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人物

一轮明月耀天心,回看弘一法师的传奇一生

一首《送别》,十秩传唱;一身风骨,百年流芳。李叔同,中国近现代音乐启蒙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中国人。

一首《送别》,十秩传唱;一身风骨,百年流芳。李叔同,中国近现代音乐启蒙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中国人。他也是中国现代美术之先驱,中国油画之鼻祖,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等大批著名艺术家。


8月26日,青年歌唱家、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青年教师王志达做客行知读书会,为读者们讲述李叔同(弘一法师)的传奇一生。

李叔同被大家所熟的音乐当属歌曲《送别》,这其实是美国歌曲,这首曲子是何出处?李叔同对大家来说仿佛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他到底何许人也?王志达用赵朴初先生的话这样描述他:“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弘一法师像


王志达从李叔同的降生讲起,带大家了解其人格是如何养成的。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出生于天津,幼名成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父亲李筱楼对他寄予的厚望,这个幼名也预示着李叔同非同寻常的一生。

五岁时父亲去世,之后李叔同就跟着比他大12岁的兄长文熙读书,并学习日常礼仪,小小年纪就养成了严于律己的习惯。李叔同后来的成就也得益于他哥哥对他的严格要求。过人的天赋加上严格的家庭教育,李叔同很小的时候就在人群中崭露头角了,17岁他进入天津县学,还写过多篇课试文章,激昂文字,针砭时弊。少年的他,可谓书生意气,风华正茂。

成年之后,李叔同奉母携眷迁居上海,而后又独自东渡日本留学。1906年李叔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西画科。在校学习期间,李叔同留下了山茶花、少女像、沼津风景等多张出色的画作。同时还办诗社、演话剧、募善款,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话剧演出团体“春柳社”、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

1911年3月,李叔同在东京


油画是西方绘画中的主要画种,虽然它传入中国已有数百年历史,但它在中国的生根和发展,主要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李叔同1911年归国后,在天津工业学堂教授美术。1912年春南下上海,任《太平洋报·画报》副刊编辑,兼任城东女学音乐、国文教员。与柳亚子等创立“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加入“南社”。是年秋,应聘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美术、音乐教员。

李叔同在美术课堂上引入了西洋画的人体模特,这在当时是极具争议的。浙江省教育厅接到很多投诉,称李叔同的课堂有失风化。面对质疑,李叔同坚定地表示:“没有自由,哪里来的创意?哪里来的美?”这句话让督学哑口无言,也体现了李叔同对于艺术自由的坚持。

李叔同的好友许幻园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诗人,因家族破产,来向李叔同告别。许幻园只站在门口,没有进门,告别完便走了。

李叔同出来时,朋友已经离开,当时上海下着小雪,他愣在那里,在门口站了一个小时。他曾经历过母亲去世和国家灾难,这次朋友又遭遇患难,更让他感慨人生无常。之后,《送别》便诞生了,原曲虽是西洋旋律,但经过李叔同填词后却充满了中国风味,“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道尽了人间的离愁别绪,经久不衰。

以李叔同前半生的际遇和成就,已经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但他真正的不凡之处,却是在近不惑之年,突然选择出家念佛,开启了一段更为非凡的后半生。1918年,李叔同未回上海家中,后又到杭州西湖虎跑定慧寺习静,皈依了悟和尚为在家弟子。这年阴历七月十三日,披剃于定慧寺,正式称法名演音,号弘一,结束了绚烂的艺术人生,开始精持梵行弘扬佛法。这一年,弘一法师三十九岁。出家前,他把一切书籍、字画、衣物等分赠朋友及校工们。

李叔同以名士出家,钻研律部,严持清苦的戒律。弘一法师的学生刘质平曾回忆:“先师入山初期,学头陀苦行,僧衲简朴,赤脚草履,不识者不知其为高僧也。中期身体较弱,衣服稍稍留意。晚年身体更弱,乃命余代制骆驼毛袄裤,以御寒冷。先师所用僧服,大都由余供奉。尺寸函开示,照单裁制。回忆先师五十诞辰时,余细数其蚊帐破洞,有用布补,有用纸糊,坚请更换不许。入闽后,以破旧不堪再用,始函命在沪三友实业社,另购透风纱帐替代。为僧二十五载,所穿僧服,寥寥数套而已。”

1929 年弘一篆书“具足大悲心”


被许多人所熟知的佛教代表歌曲《三宝歌》也出自于弘一法师之手。一天,弘一法师在整理佛经,一张纸掉落下来,他打开一看,是太虚法师谱的词,叫《三宝歌》。他一看歌词非常好,就用了西洋式的四部和声方式谱成曲子。《三宝歌》后来也被众多佛教人士传颂。

弘一法师也是一位书法家,“由艺术升华到宗教”之后,摒除才艺,惟书法不废。所写的书件,大多是佛号或经偈,不乏人生警语。他写佛号偶用小篆,写佛语与经句集联多用楷书。作品的幅式多样,有对联、条屏、立轴、横披,还有抄写佛学典籍的书册。他的楷书胎息北魏《张猛龙碑》,笔势开张;隶书也是厚重一路,却不常作;篆书临过秦国《石鼓文》、秦朝《峄山刻石》,还有三国东吴《天发神谶碑》。他用篆体作书,皆小篆。

1943年丰子恺绘《弘一遗像》


弘一法师晚年对书法的认识,在他1941年写与冬涵居士的信函里有所体现:“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悲欣交集,见观经”是弘一法师临圆寂前3天写下的。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时年63岁。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