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人物

他曾为“中国结”命名,《汉声》创办人黄永松辞世

他是中国民间工艺、民间文化的守护人之一,他曾为“中国结”命名,并整理完善其工艺;他和他的《汉声》杂志,还调查整理了油纸伞、蜡染、剪纸、夹缬、惠山泥人、山西花馍、水八仙等中国民间手工艺术。

他是中国民间工艺、民间文化的守护人之一,他曾为“中国结”命名,并整理完善其工艺;他和他的《汉声》杂志,还调查整理了油纸伞、蜡染、剪纸、夹缬、惠山泥人、山西花馍、水八仙等中国民间手工艺术。他,是黄永松。

2024年3月4日4时30分,中国台湾地区知名出版人,书籍设计家,中国乡土文化遗产的积极抢救者黄永松辞世,享年81岁。

黄永松


黄永松1943年生于中国台湾,1967年6月毕业于中国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科。1971年1月,黄永松受邀创刊《汉声杂志》英文版。此后,黄永松先后参与了《汉声》中文版、民间文化系列及文化丛书、童书的编辑出版工作。

主持《汉声》杂志40年间,他建立了包括5种10类56个项目的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基因库。代表作有《蜡染》《惠山泥人》等。2010年,黄永松和他的慈城项目被英国BBC授予全球18位“传承的英雄”之一。

黄永松站在汉声书店的门前。新华社 图


黄永松常一身土布衣,仙风道骨、温和而慈祥,与人述说中时泛着醇美而甘甜的味道。他也启发了很多乡土文化研究者的工作。

安徽大学副教授左靖就是其中之一。当得知黄永松去世,左靖发出“一张八仙桌,今日颓坏了一只桌脚”的感慨。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他说,“很难过,虽然早知道有这一天,但心里的一只桌脚断了。”“我的乡建溯源之一是来自中国台湾的黄永松先生,他所创办的《汉声》杂志系列激发了我对于地方出版的热情,也就有了后来的《碧山》和《百工》。”

库淑兰老人-《汉声》杂志第99:100期《剪花娘子库淑兰》, 1997


2014年,《黟县百工》出版,左靖在安徽大学策划了一场名为“行动中的民艺:从黟县百工出发”的展览活动,邀请了黄永松赴安徽大学演讲。讲座中,黄永松忽然从衣兜里掏出一把手工编制的蒲扇。“我一定要讲这个。今天很热可以扇风,刚才外面很晒可以挡太阳,下雨可以挡雨,然后我们聊天嗑瓜子这可以盛瓜子壳,以前做农事,还可以放在田埂上当坐垫。”他一边说一边演示,“平时就塞在衣服里,不怕折坏。”现代都市生活根本不需要蒲扇,一切都能靠工业产品解决;同时手工劳作与日常悠闲的美也丧失殆尽。“年轻朋友不知道,(传统)就断了;那我们现在做展览、编杂志、弄活动,一代一代学生把它带动起来。说穿了,什么叫做文艺复兴,这就是文艺复兴的开始。”

《汉声杂志封面全览图》(1971~2020)


黄永松曾说:“我这‘文化大梦’做了36年,还有梦未醒,仍然在工作岗位上乐此不疲。”回首来时路,黄永松的足迹遍及了台湾岛。1987年两岸开放,黄永松又很快地深入广阔的文化母土,进行探访民俗活动和采集民间艺术。“这些年间,许多难忘的经验曾交织成酸甜苦辣各种心境;奇怪的是,如今回想从前,沉淀在记忆深处的只有一种,那就是有如陈年好酒一般的醇美。”

《汉声》杂志第28期《老北京的四合院》, 1991


此外,“中国结”红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其中黄永松功不可没。1980年,为整理中国传统古老结艺,黄永松向无数的老奶奶学习编结法,从最常用的纽扣结、老床帐钩下的结饰,到故宫珍藏的玉如意挂的结饰,发现中国流传的结艺众多,但非常零散,黄永松和同事们对此进行程式化的整理,建立系统的理论,将中国编结艺术总结成11种基本结,14种变化结,并将其总结命名为“中国结”,出版《中国结》系列丛书。从此“中国结”的名字由台湾传遍全世界华人区,再传回祖国大陆。提起这些黄永松总是很开心,他说,“这是民间技艺结合传统与发展最成功的例子。”

当德文版的《中国结》出版时,黄永松前去介绍中国结。开始的时候他还担忧,不知道在德国,何处可以买到编结用的绳子。可是他的德国朋友却说,德国大街小巷工艺美工店很多,到处都可以买到。黄永松感到欣慰,但同时也感到一种紧迫感与责任感――西方人比我们更重视手工艺。制作土布系列《夹缬》专题时,黄永松前往浙江温州山村里,调查蓝印花布――夹缬,调查完毕时,染坊主人说要关闭染坊,不再生产夹缬,因为生活形态转变,夹缬使用日渐减少,染坊主人已到了无法维持经营的地步。黄永松当机立断,认购了一千条,请染坊主人至少再做一年。此后,黄永松还在文章里呼吁《汉声》订户和朋友来认购夹缬。《夹缬》一书出版后,全世界纺织界的专家、学者亦纷纷去看这种失传千年的工艺。当地的夹缬制作仍呈欣欣向荣之势。

汉声》杂志第60期 《大过新年》, 1994 | “大过新年”系列的第一本


四十多年执着,使黄永松成为一个典范。他说:“《汉声》自创刊以来,中国文化便是关怀的核心,‘衔接传统和现代’更是工作的信仰。中国厚重的文化积淀在新时代仍然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这些传统的工艺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衍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和品种,而这种文化的扩张力和生命力是无穷无尽取之不竭的。”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