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云南--眼睛的盛宴(19)

“侣”行天下 作者:李祺,梁璐 著



  L玩归玩,还能把我放在心上,这让我奄奄一息的时候,还有点欣慰。

  她给我开了一副药,让我晚上别吃饭,空空肚子,让肠胃恢复状态。

  我们听了她的话,真没再吃饭,到了傍晚,L怕我肚子饿,就到房东家去要求做一份白粥给我喝。

  可能胃真的需要这种清淡的呵护了,喝完粥,感觉舒服多了。

  我喝饱了,捧起L那张胖乎乎的脸说:我今天发现了,你在照顾女孩子方面还有点天赋。

  L例行公事似得说:是吧

  听不出这句话后面是问号,还是句号,反正不是感叹号,他似乎不认为我说的那句话有有谢谢或者夸奖的意思。

  L看我吃完就去外面的温泉游泳池游泳去了,那里的水温刚好适合。L游了大概二十钟,我走出去看他,他刚好爬上来,我对他说:这么快上来了?我还想看看你游泳的呢。

  L一听我要看他游泳,高兴得像孩子一样:我游给你看,我游给你看……

  话还没说完,咚地一声就砸回水里了。

  看L游泳,就像看见一个白白嫩嫩的蝌蚪在水里漂。对游泳,我是个外行,只觉得他在水里转身转得好,居然不掉下去。

  L来回游了一圈回来我脚下,指指不远处游泳池的那头两个女人说:那是两个身材一级棒的美女。

  我说:真的,哪个哪个?好多天没有见到美女了。

  L问:你怎么不吃醋呢?我原来以为能在这里看见美女,没想到那两个四十多的女人长得这么胖!

  我哈哈大笑:她们就是美女,着急的也不该是我!

  第二天,我们去了北海湿地。

  第三天已经没有地方去了,我不甘心在腾冲的没有见到真正的和顺,决定回去,L经不住我的拉拽,只好跟着回来。

  我们背着大包进了村子,巧得很,在村口遇到的第一个老人,就是和顺朝阳楼的老板,我们就住在那里了。

  经他的指点,我们才见识到了真正的和顺。

腾冲小巷

  和顺村名来源于"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主要的原始居民为刘、寸两姓。

  和顺村四面环山,和顺河环绕村前,两座高大的石牌坊并排而立,仿佛是村口的门将,河溪上两座石拱桥把牌坊和村庄连接起来,这就是当地的"双虹桥",也是成了进出村前的两条通道,紧接着的是大青石铺成的乡村小路,延伸到村头巷尾、田边地角。古居典雅清幽,飞檐走阁,错落有致。

  村周绿树成荫,古树参天,流水潺潺,荷花飘香,亭台辉映,清风送爽。日落的时候,紫色的落霞,迎接着袅袅的炊烟,召唤着村民们赶着稻田中的水牛,踏上田岸,回到香喷喷的饭桌上。

  文化是和顺的家底。

  这里自古人杰地灵,在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如张文光、李根源、寸树声、艾思奇等一批优秀文人。艾思奇故居正门是毛泽东题词:学者,战士,真诚的人。艾思奇其实是个中国人,姓李,世代都是当地的有学问人,去德国和苏联留过洋,回来写了一本有名的《哲学与生活》。据说,毛泽东和他也说过没几句话,毛主席只是对他的哲学观点有点兴趣而已。不知道人称他为领袖的老师是怎么说的。

  桥对面就是高耸的和顺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被誉为"文化之津"。1942年华侨集资兴办,占地面积1392平方米,楼房由大门、中门、花园、馆舍主楼,藏书楼组成。大门为光绪年间汉景殿的牌楼式大门,门悬和顺清代举人张砺书《和顺图书馆》匾额。这里藏书6万多册,其中有不少国内珍本、孤本和古籍善本,世上罕有。和顺图书馆从初创、建立、完善,几经风雨。从一个外人的角度来看,在一个边远乡村能如此发展,并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