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符号化姿势

哦,时尚!

混搭中产家 作者:殷智贤著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年代,可是几乎所有物质的东西都在被迅速生产之后又被迅速淘汰,所有的东西都因缺乏经典的价值而变得不值得珍惜。关键是经典的意义有谁重视?我们以如此快的速度穿过人生,究竟想达到什么目的?

  自上世纪90年代末,福利分房被取消,商品房市场真正取代福利房以后,无论是住宅的形式还是人们的居住需要都发生着迅速而深刻的变化。其中中产阶层的居住方式变化最丰富,也最为快速的。富裕阶层对住宅的需求十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一个是大,越大越好;一个是豪华,"贵重物品"充斥于家中。但这些不是中产阶层有能力追求的,于是他们的需求便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变化。

  先是对居住面积大小的选择标准出现多次变迁。

  90年代中期由于富裕阶层最先入市,使得当年的房地产开发皆是大户型为主导,到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后,中产阶层渐渐开始其房地产方面的消费,于是一批100平方米~180平方米的户型也在市场上形成了一个可观的消费量,到2002年,随着新生代(即70年代出生的人)进入市场,对60平方米以下的户型的需求迅速上升,2002年~2003年的京城地产市场上,小户型的销售成了地产市场一枝独秀的产品,这当然不全是因为新生代消费力有多旺,而是因为市场准备不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开发商在追大户型潮流时没有预测到小户型提前热销,这是对新生代入市条件判断不准导致的,7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对自我的充分肯定使其渴望尽早独立,于是确定自己领地的行为提前到来。

  第二个变化就是对户型的需求。早年福利分房时住房是有标准的,科长两室一厅,处长三室一厅,房间数是固定的,由于是批量购买(那时一栋楼基本上就是某部、某局的员工宿舍大楼),所以户型也没有太大的差异,大卧室、小客厅,没有独立的饭厅,但商品房市场最初打动消费者的便是大客厅。潘石屹1998年下半年开发SOHO现代城公寓初期,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大客厅的生活意味着什么,但这种转变快得匪夷所思,到1999年下半年大客厅的户型就成了众多期房的一个基本特征,似乎大客厅所体现的热闹,可以体面地招待客人的梦想成了新生活中一个引人入胜的亮点,众多中产阶层的消费者们趋之若鹜。

  到了2002年,"大客厅"的概念被拓展成STUDIO(即无隔断的户型)、开放式客厅、卧室、厨房,甚至开放式卫生间。大客厅所代表的体面的社交被升格为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将不同功能叠加在同一空间里成了中产们新一轮的居住实验。

  卫生间在住宅中的地位也是一直在迅速的变化之中。从福利分房年代一两平米一个卫生间到后来一套120平方米以上的住宅中有两个以上的卫生间,而且分出主卫、客卫。主卫的面积也越来越大,现在很多20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会有三个卫生间。这在中国人传统的居住观念中是大为不妥的,但现在却被很多人认同。

  厨房在住宅中所占的面积和存在的方式也是变化多端的。1998年底的公寓,厨房还是封闭式的,但到了2002年,很多上市的楼盘都选择了开放式厨房,而这种户型并没有被消费者拒绝。

  接下来还有住宅产品所成就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2002年后,中产中一批自由职业者又开始租用废弃的工业用厂房改装成LOFT,或在郊区自建房,将更多个人化的情趣与符号放入这个非批量化生产的居住空间里。

  零点指标与《经济观察报》2003年12月在北京进行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北京的新SOHO群体规模已经达到13.4万人。如果加上未来三五年内能够成为新SOHO的潜在新SOHO群体,北京的新SOHO群体规模预计约为18.8万人。

  SOHO几乎是伴随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代表着一种"在家办公"(small office and home office)的工作方式。这一概念对今日中国人而言远远突破了"家"的局限,尽管人们对它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将其等同于"在家办公"或"自由职业者"的层面,但在零点指标与《经济观察报》的这项题为《新SOHO生活魅力--新SOHO群体素描及生活消费文化研究》的最新研究报告中,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重要事实: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生活与消费文化中,新SOHO一族是被广泛认同并受追随的时尚领导者之一,而这种地位又来自他们自身对时尚的塑造与消费能力。研究人员认为,与其他社会阶层显著不同的是,新SOHO群体不仅充分享受了技术带给人类的舒适的生活方式,更凭借技术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个人影响力。其核心的心理需求--自我掌控感、自我空间、心灵的自由和享受生活都在这一代中产的价值排序里名列前茅。SOHO成了时尚辞典中一个富有极强扩散力和形象极炫目的语词。

  评价住宅的物理标准也伴随着时尚的变化而变化。

  配置以一个令人不察觉,但确实是非常惊人的速度升级着。1998年,中产阶层的人们在厨房装修上的投入还在5000元~1万元,但到了2002年,中产们投在厨房上的装修费用已普遍在3万以上,卫生间的装修费用也从1998年的5000元上升到2002年的2万元,这个水平在后来的几年里一直随物价指数同步上涨。现在一个买得起150平方米公寓的中产在厨房装修及各种配置上的投入通常在五六万,如果再有点"奢侈"的追求,例如想在卫生间听音乐,就会再增加一套音响的投入。

  一场SARS又使很多通风采光不好的住宅不同程度地贬值了。

  各种变化在中国只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便完成了,我们是在以数倍于欧美国家的速度飞奔着。这一系列的变化显示出中产们对自我符号不断探寻和不断描画的努力过程。

  每一轮变化的发生都会使即时消费的人成为最大利益获得者,但也使已经被消费的商品房进一步贬值--所有不符合最新时尚标准的住宅都意味着"有缺陷",而缺陷的发生都是人为制造的,真的应了西方一位时装设计师关于时尚的定义:时尚是有计划的废止。中国的家居消费正在步时装消费的后尘,而其更新换代的速度并不比时装界的潮流轮转速度慢多少。

  只是家居消费所需代价远胜于时装,以此速度变化,对于消费者而言所要承担的是什么,再清楚不过了。对于中产阶层而言,这种变化速度的危险是极大的,因为过时的速度越快,他的家产贬值的速度也越快。但因为第一个新入市的人有望成为时尚潮流的宠儿,这种诱惑是如此的难以抗拒,以至于即使为之付出高昂的代价中产者也觉得有所补偿。于是中产阶层永远面临着被时尚淘汰的风险和不得不迅速赶上潮流的压力。

  最易被时尚诱惑的中产们,尤其这一代中产对潮流的追逐热情使其常常对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有所忽视,所以当他们在时尚行动与日常生活间择其一的话,他们常常身不由己地选择前者。而只要开发商不把这两件事合二为一,中产消费者就难以抗拒一个看起来很时尚用起来不够舒适的住宅,这是今日中产在居住消费上尚未走出的误区。

  但中产阶层能从这个怪圈中解脱出来吗?

  很难。因为这是由中产阶层特定的阶层地位、经济实力和文化特性决定的,这种处境和心理不仅中国这一代中产阶层有,西方的中产阶层同样有。

  西美尔在他的《时尚的哲学》中对时尚之于阶层的意义有如下表述:

  "时尚特有的有趣而刺激的吸引力在于它同时具有广阔的分布性与彻底的短暂性之间的对比。而且,时尚的魅力还在于,它一方面使既定的社会圈子和其他的圈子相互分离,另一方面,它使一个既定的社会圈子更加紧密--显现了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紧密联系。最后,时尚的魅力在于,它受到社会圈子的支持,一个圈子内的成员需要相互的模仿,因为模仿可以减轻个人美学与伦理上的责任感;时尚的魅力还在于,无论通过时尚因素的夸大,还是丢弃,在这些原来就有的细微差别内,时尚具有不断产生的可能性。"中产阶层虽然不能算少但也绝对不能算多的收入使之不可能肆意消费,而且他们最不愿面对的一个事实是:他们已经跟不上时代了,这会令他们内心十分恐惧。所以他们必须不断去寻找并反复印证自己仍然合乎时宜,甚至有能力超前。守住经典是需要很深的定力的。中产阶层的阶层地位使他们缺乏足够的定力,处于中产这个位置使他们对自己的认同始终是摇摆的--处于富裕阶层带给他们的自卑和普通工薪阶层带给他们的优越感之间。

  中产阶层特有的文化使这个人群必然成为时尚最热情的追捧者,因为他们面对富裕阶层的优越感是建立在他们能更有品位地去识别什么会是新一轮的潮流,而他们面对工薪阶层的优越感则建立在他们更有实力去触及这个社会最先涌出的新生事物。

  这种有双重意义的优越感是中产阶层生活的重要支点,时尚是他们的铠甲和长矛,没有这个,他们的自我肯定缺乏一个很重要的证据。

  所以,中产阶层不仅需要不断用时装和化妆品作为自我保护的武器,房子、家具也被他们转化为武器。

  时尚变迁速度的意义虽然是双重的,但中产阶层已别无选择,他们既然要从中获得优越感,便不得不冒贬值的风险。

  如果不想在这一轮又一轮的淘汰赛中疲于奔命,惟一可靠的办法就是选择最朴素的健康住宅,做最实用最经典的装修与装饰,在每一轮时尚中置身事外。

  如果难以置身时尚之外,就必须尽一切努力追上时尚的速度。越是经济繁荣,时尚的变化越大,因为人们有实力对既有的时尚做彻底的否定,而且是迅速改变。惟有在这种对时尚的追逐中,中产阶层才能在每一次成功时尚化中再次确定自己的价值,并从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如果经济不景气,时尚潮流的起伏不会太大,下一季的时尚不过是上一季理念的延续,只是形式略作变化而已。对家居潮流变化的方向与速度的判断可以从服装时尚的变化有所借鉴,因为在今日有时尚定义权的欧美尤其欧洲国家,设计师们是跨行业交流的,同为设计师,不会也不可能据守自己的专业而不涉足其他领域。

  艺术家艾未未用水泥建造的家在一片繁缛的风尚中显得清新脱俗,于是他很快就受到了中产们的认可,但更快的是,中产们在他的批判性前感到了压力。

  艾未未的开放式卫生间在2000年被各大媒体披露后引起了好一阵轰动,中产们为之喝彩的同时并不真的效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