月26日,彼得又开始改征人头税,代替过去按户纳税的办法。征收人头税后,使国家税收几乎增加了3倍,人头税成为北方战争期间俄国国家收入的基本来源。1724年,俄国全部税收总数为850万卢布,人头税就占460万卢布,其中75%都用到陆军和海军方面。

四是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为给手工工场提供劳动力,1703年,彼得下令把国有农奴编入手工工场。1721年1月18日发布决定,允许工场场主在不单独转卖的条件下,购买整村农奴。他还下令贷给工场主数以万计的卢布,以解决资金问题。在彼得的扶持下,俄国工业品、军需品以及日用品的生产取得进展。比如,俄国一向极度缺乏生铁,1700年全国总共只生产15万普特,到1725年已经增加到81.5万普特,增加了5倍多。俄国从从生铁进口国转为生铁出口国,1726年生铁出口达到5.5万普特以上。彼得政府实行保护关税政策,1724年,颁布了关税法,目的是奖励输出,限制输入,限制西欧工商业同俄国竞争。关税法规定,如果国内某种商品的生产超过了该种商品的输入额,则对这种输入品按其输入价格的75%课税;如果国内某种商品的生产达到了输入额的25%,则对这种商品按25%课进口税。在输出方面,奖励输出制成品,限制输出原材料。以山羊皮为例,输出没有经过加工的山羊皮,征收75%的税,如果输出经过加工的成品,只征收6%的税。通过保护关税政策,保障了俄国工业的顺利发展,限制了西欧工业品与本国产品的竞争,扩大了政府的税收来源,为实现富国强军目标提供了物质基础。斯大林在评价彼得一世改革时曾指出,“彼得大帝接触了西方较发达的国家以后,就狂热地建立工厂来供应军队和加强国防,这也就是想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尝试”。彼得一世进行这种“独特尝试”的目的是要改变俄国极端落后的状况,以保证对外战争的胜利,确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

四、确立以夺取出海口为主要目标的对外军事战略

马克思曾经指出,几乎所有斯拉夫族具有抗海性,但是“从彼得大帝一上台就破除了斯拉夫的所有传统”。彼得多次声称:“俄国需要的是水域”。彼得追求出海口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地缘上的驱动。正如美国学者赫坦巴哈所说的,“由于一些政治因素以及水上航道和运河交错形成的陆地商业位置而产生通向海洋-----通向波罗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强烈愿望,一直是俄国史的一个主题。”二是经济贸易上的驱动。

杜正艾:彼得一世的军政战略观

彼得要塞:1703年彼得大帝修建的军事城堡

彼得执政之初,瑞典掌握着波罗的海的贸易权。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就扬言:“没有朕的旨意,俄国的商人现在连一只船都不能在波罗的海出现”,“瑞典人现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领导俄国的贸易”。三是为了打通通往西欧的通道。海上是通往欧洲的最经济最便捷的途径,加强与西欧的联系必须打通海上通道。彼得以夺取出海口为主要目标的对外军事战略,具体表现在军队建设与对外战争两个方面:在军队建设上,彼得把海军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彼得称:任何一个统治者,如果只有陆军,他就只有一只手,如果他也有海军舰队,他就有了两只手了,要想叉开坚定不移的双脚,牢牢地站在海边,俄国需要有强大的海军。

1695年,彼得首次远征亚速失败以后认为,俄国失败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强大的海军,为此,他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决定创建海军舰队,高价聘请水手、船长、技工,购置海军装备,彼得还亲自学习造船技术,亲自参与海军装备制造,亲笔拟订海军训令,并且要求所有的俄国在外留学生,必须掌握海军业务基础,学习造船技术,正是在彼得的一手推动并且亲力亲为下,俄国迅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舰队。在对外战争中,彼得确立了先南后西的军事战略。彼得在位43年,独掌朝政30年,30年间进行了5次大的战争,征战27年。两次远征亚速,夺取亚速城,使俄国在黑海方向有了出海口。随后,俄国将对外战争从南拓西守转向西拓南守,开始了历时21年的北方战争,最终打败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打通了俄国通往西欧的海上通道。

杜正艾:彼得一世的军政战略观

沙俄帝国在彼得大帝的率领下在与瑞典的波尔塔瓦战役中取胜的画面,彼得大帝高骑在战马之上,接受瑞典败军的投降

五、确立以避免两线作战为核心的外交战略

根据形势变化,在不同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适时变换外交重点,将主要方向转化为次要方向,或者将次要方向转化为主要方向,是彼得外交战略的重要特点。彼得执政时期,俄罗斯对外拓展重点在两个方向,一个是南部方向,一个是西部方向,如何处理好这两个方向关系,避免两线作战,也是彼得外交战略的重点。1696年,俄罗斯夺取亚速城以后,有人建议,俄罗斯应该一鼓作气,一举夺取刻赤海峡,进一步打通进入黑海的通道。然而,彼得发现,土耳其虽然已经开始衰落,但仍有相当的军事力量,而且俄国精心建立的反土联盟,由于奥地利等国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而趋于瓦解,俄国南向拓展受阻,相反,此时的西部方向则形势向着于俄国有利的方向发展,欧洲列强因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干涉波罗的海事务,彼得遂利用瑞波矛盾、瑞丹矛盾、瑞普矛盾,与丹麦、波兰-萨克森达成反瑞条约,建立“北方同盟”。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彼得改变与土耳其长期为敌的状况,签订和约,采取稳南击西的策略。北方战争期间,为防止西欧列强卷入,彼得经过巧妙的外交斡旋,与对俄怀有恶感的法国、普鲁士签订条约,达到了既削弱法瑞同盟,又避免俄国在国际上孤立的目的。

注释:

孙成木、刘祖熙主编:《俄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2页。

《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316页。

(美)赫坦巴哈:《俄罗斯帝国主义:从伊凡大帝到革命前》,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137页。

参加林军:《俄罗斯外交史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杜正艾:彼得一世的军政战略观

本文作者:杜正艾,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