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具体生活

健康家居离中产有多远

混搭中产家 作者:殷智贤著


  中国目前的消费者或因为消费经验欠积累,或因为需求较为迫切,对于居住的品质是不那么苛求的。

  为了实现某种居住目标,他们在很多最基本的居住指标上做出了不应有的妥协,这使今日中国的中产获得的居住质量与其付出的不那么匹配。

  空间对人的居住是有意义的。

  我们现在的住宅设计大都是参考香港和台湾的设计标准,那两个地区人口密度之高在世界上也是出了名的,但因为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之初受那两个地区的风尚影响最多,第一批和中国大陆做生意的,中国大陆最容易实地考察的也是香港为先,台湾为次。我们认为自己要偿还四十年的住宅欠债,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善国民的居住条件,香港似乎是极有借鉴价值的。于是中国的大城市里一栋又一栋高楼拔地而起,住了几十年的平房,住过的最高的楼房是六层。乍搬进需要乘坐电梯才能进入自己家的高楼,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甚至作息规律也改变了。所有这些改变在大家的经验里都是个意外。为了适应这种新生活,现代都市人相继放弃了原有的许多东西。

  比如良好的通风。迄今为止中国建设部颁发的建筑设计标准对于通风一项没有细致的规定,而中国目前的许多大楼都采用封闭式的建筑,因为这有利于节能,楼内的中央空调只有进风口,没有出风口,旧的空气排放只能靠大厦开着的门,如果那大门再是自动开放的,它开的时间比合的时间少,于是污浊的空气就在室内长时间停留着,再加上从垃圾间、垃圾道泛出的污浊空气(污浊不是以气味浓重为标志的),楼道内的空气可想而知。

  但这是我们的消费者妥协的。

  电梯的速度也是消费者妥协的,发展商为节约成本,很多电梯只有1.75米/秒的速度,有的甚至才1.5米/秒。20多层的高楼,每层七八户,只有两部电梯的配置标准是很普遍的,每天住在中高层的居民有多少时间用于等待电梯可想而知,十年累积下来的候梯时间可能就是数月,但很少有消费者关注过电梯的速度,更很少有人为此放弃一个楼盘。

  说到电梯,中国的消费者还在妥协的一点是电梯工,对于操作简单的设施,还要雇专人开动,正面意义是增加就业机会,扶老携幼,但其负面意义却可以列举出更多,例如小道消息的传播、对电梯空间的占用、电梯工休息时间、住户被迫不能使用电梯等等,但大家也妥协了。

  我们的空间被不断压缩着,一个空间本来能够变得更丰富的可能性随着在每一个细节上的妥协渐渐萎缩了。

  在很多细节上的妥协酿成的后果却远不如当时以为的那样无关紧要。比如暗卫的问题(就是没有窗户的卫生间),卫生间通常是病菌最易滋生的地方,在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里,卫生间都是独立于厨房、卧室、餐厅、客厅等生活空间之外的,而且很多都不是全封闭的,为的是保证良好的通风。但现在卫生间在公寓里是无法与各生活空间分开的,即使装修再豪华的卫生间仍然无法解决暗卫导致的通风不畅的问题,仅靠换气机是很难排净室内污浊空气的,那么大量污浊空气势必会飘散在整个住宅内,室内空气质量可想而知。

  从卫生角度讲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室内空气质量,另一个方面是通风状况。室内空气质量不好,但如果通风好,即能保证足够的新风量,室内空气质量便会有较大改善。现在市场上出售的排风机都是单向的,它只是抽出室内空气排出屋外,但却无法令新风进入室内(而写字楼正相反,只有新风送入,却无法排出室内污浊空气),日复一日由卫生间产生的大量污浊空气对整个住宅内的空气质量影响很大,尤其是夜间门窗紧闭的时候。

  再比如层高的问题。为了保证良好的通风,中国人传统的居室都在净高3米以上,西方国家规定净高在2.9米以上,但中国目前的规定是层高最低可以是2.5米,净高则只有2.35米~2.4米。有不少开发商在开发城市公寓时为了追求商业利润会尽可能地压低层高,"超薄"空间成了我们这个年代都市建筑的一种病症。超薄空间带来的直接危害表现为影响居室通风,更长远的危害是在这样低的层高里生活达到10年,患心理疾患的概率会超出居住在净高2.7米以上的人群。

  超薄空间不仅体现在层高上,还体现在楼板和墙壁的厚度上。其实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红砖楼有很好的隔音效果,因为那些建筑无论是楼板还是墙壁的厚度及材质都能隔绝日常的生活噪音,但现在很多价位中等偏下的公寓和经济适用房则做不到这一点,这就使左右及上下楼的邻居一方面会受到噪音的过分打扰,另一方面又会因担心自家噪音泄漏起居行为(例如家人说话、夫妻生活、朋友聚会)而有所顾忌,这种焦虑会潜伏在居住者的内心深处,成为危害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患心理疾病的人数正逐年上升,除了中国心理保健体系尚不完备,对心理疾病缺乏充分的认识,以致不能科学地保健和就诊之外,环境品质的下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对于楼层的选择上也存在着盲区。也许是为观赏风景,也许是为采光,很多人选择的楼层总是尽可能地高。楼盘销售也是楼层越高房价越高。但以目前中国的供水系统,五层以上的供水都不是经由自来水厂直接供应,而是将自来水厂的供水经高压水泵抽到楼顶的蓄水池,再自上而下流入五层以上的人家,那么蓄水池的水在蓄水池存放的时间及其消毒状况就与直接流自自来水厂的水存在着差异。

  此外,从消防的角度上讲,十八层以上一旦发生火灾则很难救护,这都使灾难持续的时间更长,但现代人仍然对摩天大楼不存异议,甚至有追逐的现象。

  采光也是许多消费者做出的让步。目前国家规定居室要保证每天有1小时的1.5米进深的日照,但这个规定是以整个住宅为单位计量的,并不是每个空间都必须保证达到这个指标。于是大户型里的长走廊、黑客厅或黑卧室、暗厨、暗卫的现象普遍存在,紫外线具备的杀死细菌的功用无从发挥。户型大,其光照面积与总面积的比例不见得比小户型的状况更好。但在高密度开发的市区,收入高的人以为买到朝南的房子就一定能保证有足够的日照,这是个误解,采光好和日照好是两个指标。采光是进光量,日照则是指太阳直射进居室的面积。朝南只是有机会接受日照,但设计不当的住宅,日照面积与居室的面积比例仍然可能很低。国家目前规定的标准是二者之比为1∶7,但现在很多房子都达不到,因为他们在送审时测算的是一年中日照最好的季节中日照最长的那一个单位时间里的日照面积,大多数时间里日照面积与居室面积的比例远不尽如人意。只是为了住在城区里,有不少消费者向这种建筑妥协了。超薄在这里体现为对居室日照面积的压缩。

  超薄空间还体现在对过近的楼间距的容忍。国家原来对楼间距的要求是不少于30米,但如果达到采光、日照、防噪等指标后,楼间距是可以压缩的,压缩的后果是早晚人们都只能生活在窗帘后。生活在这种环境的居民从此对个人隐私的泄露充满了不安全感。发生火灾有可能"殃及池鱼",一旦疾疫发生,楼间距过近的两栋建筑物可能会因室内向外排风,垃圾间颗粒物向外飘散等导致疾病传播。

  富裕阶层的人对上述状况不满意,会通过购买别墅来改善,而且在高档住宅市场,消费者已经处于强势地位,开发商为获得诱人的利润(高档住宅的开发利润现在能达到30%左右),对产品的改进是非常积极的。但中产阶层就没这么"牛气"了。

  由于市场上面向中产阶层的房子总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个级别的产品改进的速度相较高档市场是缓慢的。当然地区差异也是有的,总体上看,越往南,住宅产品改进越快越成熟。

  不能说开发商都想骗人,他们也是第一代商品房开发商,也没有经验,绝大多数开发商也非学建筑设计出身,即使是建筑设计师,以往做的设计都是受单位建福利分房的委托,按科局等级规定的房间数不能有任何弹性,至于户型更必须一致,以免分房时引发纠纷,设计几乎没有任何发挥余地。

  这一代地产商和设计师并不比这一代消费者见识更多,认识更深,房子对开发商、设计师和消费者是同样的学习场所。

  只是富裕阶层在其交过几次学费后已经开始积极地表达他们的需要及改进建议,中产们却因为置业次数少,经验积累相对较慢,有些消费者还处在搬入新居的喜悦中,在上一个购房过程中做的种种妥协有些还未显示出它的危害,有的虽然有所显示,但因为还处在量的积累阶段,未达到质变,并未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所以中产们的妥协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另一个导致中产妥协的原因是这个人群独特的心态。如果说这一代富裕阶层对捍卫自己哪些权益以及如何捍卫有着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和越来越积极的行动的话,这一代中产则显得态度暧昧,缺乏足够的行动力。他们或者不是很清楚自己的各种需要哪一个更重要,理应为之多投入;或者对自己的要求能否实现不敢抱太大希望,例如中产们在比较维权成本和居住成本时,计算的方法是哪个能忍就忍了。因为在今天的中国,让一个中产去维权,社会服务体系、他个人的知识及精力都不足以支持他达到目的。

  但中产们现在渐渐意识到要联合起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他们在购房时也会组织小范围的几个朋友共同考察一个楼盘,以发现问题、规避风险。

  中产们现在看来不算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的群体,尽管他们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巩固着自己的地位,保护着自己的利益,只是这种气度显得不够开阔,视野略嫌狭隘了些。毕竟,一个不能把自己放入更大社会场景里的群体,是没有足够影响力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中产们的社会影响力与其消费力至今不成正比。

  采光和开间是否合理对很多中产而言还缺乏理性的判断,像这样的居住条件目前还只能在乡村实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