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代选拔军事人才的途径

隋唐军事 作者:郭绍林 著


  在唐代,以多种途径选拔军事人才。

  科举考试是其中一个方面。多数情况下是制举,即皇帝根据实际需要,临时下诏(制),设立科目。显庆二年(657),唐高宗在洛阳下诏选拔军事人才,责成五品以上的京官和各州刺史,精心察访、推荐各种人才,比如:"勇冠三军,翘关拔山之力;智兼百胜,纬地经天之才;蕴奇策于良、平(西汉谋士张良、陈平),驰功绩于卫、霍(西汉大将卫青、霍去病);踪(追踪)二起于吴、白(战国大将吴起、白起),轨(遵照)双李于牧、广(战国大将李牧、西汉大将李广);赏纤善而万众悦,罚片恶而一军惧。"当年,刘仁愿"应诏举文武高第,升进二阶"。调露元年(679),唐高宗在洛阳武成殿接见岳牧(地方官)举人,问天阵、地阵、人阵是什么意思。武陟县(今河南省武陟县)尉(管军事的官)员半千答道:兵书多说天阵指星宿孤虚,地阵指山川向背,人阵指偏伍弥缝;自己以为不然。"夫师出以义,有若时雨,得天之时,此天阵也;兵在足食,且耕且战,得地之利,此地阵也;三军使兵士如父子兄弟,得人之利,此人阵也。三者去矣,将何以战?"唐高宗非常欣赏,把他以上等成绩录取。(徐松《登科记考》卷2)开元九年(721),唐玄宗又开制举,下诏说:"今边境未清,统边须将。"各地人中"有智合孙(春秋、战国军事家孙武、孙膑)、吴(吴起),可以运筹决胜,有勇齐贲、育(战国勇士孟贲、夏育),可以斩将搴旗,或坐镇行军,足拟万人之敌,或临戎却寇,堪为一堡之雄,各听自举,务通其实。……朕当亲试,不次用之"。当年设智合孙吴运筹决胜科。唐玄宗策问说:"思谋臣以制敌,折冲于樽俎(通过交涉联络,以亲和宴饮冲销敌对战争);索名将以守边,降伏其戎寇。行何法也,得致斯人哉?"(《登科记考》卷7)杨若虚、张仲宣及第。开元十二年(724)开将帅科,裴敦复、房自谦及第。开元十五年(727)开武足安边科,郑防、樊衡及第。开元二十三年(735)开智谋将帅科,张重光、崔圆、李广琛及第。后来的皇帝也不断以制科选拔军事人才。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开军谋越众科,夏侯审、平知和、郑儋(dān)、凌正、周渭、丁悦及第;贞元元年(785)开识洞韬略、堪任将相科,许贽及第。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开军谋宏达、材任将帅科,樊宗师及第。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开军谋宏达、材任将帅科,吴思、李商卿及第。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开军谋宏达、材任边将科,裴俦、侯云章及第。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开军谋宏达、堪任将帅科,郑冠、李式及第。只是应试文人大多纸上谈兵,迂腐不切实用,因而这些及第者没有留下彪炳史册的军事业绩。

  制举不正规,女皇帝武则天创立武举作为常举,像进士科、明经科一样,在每年的固定时间举行。《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上》介绍武举情况,只有短短几句,说:"长安二年(702),始置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翘关,长丈七尺,径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负重者,负米五斛(一斛为十斗),行二十步(一步六尺),皆为中第。亦以乡饮酒礼送兵部。其选用之法不足道,故不复书。"《大唐六典》卷5记载了尚书省兵部铨选军事人才的具体情况,和《新唐书》的武举内容一致,应是武举的情况,说:应选人员根据距离京师的远近分期来京,五百里以内者在夏历十月上旬,五百里以外至一千里者在中旬,一千里以外者在下旬。届时由兵部尚书任中铨(尚书铨),两位兵部侍郎分别任东铨、西铨,主持其事。首先进行长垛、马射、马枪、步射、应对等项考试。长垛为连续射三十支箭。箭靶子的圆心部位叫做中院,中院外围部位叫做次院,次院以外直至靶子边缘的部位叫做外院。射中中院者为上,射中次院者为次上,射中外院者为次。三十支箭均射中靶子为合格,再统计各支箭的中的等级综合评定出成绩。马射即骑马射箭,箭皆射中靶子为上,或中或不中为次上,皆不中为次。马枪刺中三四次为上,二次为次上,一次为次。步射为射草人,射中者为次上,虽射中但不符合规则,或符合规则但未射中,均为次等。《新唐书》提到的平射、筒射,据《大唐六典》可知是长垛的变通。所谓平射,指射出的箭平直,十支箭皆中的,一半中院,一半次院,为上等成绩;三支中院,七支次院,为下等成绩。所谓筒射,指远距离射箭,十支箭皆中的,四支中院,六支次院,为上等成绩;三支中院,七支次院,为下等成绩。无论平射、筒射,达不到下等成绩者落选。应对,可能是回答问题。考试完毕,以"三奇"衡量,一是骁勇,二是材艺(武艺),三是可为统领之用。不符合条件者退回不用,优秀者授予职务。五品以上职务须上报朝廷,由皇帝下制任命;不超过五品则由兵部自行登记授官。

  唐代承平日久,风俗崇文鄙武,士人多趋向举进士、明经谋出路,因而武举开科后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唐德宗时,礼部员外郎沈既济建议废除武举,说:"今内外邦畿,皆有师旅,偏裨将校,所在至多,诚宜设法减除,岂复张门诱入?况若此辈,又非骁雄,徒称武官,不足守御,虽习弓矢,不堪战斗,而坐享禄俸,规逃征徭。今请悉停,以绝奸利。"(《通典》卷18)谏议大夫田敦奏对说:"兵部武举每年常数百人,挟持弓矢,出入皇城间,恐非所宜。"唐德宗大吃一惊,遂于贞元十四年(798)下诏取缔,说:"乡贡武举,并应百只箭及三十只箭人等,今年宜权停。"实际情况是,"武举者每岁不过十人"。因此,人们厌恶田敦危言耸听,破坏老规矩,"以图称旨"。(《唐会要》卷59《兵部侍郎》)此后十年间,迄未再置武举。这些否定武举的说法显得偏激,平定安史之乱的中兴名将郭子仪,即出身武举高等,可见武举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通过科举制选拔军事人才,由于只是演习或笔试,免不了华而不实或流于空谈,只有通过战争能够发现实用型人才。薛仁贵便是这样脱颖而出的。他在唐太宗发动收复辽东故土战争之际应募从军。在辽东战场,唐军将士受高丽军队围困,形势危急,"仁贵往救之,跃马径前,手斩贼将,悬其头于马鞍,贼皆慑伏,仁贵遂知名"。在和高丽重兵交战中,他自恃骁勇,欲立奇功,故意穿上和别人不同的白色衣服,率先冲锋陷阵,"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大军乘之,贼乃大溃"。唐太宗看在眼里,派人打听他的情况,立即召见,予以赏赐、提拔。退军后,唐太宗说:"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kǔn,门槛)外(郭门以外,指军职)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薛仁贵后来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当九姓突厥侵犯西域,他连发三箭,射死三人,其余纷纷下马投降。于是军中编成歌曲演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不复更为边患"。(《旧唐书》卷83《薛仁贵传》)很多军事人才都是通过这条途径发现、提拔的。

  选用军事人才,也有一些匪夷所思的情况。有借题发挥中了皇帝的意而被提拔者。开元二十四年(736)夏历八月初五,唐玄宗庆诞辰,举行绳伎(走索,即走软绳)表演。一根绳索长达百尺,高悬数丈。掖庭美女上到绳索上,伴随着锣鼓的节奏自如地表演。她们或者在绳索中间相遇,彼此侧身而过;或者在绳索上随意俯仰,轻盈矫捷;或者一人站在绳索上,让另一人用腿承接六尺高竿子的顶端,然后连竿带人举起来;或者一人承托一群相互站在肩膀或头顶上的表演者,层层叠叠三四重,如同孔雀开屏一样,然后依次翻身落在绳索上,不出一点差错。士兵胡嘉隐观看表演后作《绳伎赋》献上,说唐玄宗举办绳伎活动,不是"玩人丧德",也不是"悦彼姝者子"(好女色),而是"犹君之从谏则圣(国君采纳臣民的批评建议,施政就会英明),伎之从绳则正(木匠以墨绳弹出直线,取材即可端直)。惟伎可以为制节(制定节度、法度),绳可以为龟镜(龟卜、镜子,比喻借鉴)"。"奇伎兮忽还天上而不可见,绳绳兮道之远兮不可明"。(《全唐文》卷402)这样巧妙地利用"绳"字作文章,就把唐玄宗的耳目之娱粉饰成具有深远意义的政治活动。唐玄宗大为欣赏,将作者"擢拜金吾卫仓曹参军"。(王谠《唐语林》卷5)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56),周宝因为"善击球",被提拔为军将。此后没再升迁,他焦躁不安,遂"自请以球见,武宗称其能,擢金吾将军"。(《新唐书》卷186《周宝传》)这是利用君臣共同的体育爱好,取悦皇帝以猎取军职。最荒唐的事情莫过于打球争三川。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日益炽烈,京师长安岌岌可危。大宦官田令孜想让唐僖宗转移到剑南西川(驻今四川省成都市)去,就奏请由四位左神策大将军去镇守三川,其中一个是自己的哥哥。三川即剑南西川、剑南东川(驻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和山南西道(驻梁州,今陕西省汉中市)。西川即将成为唐流亡政府的所在地,这时由谁出任节度使,显得更为重要一些。唐僖宗喜爱打球,就令四人击球,以三川为赌注,结果,田令孜的哥哥获得第一筹,"即以为西川节度使"。(《资治通鉴》卷253)

  安史乱后,宦官执掌军权,军事人才的选拔有时得靠孔方兄(铜钱)从中周旋。这一时期,节度使的选派,多由担任中央禁军中尉的宦官作主。一些禁军将校为了当上节度使,就向中尉大量行贿,自己家产不足,往往借债于人,赴任藩镇后,抓紧盘剥民脂民膏以偿还债务,因而被人们称为"债帅"。唐宪宗元和六年(811),羽林大将军孙璹(shú)为求节度使职务,以二十万缗铜钱向时任弓箭库使的宦官刘希先行贿,事情暴露,刘希先赐死,牵连到宦官头子前禁军中尉吐突承璀,贬为淮南节度监军使。但没有暴露者居多。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宰相裴度、韦处厚顶住宦官制造的歪风邪气,提请由太仆卿高瑀(yǔ)出任节度使。官僚士大夫纷纷庆贺,说:"韦公作相,债帅鲜矣!"(《旧唐书》卷162《高瑀传》)这位节度使果然不负众望,在镇做出成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